欢迎来到笔墨纸砚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宣砚

朱砂墨条用什么砚台?

时间:2023-02-02 18:52:26 浏览: 300 作者:笔墨纸砚网

端砚刷朱砂一般用白端砚,也叫朱砚,是专门用于研磨朱砂等颜料彩墨的砚台,多取白石为之,以朱红等彩色易显也。

白端就是白色的端砚。白端石产自肇庆著名的旅游景地--七星岩内。白端石属碳酸盐岩,为准同生泥晶--粉晶白云岩有红丝纹和乌丝纹。主要矿物成分,白云石98%,硬度为肖氏55-77。石质细腻、坚实,不发墨,常作批朱之用。白端石开采于明代,因七星岩是旅游区,20世纪60年代后禁采,故白端石砚十分稀有。

春秋战国时用什么写字?

应该是用刀笔写在竹简上


见《史记·李斯列传》:“ 高 固内官之厮役也,幸得以刀笔之文进入 秦 宫,管事二十余年。”


古代在竹简上刻字记事,用刀子刮去错字,因此把有关案牍的事叫做刀笔,“刀笔”最早是指写字的工具,在使用纸之前,人们在竹简上写字。写错了,用刀子削去,故刀和笔连称了。古有刀笔吏,在秦汉时为管理文书的小吏,古人有时将它称为“刀笔”。


我国古代的笔就是毛笔,它究竟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什么时候,目前还没有比较确切的定论。不过在仰韶文化的遗址中,发现了许多彩绘陶器,上面所绘的图案,清晰流畅,粗细得宜,色彩和水份饱和,这不是用一般竹木削成的笔所能表现出来的,而必须用蓄水多,柔软而有弹性的裹束起来的毛才能做到的。毛笔的雏形可能就在这个时候出现了。

至殷商时期,在河南安阳发掘出来的陶器中,有用笔书写的痕迹。1932年发掘出一片写有“祀”字的陶片,笔锋清晰。1936年又出土了一件用朱笔书写的陶器和一些先写(亦用朱笔)后刻的卜辞甲骨片。这说明,我国的毛笔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在商代已开始运用于绘画和书写了。


古代制笔的原料,主要是兽毛,人们最初曾经利用过各种禽兽,牲畜的毛来制笔,如鸡毛,鹅毛,雉毛,羊毛,鹿毛,猪毛,豹毛,虎毛,甚至还有用人的须和胎发的。但长期的实践告诉人们,兔毛才是制笔的最好原料,尤以秋冬的山兔毛为佳,因其质坚和健,春夏的兔毛则不堪用。

目前我们所能看到的最早的毛笔,当是湖南,河南出土的战国时期毛笔。笔管竹制,髹以漆汁,用麻丝把兔箭毛包裹在竹轩的外周,形成笔头,笔锋坚而挺。1954年在湖南长沙左家公山的一座战国墓中出土的一支毛笔,笔身套在一支小竹管内,笔杆竹制长18.5厘米,径0.4厘米,笔毛长2.5厘米,是极佳的野兔箭毛所制,极宜书写简牍。还有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一支毛笔,其形制和战国笔大致相同,并在此基础上有所改良。该笔在竹管的端部凿成腔,以 纳笔头。整枝毛笔纳入一个和毛笔等长的细竹筒中,竹筒中间的二侧,镂有8.5厘米的长方形空糟,以便取用毛笔,竹筒髹以黑漆,并绘有朱色线条。

我国古代还有“蒙恬造笔”的传说。蒙恬,秦名将,公元前223年他奉命南下伐楚,途经中山(今安微宣城地区),见山兔毛长适于制笔,遂命工匠制造了一批改良的笔,世称“蒙恬笔”。司马迁《史记》中载:“蒙将军拨中山之毫,始皇封之城,世遂有名。”所以“管城”也就成了笔的别名了。说明这时的毛笔已经基本定型,并有了装饰。在战国时,对于笔的称呼不一,楚称“聿”,吴称“不律”,燕称“弗”,秦统一六国后,才统一称为“笔”。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相关阅读
  • 测八字取名 紧急

    测八字取名 紧急 测八字取名 紧急 男:“清如” .“好山入座清如洗;嘉树当窗翠欲流。”——语出清代著名书画家张之万赠其二兄蕙圃之经典宅第对联。 ¬  山清如洗,树翠欲流,几

  • 西和县现代书法家是谁

    西和县现代书法家是谁 明代山销一个大书法家叫董其昌。顷唯返这个就是说他吧。 我想,其昌不是现代书法家的笔名。我也不是书法界的,不太清楚。 凡是书法家都雀饥知道董其昌。

  • 蒋德文画家介绍?

    蒋德文画家介绍? 蒋德文字易津.号三元道人.国家一级美术师.国礼画家。广西青年书画家协会会员.桂林市美协会员.全州县美协理事.七星区美协理事.八桂艺盟成员.中国少数民文物

  • 家常炖牛腱子肉的做法

    一、家常炖牛腱子肉的做法 家常炖牛腱子肉的做法如下: 主料/辅料:牛腱子一块、葱半根、姜4片、蒜6瓣、老抽1勺、鲁花酱油2勺、料酒1勺、香叶3片、肉蔻1个、花椒20粒、桂皮2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