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笔墨纸砚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宣砚

国宝级天津时调表演艺术家王毓宝去世

时间:2023-10-06 16:28:20 浏览: 177 作者:笔墨纸砚网

国宝级天津时调表演艺术家王毓宝去世

国宝级天津时调表演艺术家王毓宝去世,得知王毓宝先生仙逝的消息,姜昆主席第一时间给家属发去了唁电:“王毓宝老师仙逝,曲艺界上下唏嘘不已。我是听着先生的天津时调长大并成为一名曲艺工作者的

国宝级天津时调表演艺术家王毓宝去世1 据天津市曲艺团最新消息,著名天津时调表演艺术家王毓宝先生于2021年6月10日逝世,享年96岁。

记者联系到王毓宝先生的儿子刘小凯(天津市曲艺团弦师、国家一级演奏员),他告诉记者:“我母亲王毓宝先生今天下午16点21分安详离世,终年96岁。她从8岁开始跟随我姥爷王振清学艺,一生没粗尺孝有离开舞台,没有离开热爱她的观众,更没有困明离开她毕生钟爱的天津时调艺术。”

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姜昆曾经撰文《曲艺奇葩王毓宝》中说:“我是听着先生的天津时调长大并成为一名曲艺工作者的。虽然从事不同的曲种,但曲艺艺术的本质是相同的。无论是精湛的艺术、高尚的人品,还是坚持改革的精神,王毓宝先生所走的每一步都感染着我,是我,也是我们曲艺人学习的典范。”

得知王毓宝先生仙逝的消息,姜昆主席第一时间给家属发去了唁电:“王毓宝老师仙逝,曲艺界上下唏嘘不已。一代大师,热情地讴歌新时代、新生活,用全部的热情拥抱热爱她的观众和养育她的土地。她的一篇篇作品,一曲曲时调,是我们曲艺宝库当中的明珠,她一生奋斗,赢得曲艺终身成就奖的光荣称号,不愧时代、不愧她一生热爱的事业!她的优秀传统和清新的表演风格,永远是我们学习榜样!王毓宝老师千古。”

王毓宝先生曾经这样谈到自己与天津时调的深厚情缘。“从5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期,天津时调经过一个阶段的改革试验,积累了一些经验,创新的步子跨得比较大,编创了很多新的唱段,歌颂新人新事,反映建设的现实风貌,鼓舞人们的.革命精神。与此同时,对一些保留的传统唱段,也加以重新整理,使之精益求精。为了刻画人物,加强说唱的艺术感染力,我对于一向只唱不做的时调,增加了动作身段,作了不少大胆的革新尝试。”

王毓宝先生从小投身艺海,在旧社会含辛茹苦十多年,虽然自己知道要靠技艺吃饭养家,不走歪道,就必须狠下功夫;但因为家贫,花不起学费学文化,尽管父亲手把手地教,却苦于不是艺门中人。她曾经在文章中写道:“为了提高技艺,我只能在别人演唱时从旁偷艺。我偷艺学的最多的是时调前辈赵小福的演唱。不过,我学得虽然刻苦,但所知所能并不多,靠着父亲口传心授,靠着听别人的唱而照葫芦画瓢,死记硬背,经常演唱的也不过十几个小段子。比如《怯五更》共有二十五番,我唱的也就是三四番而已。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文化和技艺水平的提高,我演唱的天津时调,不仅数量大增,质量也提高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文艺园地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得到了更好的贯彻与落实。然而,如何使天津时调在艺术上更上一层楼,为建设两个文明服务,发展、革新天津时调,又是新时期的当务之急了。岩稿”

1997年,王毓宝先生突发心肌梗塞,手术后医生再三强调:“为了控制情绪,您以后就不能再登台演出了! ”也就是从这天起,王毓宝挥泪告别了曾陪伴她60余年的舞台。告别了舞台,她就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对天津时调的改革创新和培养新人上。王毓宝先生在幕后默默地耕耘着、奉献着。如今,她的学生刘迎、刘勃扬等都已成了天津时调的名角。

刘小凯告诉记者:“1953年,我母亲参加天津广播曲艺团之后,艺术得到更大发展,并且在王焚、祁凤鸣、姚惜云等协助下共同改革旧时调,以一曲《摔西瓜》正式定名天津时调。老人家一生获得无数荣誉,并且桃李满天下,直到生命最后一刻还在关心着学生们的业务,并嘱咐我接好传承天津时调的班。她的去世是曲艺界的重大损失,我们将继承她的遗志,把天津时调艺术发扬光大。”

一代曲艺大师走了,她走得安详,惟愿先生一路走好。

国宝级天津时调表演艺术家王毓宝去世2 天津时调历史沿革

天津时调表演

天津时调源于明清时期在天津流行的民歌小调。它包含多种天津地方民歌和外地流入天津的曲调。明清时期天津的漕运发达,由此带来商业的繁荣,各地的民歌小调也随漕运流入天津。早在乾隆六十年(1795年)刊行的《霓裳续谱》,就记载了当时在天津、北京一带流行的各种曲调30种,俗曲622支。

时调在杂耍馆演出的早期记载见于光绪十年印行的《津门杂记》中“杂耍馆子”条。该条记述了每年岁末和新春之际,天津的各茶肆都增添杂耍节目以招徕观众。曲种有弦子书、京子弟书、八角鼓、相声和时新小曲等。时新小曲的曲目有《蓝桥会》《十朵花》《新五更》《妓女自叹》《妈母好糊涂》等。曲词内容多淫 亵粗鄙。对时新小曲的表演也有所描述:“两人合唱者,作一男一女,彼即自居巾帼,不特淫声入耳,绝类妖鬟,抑且眼角含情一如荡 妇……”。早期在杂耍馆演唱时调者多为男性艺人。

天津时调表演

时调在落子馆演出的早期记载见光绪二十四年刊行的《津门纪略》中的“落子馆”条,其中记载了屡经官府禁演之后,时新小曲又在落子馆上演的情景:“落子馆者所唱之曲名曰莲花落也,间以时新小曲二黄梆子等类……无分昼夜开演,淫同艳曲,描头画角,尽态极妍……”。当时重新再演时新小曲的落子馆有小,“寒、晴云馆、天复茶园、宝乐茶园、海耀茶园、丹桂茶园等。在落子馆演唱时调的皆为妓女中擅歌者,称为“唱手”。因大多缠足,在演唱时需用手扶着架在舞台前的横栏杆,以便站稳。演唱时无形体表演动作。给唱手伴奏的是在落子馆“坐弦”的弦师,其中不少是盲人。

清光绪年间,有弦师于庆和,精通三弦,擅歌“靠山调”。他授徒很多,有刘宝全、王宝寅、赵宝翠、李宝明、朱宝红等。王宝寅向王庆和学习时调弹唱技艺,出师后在晴云坤书馆坐弦,为唱手金福、银福、大玉莲等伴奏。与王宝寅同拜一师的赵宝翠擅长京韵大鼓和时调,十九世纪末开始在落子馆演唱。后来以京韵大鼓享名的刘宝全也能演唱时调。

光绪二十四年(1898),天津的人力车增至数千辆之多。在喜好“靠山调”“鸳鸯调”“拉哈调”的人群中,人力车夫占了相当的比重。他们在等待乘客时往往坐在车簸箕中即兴哼唱,一时间仿佛时调成了他们的标志。

光绪二十六年(1900)前后,“靠山凋”“鸳鸯调”“悲秋”等曲调,在天津出现了家弦户诵、著称一时的盛况,而且多是将时事内容填词来唱,在民间流传非常广泛。

天津时调表演

二十世纪初至二十年代末,随着一些新明地、新落子馆、大中型高档杂耍场、唱片公司和广播电台的出现,时调演出非常兴盛。众多时调演唱者涌入明地时调棚鬻艺,一批技艺较强的唱手在落子馆演唱成名后也相继以时调演唱为业,他们中的优秀者进入大中型高档杂耍场、灌制唱片、应邀到电台播音。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随着落子馆的衰落至消亡,唱手们有的进入杂耍场,正式成为演员。其中擅长时调者多数转入明地时调棚,少数优秀者进入正式杂耍园。老一代时调艺人由淡出歌场至相继脱离舞台。后起艺人中优秀人才极为匮乏。随着时代、境地的变迁,罗祖诞辰、盂兰盆会等民间民俗性的时调演出活动也由逐渐淡化减少直至消失。此时期的时调趋向衰落。

1953年,天津广播曲艺团对时调中的“靠山调”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出新,将民歌《摔西瓜》的唱词移植改编为“靠山调”的唱词《摔西瓜》,并结合唱词的内容、情感对“靠山调”的传统唱腔及伴奏进行实验性的改革。在伴奏乐器上增加了扬琴、琵琶、笙、低音胡,加上原有的三弦、四胡共七件乐器,把舞台的演唱气氛衬托得更加火炽热烈。为净化舞台,还弃除了场面桌。经过多方面改革出新,《摔西瓜》作为时调革新的首例曲目,以清新的姿态和新的称谓“天津时调”展示于观众面前,并得到公众的首肯和认同,取得时调改革的初步成功。

建国后,除“靠山调”外,对“拉哈调”也有一定的改革创新,如整理了传统曲目《要女婿》,上演了新曲目《小尖兵》《胖嫂同娘家》《喜旺夸妻》《退彩礼》等。

1961年6月,天津市曲艺团与音协天津分会联合举办了两场“天津时调内部观摩演唱会”。许多久违舞台的时调老艺人、老票友及各专业团体的时调演员和学员也参加了演出。除部分新创作曲目外,主要发掘演唱了“二六板鸳鸯调”“慢板老鸳鸯调”“新鸳鸯调”“悲秋”“大数子”“淮调”“荡调”“小五更”“反正对花”“怯五更”“十杯酒”“打孩子”“落尺反调”(“解狱”)、“叠落金钱”“落五调”等近十余种传统曲调和曲目。随即召开天津时调内部观摩讨论会,四十余名有关人员参加,中国曲协和中国京剧院也应邀来人出席。

1966年“文革”开始,天津时调因历史原因被极左思潮定为“窑调”,一度曾面临被禁演遭扼杀的危机。

20世纪60年代末起,天津时调的创作和演出渐渐恢复,至70年代末又有一批革新曲目产生。

20世纪80年代起,改革开放使天津时调的创新发展掀起新一波热潮。在曲调方面虽然仍是以“靠山调”为主体,但是比较注重了对其他曲调的改造利用。唱词文学方面有了更明显的向新诗风格靠拢的趋向,较突出的曲目为《春来了》《梦回神州》等。

20年代90年代以后,在对传统时调曲调的挖掘利用上加大了深度和力度,除经常演唱的优秀传统曲目外,还挖掘并恢复上演了“老鸳鸯调”“二六板鸳鸯调”及“小五更”等的传统曲目。同时,仍继续进行对时调改革创新,推出新曲目《蒲公英》《龙嘴大铜壶》《津门老字号》《霸王别姬》等。其中《龙嘴大铜壶》和《津门老字号》是配合电视的片头曲,带有强烈的时调歌儿的韵味。 [4] [5]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相关阅读
  • 测八字取名 紧急

    测八字取名 紧急 测八字取名 紧急 男:“清如” .“好山入座清如洗;嘉树当窗翠欲流。”——语出清代著名书画家张之万赠其二兄蕙圃之经典宅第对联。 ¬  山清如洗,树翠欲流,几

  • 西和县现代书法家是谁

    西和县现代书法家是谁 明代山销一个大书法家叫董其昌。顷唯返这个就是说他吧。 我想,其昌不是现代书法家的笔名。我也不是书法界的,不太清楚。 凡是书法家都雀饥知道董其昌。

  • 蒋德文画家介绍?

    蒋德文画家介绍? 蒋德文字易津.号三元道人.国家一级美术师.国礼画家。广西青年书画家协会会员.桂林市美协会员.全州县美协理事.七星区美协理事.八桂艺盟成员.中国少数民文物

  • 家常炖牛腱子肉的做法

    一、家常炖牛腱子肉的做法 家常炖牛腱子肉的做法如下: 主料/辅料:牛腱子一块、葱半根、姜4片、蒜6瓣、老抽1勺、鲁花酱油2勺、料酒1勺、香叶3片、肉蔻1个、花椒20粒、桂皮2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