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笔墨纸砚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宣砚

宣砚的历史

时间:2023-05-28 14:17:20 浏览: 243 作者:笔墨纸砚网

宣砚的历史

中国制砚历史悠久,砚品繁多,因材质和产地不同而各有特色。而石砚因其耐磨好用、取材方便、能充分发挥墨的效果而成为应用最普遍的砚种,宣砚即是其中较具代表性的一种。宣砚作为中国最早的石砚之一,承载了厚重的历史文脉,成为我们了解中国砚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
宣砚始于东晋
砚的发展离不开文人的推动,现在的砚都是由工匠制作完成,其实最早的砚都是文人砚,由文人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材、打磨、制作的。
据记载,中国历史上第一方宣砚源自东晋的道学家葛洪。葛洪一生遍历天下,曾经数度到过旌德。旌德时属宣城郡,位于黄山北麓,山川毓秀,环境清幽,是道家修行的绝佳之地。后来葛洪选择在洪川村筑庐而居,炼丹修行,写书著作。
葛洪居旌德十数年,其《抱朴子》的大部分篇章都是在此地写成的。由于炼丹需要,葛洪经常进山采石勘探,一次他发现一种黑色石头,形制如砚,于是带回来精心打磨,以之为砚,磨墨写字,这就是第一方宣砚。
葛洪多年炼丹,对石头性态非常熟悉,他发现此石肌理细腻,色泽如漆,滑不拒墨,涩不滞笔,非常适合做砚台,于是经常向身边的人推广。当地很多文人争相效仿,由此,宣砚得以传播,渐至闻名,也成为文人砚的早期代表。

宣砚与盛唐文化相得益彰
早期宣砚和其他砚种一样,以实用功能为主,形制较简单。到唐代初期由于文化的繁盛,砚的需求量增加,出现了很多专业制砚的工匠,为了适应文人雅士的审美需要,制砚开始注重砚的观赏性。砚的种类有所增加,砚的形制也有了很多变化,形状上不再单一,应用范围也更广泛,成为宣砚的一个高峰期。
诗人李白在其《草书歌行》里曾写到:“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杀尽中山兔。笺麻素绢排数厢,宣州石砚墨色光……”这首诗描写的是唐代书法家怀素酒后草书,意兴豪发的场景。
据考证《草书歌行》是在乾元二年(759年)秋游零陵时所作,诗中传达给我们两个重要信息:其一,怀素当时用的是宣砚,李白的朋友圈也都是社会名流,可见早在1200多年前,宣砚已通过市场流通进入湖南,并被上流社会文人士大夫所钟爱。其二,宣砚的特点“墨色光”,点明了宣砚易于“发墨”,墨色光润的特点,因为宣砚好用,以致怀素“须臾扫尽数千张”。这是关于宣砚最早的文字记载。
宣砚隐匿于明清
从李白的《草书歌行》往后,古人对宣砚有明确记载的只有三处。一是宋代高似孙的《砚笺》,收录记述有宣州石砚类别。二是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记录有宣石砚方物。
三是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明代吴去尘《墨光歌》墨上的诗文,描述了宣州石砚的特征:空斋清昼陈帘里,新水才添白玉洗。宣州石砚雪洒残,翰走烟云儿卤起。
这些有限的史料,告诉了我们两个事实:一方面,宣州石砚,成名早,质地好,有传承,堪称名砚。另一方面,宣州砚矿,唐后开采中,肯定遇到了突然变故,造成产量小,遗存少,因此,前人对其研究记录不足,造成砚矿断采,迷失千年而难寻踪迹。自此以后,宣砚渐渐衰落,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宣砚兴于当世
从1964年到2009年,安徽省先后组织地矿专家,对黄山和宣城境内可能存在的歙石和宣石砚矿,开展了多次大规模的勘探调研,除了先后发现歙县、休宁、祁门和绩溪存在“不及龙尾”的中档歙石砚矿外,神秘的“宣州石砚”砚矿始终不见踪影。
2010年7月10日,旌德县白地镇突降暴雨,洪川村龙潭山洪水成灾,罕见的泥石流将山溪里埋藏的砚石冲出了地表,引起了识货村民的无序争抢,引发关注。失传已久的千古名砚才从见天日。宣砚的发现填补了宣城市作为“中国文房四宝之乡”的一大空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相关阅读
  • 测八字取名 紧急

    测八字取名 紧急 测八字取名 紧急 男:“清如” .“好山入座清如洗;嘉树当窗翠欲流。”——语出清代著名书画家张之万赠其二兄蕙圃之经典宅第对联。 ¬  山清如洗,树翠欲流,几

  • 西和县现代书法家是谁

    西和县现代书法家是谁 明代山销一个大书法家叫董其昌。顷唯返这个就是说他吧。 我想,其昌不是现代书法家的笔名。我也不是书法界的,不太清楚。 凡是书法家都雀饥知道董其昌。

  • 蒋德文画家介绍?

    蒋德文画家介绍? 蒋德文字易津.号三元道人.国家一级美术师.国礼画家。广西青年书画家协会会员.桂林市美协会员.全州县美协理事.七星区美协理事.八桂艺盟成员.中国少数民文物

  • 家常炖牛腱子肉的做法

    一、家常炖牛腱子肉的做法 家常炖牛腱子肉的做法如下: 主料/辅料:牛腱子一块、葱半根、姜4片、蒜6瓣、老抽1勺、鲁花酱油2勺、料酒1勺、香叶3片、肉蔻1个、花椒20粒、桂皮2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