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笔墨纸砚网!!!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诗歌 > 诗歌理论

小学生古诗词书籍推荐

时间:2023-05-12 14:17:51 浏览: 256 作者:笔墨纸砚网

小学生古诗词书籍推荐

1、一去二三里

一去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

2、咏 鹅

(唐)骆宾王

鹅 鹅 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3、画

(作者不详)

远看山有色,

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

人来鸟不惊。

4、画 鸡

唐寅

头上红冠不用裁,

满身雪白走将来。

平生不敢轻言语,

一叫千门万户开。

5、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6、悯农

李绅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7、春 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8、村 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小学生古诗词书籍推荐

《苹果树上的外婆》、《夏洛的网》、《淘淘丛书》、《窗边的小豆豆》、《绿山墙的安妮》、《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给孩子的古诗词》作者叶嘉莹先生是古典诗词大家,出版了很多关于诗词的书籍。这本书是她花费近一年时间,亲自为孩子选编、讲解、吟诵218首经典古诗词,让孩子们在吟诵里感受中国古典文化的韵味,从讲解中收获中国古典文化的知识。

《小学群文阅读•古诗词读本》

推荐理由:由倪文锦教授主编。以统编《语文》教材教学要求为标准,按主题精选3-4首古诗词组成阅读单元,每单元后都有“读读练练”,将单元作品融为一体,从字、词、意、用方面设置课后问题,教、学一体。轻松完成小学阶段古诗词的诵、背、会、用。

中小学生古诗词书籍推荐

有奖励写回答

跑马的汉子V587

TA获得超过1.5万个赞

您好。 为您推荐: 《给孩子的古诗词》作者叶嘉莹先生是古典诗词大家,出版了很多关于诗词的书籍。这本书是她花费近一年时间,亲自为孩子选编、讲解、吟诵218首经典古诗词,让孩子们在吟诵里感受中国古典文化的韵味,从讲解中收获中国古典文化的知识。 《人间词话》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可以说是近代最负盛名的词话著作,一版再版。这本书也被列为中小学必读书目。其中,关于人生三种“境界说”,也曾登上高考试卷。 《中国诗词大会》《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的火爆,引发了全国上下的诗词热,尤记得当时第二季选手武亦姝的飞花令。这套书根据节目的文字脚本与竞赛题库加工整理而成,在保留节目原有精华的同时,丰富了部分内容。 《陪孩子读古诗词》全套书四本,分别从草木芬芳、虫鱼鸟兽、日月星露、山水童真四个主题进行选诗整理。植物、动物、自然现象、节气、山水、儿童生活,这些都是孩子最容易感知的内容。143首古诗词,与孩子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四时之诗》 这本书是著名隋唐史学者、中国诗词大会评委蒙曼老师讲解唐诗的首部作品,以古典24节气和现代节日为切入点,带领读者在四季时令中阅读精选的唐诗作品,品味唐诗的语言美、文学美,讲述文化典故、进入诗人心境。 《声律启蒙》,《笠翁对韵》这两本都是关于古诗学习的启蒙读物,小朋友可以系统的学习,感受古诗的乐趣。

乞巧原文、翻译及赏析

乞巧原文、翻译及赏析1 朝代:唐代

作者:林杰

原文: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七夕晚上,望着碧蓝的天空,就好像看见隔着“天河”的牛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

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家家户户都在一边观赏秋月,一边乞巧(对月穿针),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

几万条:比喻多。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七夕晚上,望着碧蓝的天空,就好像看见隔着“天河”的牛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

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家家户户都在一边观赏秋月,一边乞巧(对月穿针),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

几万条:比喻多。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七夕晚上,望着碧蓝的天空,就好像看见隔着“天河”的牛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

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家家户户都在一边观赏秋月,一边乞巧(对月穿针),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

几万条:比喻多。

译注参考:

1、 毓明笠,刘卓娟主编,中学生古典诗词赏读金典,中国言实出版社,20xx.11,第212页

2、 刘声锷,苗林,李农等主编,精选古诗词解读 含中小学生必背的全部古诗词,东南大学出版社,20xx.07,第144页

译文及注释

译文七夕晚上,望着碧蓝的天空,就好像看见隔着“天河”的牛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家家户户都在一边观赏秋月,一边乞巧(对月穿针),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注释①乞巧:古代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日,又名七夕。②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③几万条:比喻多。... 显示全部

赏析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七夕今霄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碧霄”指浩瀚... 显示全部

创作背景

幼年时的林杰,对乞巧这样的美妙传说也很感兴趣,也和母亲或者其他女性们一样。仰头观看那深远的夜空里灿烂的天河,观看那天河两旁耀眼的两颗星,期待看到这两颗星的相聚,于是写下了《乞巧》这首诗。... 显示全部

作者介绍

林杰(831―847)字智周,福建人,唐代诗人。小时候非常聪明,六岁就能赋诗,下笔即成章。又精书法棋艺。卒,年仅十七。《全唐诗》存其诗两首。《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猜你喜欢

元日

作者:王安石8.2(26660人评分)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尤眨馨研绿一痪煞

天净沙・秋

作者:白朴8.1(9210人评分)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泊船瓜洲

作者:王安石8.0(9715人评分)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乞巧原文、翻译及赏析2 乞巧

唐代: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译文及注释

七夕今宵看碧霄(xiāo),牵牛织女渡河桥。

七夕佳节,人们纷纷抬头仰望浩瀚天空,就好像能看见牛郎织女渡过银河在鹊桥上相会。

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家家户户都在一边观赏秋月,一边乞巧,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

几万条:比喻多。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七夕佳节,人们纷纷抬头仰望浩瀚天空,就好像能看见牛郎织女渡过银河在鹊桥上相会。

家家户户都在一边观赏秋月,一边乞巧,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

注释

乞巧节:古代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日,又名七夕。旧时风俗,妇女们于这一天牛郎织女相会之夜穿针,向织女学巧,谓乞巧。

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

几万条:比喻多。

创作背景

幼年时的林杰,对乞巧这样的美妙传说也很感兴趣,也和母亲或者其他女性们一样。仰头观看那天河两旁耀眼的两颗星,期盼着能够相聚,于是写下了《乞巧》这首诗。

赏析

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古代,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诗句浅显易懂,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表达了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七夕今霄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开头两句叙述的就是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一年一度的七夕又来到了,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这是因为这一美丽的传说牵动了一颗颗善良美好的心灵,唤起人们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后两句将乞巧的事交代得一清二楚,简明扼要,形象生动。诗人在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各种不同的心愿,而是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愈加体现了人们过节时的喜悦之情。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相关阅读
  • 热爱生命 诗句意思

    热爱生命 诗句意思 你好! 这句诗的意思就是:你既然选择了这条道路,不管是否能够成功,也不管前方有多大的风雨,你也要在风雨中仍然不停的赶路,要有一种不避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 牡丹与蝴蝶的诗句

    1. 关于蝴蝶和牡丹的诗句 关于蝴蝶和牡丹的诗句 1. 关于蝴蝶的古代诗句 蝴蝶飞 【唐】李贺 杨花扑帐春云热,龟甲屏风醉眼缬。 东家蝴蝶西家飞,白

  • 关于绵绵的诗词

    一、关于绵绵的诗词 绵绵大山悠远见,不识大海在眼前。 绵绵留得情意在,不许此生来意长。 我把青丝盼白发,等的绵绵何日橡清到。 门似圆盘锁缠缠,院似梁困前罗裙意绵绵。 琴箫瑟,

  •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诗意?

    一、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诗意? 你问的这个问题,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诗意?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两句诗出现在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在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