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笔墨纸砚网!!!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诗歌 > 诗歌理论

有关松、竹的诗歌

时间:2023-03-05 22:58:58 浏览: 35 作者:笔墨纸砚网

有关松、竹的诗歌

今日南风来,吹乱庭前竹。

低昂中音会,甲刃纷相触。

萧然风雪意,可折不可辱。

风霁竹已回,猗猗散青玉。

故山今何有,秋雨荒篱菊。

此君知健否,归扫南轩绿。

无名氏作于元丰二年(1020)湖州

诗经 斯干

如竹苞矣,

如松茂矣。

郑板桥诗三首)

枝长叶少,枝短叶多。

世间如此,英雄奈何。

不是春风,不是秋风。

新篁初放,在夏月中。

能驱我暑,能豁我胸。

竹称为君,石呼为丈。

赐以佳名,千秋无让。

空山结盟,介节贞朗。

五色为奇,一青足仰。

唐诗看“松”

在我国璐醋魇飞希幸桓霾永没曰偷氖贝蔷褪翘瞥T谔剖醋鞯墓讨校幸桓鲇篮悴凰サ奶獠模蔷褪俏颐浅<乃墒鳌?

古往今来,松一直为世人所厚爱,求诸唐诗,俯拾皆是。如王昌龄《过华阴》,杜甫《谒真谛寺禅师》,韩愈《山石》,孟郊《游终南山》,白居易《夜归》,又《余杭形胜》,岑参《终南山双峰草堂作》,“松”的身影,随处可见,呈现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诗人们两眼所视,满目青松,尽在有意无意之中。

在诗人们的笔下,松的坚贞、孤直和高洁跃然纸上。贾岛堂弟无可的《松》,有一种“苍翠远惊人”、“自与九霄邻”的气慨;王睿的《松》,则体现松“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这一特性。李白多次称誉松的物性,如“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古风》),“开花必早落,桃李不如松”(《箜篌谣》),“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赠韦侍御黄裳》)等。松的高大形象令人敬仰,难怪韩愈在《醉留东野》中,叹言“自渐青蒿倚长松”了。

松树,是值得人们赞颂的,尤其是小松、新松,更需要人们的百般呵护。最为人熟知的,莫过于杜甫的《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诗句:“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杜荀鹤《小松》:“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这种境界,则与宋词中“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有异曲同工之妙。齐己在《新栽松》中,对“冉冉出蓬蒿”的新松,也寄予“千年待尔高”的愿望。

然而,松树并不总是幸运。白居易在《涧底松》中写道:“有松百尺大十围,生在涧底寒且卑,涧深山险人路绝,老死不逢工度之。天子明堂欠梁木,此求彼有两不知。谁喻苍苍造物意,但与之材不与地。”读了这首诗,谁能不为那些怀才不遇、命运坎坷的“寒俊”们叹惜呢?人才难知,更让人感到荐贤的可贵之处了。白居易另一首《赠卖松者》:“不买非他意,城中无地栽。”于武陵的《赠卖松人》:“入市虽求利,怜君意独真。欲将寒涧树,卖与翠楼人。瘦叶几经雪,淡花应少春。长安重桃李,徒染六街尘!”其中寓意都表明,统治者弃而不用,是人才产生退隐心理的重要原因。

隐者情操与松的关联,更不胜枚举了。遍觅唐诗,贾岛《寻隐者不遇》、《寄山友长孙栖峤》,常建《宿王昌龄隐居》,高适《赋得还山吟送沈四山人》,李商隐《忆住一师》,刘长卿《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孟浩然《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朱庆余《闲居即事》,许浑《晚自朝台津至韦隐居郊园》,太上隐者《答人》……无不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恬淡无忧的情趣和境界。“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更是显得出奇的幽清明净。在这一方面,令人眼花缭乱,甚者到了“无松不成诗”的地步。其实,隐者的行为,并不全是“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丘为《寻西山隐者不遇》)的佳趣雅兴,也不全是“松下清斋折露葵”(王维《积雨辋川庄作》)的孤寂寡淡。李白以《赠孟浩然》称赞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而孟浩然在《岁暮归南山》一诗中提到:“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是呵,谁真心情愿隐居山林,空对青松白云?多因世事艰难,不得已而为之。松风白云、高风亮节的背后,隐含着莫大的空虚和无奈。

人们喜爱松树,除了观松,自然还有种松,除了写松,还有画松。王维“闭户著书多岁月,种松皆作老龙鳞。”皇甫冉“闲看秋水心无事,卧对寒松手自栽。”这是种松的。题画诗很多,有戴叔伦的《题稚川山水》,杜甫的《戏为双松图歌》,朱湾的《题段上人院画古松》,李洞《观水墨障子》等。皎然在题画诗《观裴秀才松石障歌》说:“此中势与真松争”,“对之自有高世心”。专门描述画松的诗歌中,当以景云的《画松》最为有名:“画松一似真松树,且待寻思记得无?曾在天台山上见,石桥南畔第三株。”画中的松树,栩栩如生,依稀能辨。真松也罢,画松也罢,诗人们见松生情,对松咏怀,依然是兴致勃勃。

各位老兄!请问怎么写古诗中关于{松的精神或者是别的什么}的论文啊

古往今来,松一直为世人所厚爱,求诸唐诗,俯拾皆是。如王昌龄《过华阴》,杜甫《谒真谛寺禅师》,韩愈《山石》,孟郊《游终南山》,白居易《夜归》,又《余杭形胜》,岑参《终南山双峰草堂作》,“松”的身影,随处可见,呈现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诗人们两眼所视,满目青松,尽在有意无意之中。 在诗人们的笔下,松的坚贞、孤直和高洁跃然纸上。贾岛堂弟无可的《松》,有一种“苍翠远惊人”、“自与九霄邻”的气慨;王睿的《松》,则体现松“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这一特性。李白多次称誉松的物性,如“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古风》),“开花必早落,桃李不如松”(《箜篌谣》),“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赠韦侍御黄裳》)等。松的高大形象令人敬仰,难怪韩愈在《醉留东野》中,叹言“自渐青蒿倚长松”了。 松树,是值得人们赞颂的,尤其是小松、新松,更需要人们的百般呵护。最为人熟知的,莫过于杜甫的《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诗句:“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杜荀鹤《小松》:“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这种境界,则与宋词中“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有异曲同工之妙。齐己在《新栽松》中,对“冉冉出蓬蒿”的新松,也寄予“千年待尔高”的愿望。 然而,松树并不总是幸运。白居易在《涧底松》中写道:“有松百尺大十围,生在涧底寒且卑,涧深山险人路绝,老死不逢工度之。天子明堂欠梁木,此求彼有两不知。谁喻苍苍造物意,但与之材不与地。”读了这首诗,谁能不为那些怀才不遇、命运坎坷的“寒俊”们叹惜呢?人才难知,更让人感到荐贤的可贵之处了。白居易另一首《赠卖松者》:“不买非他意,城中无地栽。”于武陵的《赠卖松人》:“入市虽求利,怜君意独真。欲将寒涧树,卖与翠楼人。瘦叶几经雪,淡花应少春。长安重桃李,徒染六街尘!”其中寓意都表明,统治者弃而不用,是人才产生退隐心理的重要原因。 隐者情操与松的关联,更不胜枚举了。遍觅唐诗,贾岛《寻隐者不遇》、《寄山友长孙栖峤》,常建《宿王昌龄隐居》,高适《赋得还山吟送沈四山人》,李商隐《忆住一师》,刘长卿《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孟浩然《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朱庆余《闲居即事》,许浑《晚自朝台津至韦隐居郊园》,太上隐者《答人》……无不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恬淡无忧的情趣和境界。“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更是显得出奇的幽清明净。在这一方面,令人眼花缭乱,甚者到了“无松不成诗”的地步。其实,隐者的行为,并不全是“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丘为《寻西山隐者不遇》)的佳趣雅兴,也不全是“松下清斋折露葵”(王维《积雨辋川庄作》)的孤寂寡淡。李白以《赠孟浩然》称赞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而孟浩然在《岁暮归南山》一诗中提到:“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是呵,谁真心情愿隐居山林,空对青松白云?多因世事艰难,不得已而为之。松风白云、高风亮节的背后,隐含着莫大的空虚和无奈。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相关阅读
  • 热爱生命 诗句意思

    热爱生命 诗句意思 你好! 这句诗的意思就是:你既然选择了这条道路,不管是否能够成功,也不管前方有多大的风雨,你也要在风雨中仍然不停的赶路,要有一种不避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 牡丹与蝴蝶的诗句

    1. 关于蝴蝶和牡丹的诗句 关于蝴蝶和牡丹的诗句 1. 关于蝴蝶的古代诗句 蝴蝶飞 【唐】李贺 杨花扑帐春云热,龟甲屏风醉眼缬。 东家蝴蝶西家飞,白

  • 关于绵绵的诗词

    一、关于绵绵的诗词 绵绵大山悠远见,不识大海在眼前。 绵绵留得情意在,不许此生来意长。 我把青丝盼白发,等的绵绵何日橡清到。 门似圆盘锁缠缠,院似梁困前罗裙意绵绵。 琴箫瑟,

  •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诗意?

    一、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诗意? 你问的这个问题,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诗意?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两句诗出现在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在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