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诗人行动上的一个细节的诗句
一、描写诗人行动上的一个细节的诗句
约客 [南宋]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魏晋】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二、《田园乐》中莺啼山客尤眠写出了怎样一种意境?
田园乐
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赏析
这首诗勾画了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图:桃红、宿雨、柳绿、朝烟、花落、莺啼等景物,和谐而富有诗意。诗歌题目中的“犹眠”一字最能表现诗人当时的内心感受。
第一个特点是绘形绘色,诗中有画。不但有大的构图,而且有具体鲜明的设色和细节描画,使读者先见画,后会意。写桃花、柳丝、莺啼,捕捉住春天富于特征的景物,这里,桃、柳、莺都是确指,更容易唤起直观印象。通过“宿雨”、“朝烟”来写“夜来风雨”,也显然有同样艺术效果。在钩勒景物基础上,进而有着色,“红”、“绿”两个颜色字的运用,使景物鲜明怡目。读者眼前会展现一派柳暗花明的图画。“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加上“杨柳依依”,景物宜人。着色之后还有进一层渲染:深红浅红的花瓣上略带隔夜的雨滴,色泽更柔和可爱,雨后空气澄鲜,弥散着冉冉花香,使人心醉;碧绿的柳丝笼在一片若有若无的水烟中,更袅娜迷人。经过层层渲染、细致描绘,诗境自成一幅工笔重彩的图画;相比之下,孟诗则似不着色的写意画。
一个妙在有色,一个妙在无色。在入境后才见到人。因为有“宿雨”,所以有“花落”。花落就该打扫,然而“家童未扫”。未扫非不扫,乃是因为清晨人尚未起的缘故。这无人过问满地落花的情景,不是别有一番清幽的意趣么。这正是王维所偏爱的境界。“未扫”二字有意无意得之,毫不着力,浑然无迹。末了写到“莺啼”,莺啼却不惊梦,山客犹自酣睡,这正是一幅“春眠不觉晓”的入神图画。此诗最后才写到春眠,人睡得酣恬安稳,于身外之境一无所知。花落莺啼虽有动静有声响,只衬托得“山客”的居处与心境越见宁静,所以其意境主在“静”字上。王维之“乐”也就在这里。人们说他的诗有禅味,并没有错。崇尚静寂的思想固有消极的一面,然而,王维诗难能可贵在它的静境与寂灭到底有不同。他能通过动静相成,写出静中的生趣,给人的感觉仍是清新明朗的,美的。唐诗有意境浑成的特点,但具体表现时仍有两类,一种偏于意,让人间接感到境,而由境生情,诗中有画。是此诗最显著优点。
三、古诗词中的细节
1.求古诗词中的细节描写诗句 在杜牧的笔下,仅凝结成四句小诗:“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诗人仅摄取杨贵妃看到跑马飞送荔枝的人发出会心一笑的细节入诗,一切尽在不言中了。诗人的隐讽态度在于“妃子笑”与“无人知”,由此可见,千里迢迢飞送荔枝,完全为了博得一人的欢心,至于外人是不知内情的,看到快马飞驰的紧急情况,或许以为是为了军国大事呢?“妃子笑”的细节,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李清照的《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青衣透。见客人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利用“嗅青梅”这一细节掩饰一下自己,以便偷偷的看闯进来的翩翩少年这一动作,把一个少女惊诧、惶遽、含羞、好奇以及爱恋的心理活动,栩栩如生的刻画出来,在我们心中立起了一个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却又带有几分矜持的少女形象。
元稹的小诗《行宫》,寓引古鉴今之意,抒凭吊今昔之情,向来极负盛名。诗云:“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唐诗别裁》说它:“只四语已抵一篇长恨歌矣。”《养一斋诗话》称它:“一十个字,足赅《连昌宫词》六百字,尤为妙境。”
下列小诗,都是以细节描写为中心组织全篇,显得摇曳多姿,昭畅述情,各显其妙:
鸣铮金栗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李端《听筝》
禁门宫树月痕过,媚眼惟看宿燕窝。
斜拔玉钗灯影畔,剔开红焰救飞蛾。
――张佑《咏内人》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乌衣巷》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张籍《秋思》
驴肩每带药囊行,村巷欣欣夹道迎,
共说向来曾活我,生儿皆以陆为名。
――陆游《山村经行因施药》
城南倒社下湖忙,阿老龙钟七十强。
犹有嫁时尘埃镜,东涂西抹不成妆。
――陆游《阿老》
2.与细节有关的古诗词 秋思
【创作年代】:盛唐
【作者姓名】:张籍
【作品体裁】:七言绝句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注释:
(1)万重:形容很多。
(2)行人:指送信的人。
(3)开封:把封好的信拆开。
(4)秋思:秋日里的思念。
(5)洛阳:我国古都之一,位于河南西部
(6)作:写
【译文】
洛阳城中又刮起了秋风, 那凉丝丝的秋风似乎在催我写一封家书, 将万重心意与亲人沟通、向亲人诉说。 心事仿佛永远说不尽, 无奈太匆匆,捎信人即将要出发, 我又拆开了合上的信封, 看看有没有诉说完自己所有的心事。
赏析:
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日常生活情事往往成为绝句的习见题材,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张籍这首《 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异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羁旅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第一句说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平平叙事,不事渲染 ,却有含蕴。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而仿佛不可见。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所包含的肃杀之气,也可使木叶黄落 ,百卉凋零,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光秋色、秋容秋态。它无形可见,却处处可见。羁留异乡的游子,见到这一派凄凉摇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羁泊异乡的孤孑凄寂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这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所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异常丰富的。
第二句紧承见秋风,正面写思字。晋代张翰 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 :‘ 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晋书・张翰传》)。张籍祖籍吴郡,此时客居洛阳,情况与当年的张翰相仿佛,当他见秋风而起乡思的时候,也许曾经联想到张翰的这段故事。但由于种种没有明言的原因,竟不能效张翰的命驾而归,只好修一封家书来寄托思家怀乡的感情。这就使本来已经很深切强烈的乡思中又平添了欲归不得的惆怅,思绪变得愈加复杂多端了。欲作家书意万重,这欲字颇可玩味。它所表达的正是诗人铺纸伸笔之际的意念和情态:心中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本来显得比较抽象的意万重,由于有了这欲作家书而迟迟无法下笔的神情意态描写,反而变得鲜明可触、易于想象了。
三、四两句,撇开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剪取家书即将发出时的一个细节――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人既因意万重而感到无从下笔,又因托 行人之便捎信而无暇细加考虑 ,深厚丰富的情意和难以表达的矛盾,加以时间匆匆,竟使这封包含着千言万语的信近乎书被催成墨未浓(李商隐《无题四首》)了。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将要上路的时候,却又突然想起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 ,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 。复恐二字 ,刻画心理入微 。这 临发又开封 的细节,与其说是为了添写几句匆匆未说尽的内容,不如说是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担心。而这种毫无定准的恐,竟然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正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的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当然,并非生活中所有行人临发又开封的现象都具有典型性 ,都值得写讲诗里。只有当它和特定的背景、特定的心理状态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方才显出它的典型意义。这首诗,在见秋风、意万重,而又 复恐匆匆说不尽 的情况下来写临发又开封的细节,本身就包含着对生活素材的提炼和典型化 ,而不是对生活的简单摹写。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题张司业诗》),此评深得张籍优秀作品创作要旨和甘苦三昧。这首极本色、极平淡,象生活本身一样自然的诗,其实印证了王安石精到的评论。
3.诗歌鉴赏中的细节描写指什么 细节描写,就是文学作品中最有情趣、最耐人寻味、最能引起人们想象的片刻;或写人物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颦一笑;或写平常生活场景中的一瞬。
成功的细节描写,对于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抒发感情,充实作品内容,表现主题,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例如: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解题思路:先分析细节的具体内容,再结合诗句分析为什么会有这个细节,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示例: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
《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作者自己被贬他乡,且在“垂死病中”,当听到挚友遭贬消息时,竟“惊坐起”。一个极富表现力的细节,惟妙惟肖地摹写出作者当时陡然一惊的神态,表达了对朋友命运的深切关怀,道尽了友情的真谛,情深意浓,诗味隽永,耐人咀嚼。元、白二人友谊之深,于此清晰可见。白居易在江州读诗后,深受感动。他在给元稹的信中说:“此句他人尚不可闻,况仆心哉!至今每吟,犹恻恻耳。”(《与微之书》)
4.什么被称作诗歌写作中的细节,细节对诗歌写作有何意义 最是动人一“细节” 江苏省兴化中学 王广清 中国古典诗词一般篇幅短小精悍,但形象鲜明,而鲜明的形象和细节描写是分不开的。
不少优秀的诗人常常“抓拍”特写镜头,通过传神的细节描写来打动读者,2004年高考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安徽等省卷就是从这一角度来命题的,命题人提供的鉴赏材料是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考题是: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应该说,题干先引王安石对张籍诗歌的评价“看似寻常最奇崛”,又问“哪个”细节,因此,要求是很清楚的,就是要找出诗中最典型的一个细节。
有些考生将全诗所写都作为细节或是说“写信”是细节,有些是将后两句都作为细节,都未能突出说明“又开封”这一最典型细节,或者说,有不少考生并没有真正理解“细节”的含义。本诗表现的是游子对故乡的思念,前三句平平常常,“意万重”也好,“说不尽”也好,只是一般地直抒胸臆,动人的亮点在最后一句“行人临发又开封”,它使境界突现,形神逼露,难怪潘德舆在《养一斋诗话》中,推崇为“七绝之绝境,盛唐巨手到此者亦罕”。
答案表述要力求精练,可这样表述: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
抓住诗中的细节描写,是深入领会诗意的一个重要环节。从诗歌创作的理论上来说,细节也叫“有包孕的片刻”,也就是最有情趣、最耐人寻味、最能引起人们想象的片刻,它可以使读者赏心悦目,获得审美愉悦。
如李白《送友人》中的“挥手自兹去”,可以算是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但遗憾的是,往往被许多人忽略了。人们只注意“萧萧斑马鸣”这一典故的使用,称赞其达到“鬼斧神工”佳境,却只字不提“挥手”这一淡到极点的细节描写。
其实,淡到极点,也就妙到极点,你看,无论是行人还是送别的人,大家都沉浸在深深的别情中,尽管心中有“不尽长江滚滚来”般的别情,但为如刀似的别愁所割断,心知“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却只能“欲说还休”,欲哭无泪,把千言万语都融在这一“挥手”之中,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最佳境界,要不然的话,这一细节动作何以流传至今,千年不衰?而柳永《雨铃霖》中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则更为典型,词人选取了分手在即的一个细节,以特写的方式呈现在读者眼前。男女主人公紧紧握住对方的手,互相注视,泪眼汪汪,他们一句话也没说,已经到了哽咽不能语的地步。
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静态的画面一下子具有了生动的活力,在这种相对无言的静默中,离别的惆怅却似阴霾一样,从一双有情人的心间弥漫开去,遮蔽了整个世界,此一去,天涯相隔,前路迷茫,愁云惨淡,怎一个相思了得啊!正是这种最具生活意味的细节的选取,才使词作有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内含,深深地震撼读者的心灵。再看黄庭坚的《新喻道中寄元明》:“中年畏病不举酒,孤负东来数百觞?唤客煎茶山店远,看人获稻午风凉。
但知家里俱无恙,不用书来细作行。一百八盘携手上,至今犹梦绕羊肠。”
本诗尾联抓取“一百八盘携手上”中的“携手”这一细节,非常准确而又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兄弟之间的深厚亲情。作者侃侃道来,充满亲情,不须雕琢,自见意切。
的确,运用细节描写,能够使诗歌走出平庸,平中见奇,有点铁成金之妙。当然,艺术描写的手法是多种多样的,就诗歌来说,诸如比喻、夸张、景物烘托、虚实相生等等,都是成功的艺术手法,而运用活生生的细节,以细节为中心组成全篇,往往能显得凝炼、集中、韵味无穷,这样的佳作比比皆是。
诗圣杜甫就善于捕捉富于表现力的、能够显示事物本质和人物精神面貌的细节。如“长者虽有问,役夫敢伸恨?”(《兵车行》)便是这样一个细节,它不仅揭示了那个役夫“敢怒而不敢言”的痛苦心情,而且也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压迫。
又如用“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石壕吏》)这一细节暗示出老妇竟被拉走的惨剧,而《丽人行》中则用“犀助厌饫久未下”这一小动作来刻画那班贵妇人的骄气。再如对于暴露杨贵妃贪食荔枝的腐化生活,史书有详细地记载(见《新唐书?杨贵妃传》,李肇《国史补》“杨贵妃好荔枝”条),苏东坡也以较长篇幅作了淋漓尽致的描绘(见《荔枝叹》),而在杜牧的笔下,仅凝结成四句小诗:“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过华清宫》)诗人仅摄取杨贵妃看到跑马飞送荔枝的人发出会心一笑的细节入诗,一切尽在不言中。
诗人的隐讽态度在于“妃子笑”与“无人知”,由此可见,千里迢迢飞送荔枝,完全为了博得一人的欢心,至于外人是不知内情的,看到快马飞驰的紧急情况,或许以为是为了军国大事呢?正是“妃子笑”这一细节,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有力地讽刺了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淫逸误国。又如元稹的小诗《行宫。
5.关于细节的古诗 1、秋思
【作者: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2、芦花动
【作者:耿】
连素穗,翻秋气,细节疏茎任长吹。共作月中声,
孤舟发乡思。
3、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作者:岑参】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
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
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
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
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
车师西门伫献捷。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或天宝十四载(755年),当时岑参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判官。这期间,封常清曾几次出兵作战。岑参对当时征战的艰苦、胜利的欢乐,都有比较深的体会,曾经写了不少诗歌来反映。这是岑参封常清出兵西征而创作的送行诗,与《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系同一时期、为同一事件、馈赠同一对象之作。
文学赏析
这首诗主要表现了军队在莽莽沙海、风吼冰冻的夜晚进军情景。环境虽然恶劣,但将士们却充满着高昂的战斗气志。
为了表现边防将士高昂的爱国精神,诗人用了反衬手法,抓住有边地特征的景物来状写环境的艰险,极力渲染、夸张环境的恶劣,来突出人物不畏艰险的精神。诗中运用了比喻、夸张等艺术手法,写得惊心动魄,绘声绘色,热情奔放,气势昂扬。
6.描写细节的诗句 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老子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欧阳修《伶官传序》)。
祸患常常是由一点一滴极小的不良细节积累而酿成的,纵使是聪明有才能的和英勇果敢的人也多半沉溺于某种不良的嗜好中,受其迷惑而结果陷于困穷。
3、“不矜细行,必累大德。”就是说,平时不注重小节,必将有损于品德修养,以至于犯下大错误。
3、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给儿子阿斗的遗训。
4、一失足成千古恨
5、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6、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河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7.表示细节的诗句 1、细节决定成败。
2、成功是细节之子。
3、关注细节,成就大事。
4、要想比别人更优秀,只有在每一件小事上比功夫。
5、成大业若烹小鲜,做大事必重细节。
6、机会往往隐藏在细节之中。
7、奥秘全在细微处。
8、职场箴言:天下大事,必做于细。
9、不放过任何细节。
10、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
11、细节源于态度,细节体现素质。
12、细节的实质是认真的态度和科学的精神。
13、职场箴言:把小事做细,把细事做透。
14、1%的错误会带来100%的失败。
15、一个不经意的细节,往往能够反映出一个人深层次的修养。
8.描写“细节”的诗句有哪些 青苔
那是恍惚的一种绿,被时间耽搁了,它是依附的,孤独的,缄默的。
有一块潮湿就够了,它沿着记忆的方向生长,蔓延;它是侵略的、缄默
的、霸道的、布满的;它是小心的、轻盈的、随便的。那种绿长在“旧”
这个词的上面,是属于痕迹的,是固定着水的。它是滋生着故事的,是过程
的见证,它是角色,是不为人所重视的,它是比配角还要次一等的,可是它
的生命中却有一种坚定与不可折服。这种绿,甚至连镶嵌都不够格,可它绿
得自由,自然,自主。
青苔
我曾为荷花出污泥而不染的气质所倾倒,也曾为油菜花的朴素所叹服;我喜欢过松树的挺拔、小草的顽强,也爱过梨花的雪白、秋菊的金黄。然而,今天我不想赞美名篇佳句中千古流芳的名士,只想将自己的感情寄托于那默默无闻的青苔。
青苔不会开花,哪怕是开一朵小野花;青苔不会结果,哪怕是结一个小野果。但它以顽强的生命展示着自己的活力。
它的出生是卑微的――在坚硬的岩石上,在潮湿阴暗的角落。但它仍坚决地在那儿安家落户,任凭风吹雨打、冰霜侵袭,仍不改“英雄本色”,不管是什么时候,它都以充满朝气的面貌面对生活。
它是生命的“绿洲”,有它的地方就有年轻的气息,它让一切阴暗的地方都变得生机勃勃。
一块岩石孤独地站立在公园的一角,正东张西望地渴望遇到知己。是啊,阴冷的角落谁愿意去装点?坚硬的岩石谁愿意去为它披上绿色?没有谁愿意将自己的一生陷入这块备受冷落的地方。
惟有它――青苔!
小草尚要阳光的普照,而青苔只渴望得到一场雨,便毫不犹豫地随着风将自己奉献给了岩石。岩石不再孤独,它有了青苔的相伴;岩石不再单调,它有青苔给予的美丽。
啊!青苔,你不曾有过小草的嫩绿,却有着它的顽强;你不曾有过青松的挺拔,却有着它的无私;你不曾有过百花的艳丽,却有着它的乐观。
整个人生中,更多的也将是像青苔一样的默默无闻,但愿我们都能够像青苔那样――顽强、无私、乐观。
-
热爱生命 诗句意思 你好! 这句诗的意思就是:你既然选择了这条道路,不管是否能够成功,也不管前方有多大的风雨,你也要在风雨中仍然不停的赶路,要有一种不避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
1. 关于蝴蝶和牡丹的诗句 关于蝴蝶和牡丹的诗句 1. 关于蝴蝶的古代诗句 蝴蝶飞 【唐】李贺 杨花扑帐春云热,龟甲屏风醉眼缬。 东家蝴蝶西家飞,白
-
一、关于绵绵的诗词 绵绵大山悠远见,不识大海在眼前。 绵绵留得情意在,不许此生来意长。 我把青丝盼白发,等的绵绵何日橡清到。 门似圆盘锁缠缠,院似梁困前罗裙意绵绵。 琴箫瑟,
-
一、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诗意? 你问的这个问题,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诗意?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两句诗出现在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在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