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笔墨纸砚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咨讯

傅山书论原文?

时间:2023-10-06 15:46:25 浏览: 88 作者:笔墨纸砚网

一、傅山书论原文?

【清代】书论 | 傅山: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

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纲常叛周孔,笔墨不可补。诚悬有至论,笔力不专主。一臂加五指,乾卦六爻睹。谁为用九者,心与孥是取。永兴逆羲文,不易柳公语。未习鲁公书,先观鲁公诂。平原气在中,毛颖足吞虏。

 傅山一生有很高的成就,是明清之际著名的书法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医学家。

傅山先生四宁四勿书法理法。宁拙勿巧。宁丑勿媚。宁支离或轻滑。宁直率勿按排。這是一位书法大师自已对书法体悟。自已也可以有自已体悟。

二、唐代及之前的书法理论家有哪些

唐代及之前的书法理论家有:

1、隋唐五代:欧阳询(代表作《八诀》、《用笔论》),虞世南(代表作《笔髓论》、《书旨述》),唐太宗(代表作《笔法诀》、《王羲之传论》),孙过庭(代首册表作《书谱》),张怀瓘(代表作《论用笔十法》、《玉堂禁经》),徐浩(代表作《论书》),颜真卿者春宏(代表森瞎作《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韩方明(代表作《授笔要说》),卢携(代表作《临池诀》),释亚栖(代表作《论书》)。

2、汉魏晋南北朝:崔瑗(代表作《草书势》),赵壹(代表作《非草书》),蔡邕(代表作《笔论》、《九势》);卫恒(代表作《四体书势》),卫夫人(代表作《笔阵图》),王羲之(代表作《书论》),王僧虔(代表作《论书》、《笔意赞》),陶弘景(代表作《与梁武帝论书启》),梁武帝(代表作《观钟繇书法十二意》、《答陶隐居论书》)。

三、中国古代书法理论发展的几个特点

中国书法博大精深,就先从历史记载的说起:

秦:李斯---秦石刻

汉:《史晨碑》、《乙瑛碑》,《礼器碑》、《曹全碑》,《张迁碑》,《西狭碑》,《石门颂》,《熹平石经》

魏晋:王羲之--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逗脊、快雪时晴贴

、姨母贴

王献之--中秋贴

王珣---伯远贴

唐宋:褚遂良--雁塔圣教序碑

张旭--郎

官石柱记序

怀素--自叙贴

颜真卿--颜勤礼碑、颜家庙碑、祭侄稿(天下第二行书)

柳公权--玄秘塔碑、神策军纪圣功德碑

黄庭肢厅坚--松风阁、苏轼寒食诗跋

苏轼--黄州寒食诗帖、新岁展庆帖

米芾--蜀素帖历指隐、珊瑚帖

蔡襄--万安桥记、澄心堂帖

赵佶--淳化阁帖

元、明、清:

赵孟頫--胆巴碑、湖州妙严寺记

文徵明--前后赤壁赋

董其昌--三世诰命

刘墉--临米芾诗帖

四、王羲之《书论》及译文

原文:  夫书者,玄妙之伎也⑴,若非通人志士,学无及之⑵。大抵书须存思,余览李斯等论笔势,及钟繇书,骨甚是不轻,恐子孙不记,故叙而论之⑶。夫书字贵平正安稳。先须用笔,有偃有仰,有攲有侧有斜,或小或大,或长或短。凡作一字,或类篆籀,或似鹄头⑷;或如散隶,或八分;或如虫食木叶,或如水中蝌蚪;或如壮士佩剑,或似妇女纤丽。欲书先构筋力,然后装束,必注意详雅起发,绵密疏阔相间⑸。每作一点,必须悬手作之,或作一波,抑而后曳。每作一字,须用数种意,或横画似八分,而发如篆籀;或竖牵如深林之乔木,而屈折如钢钩;或上尖如枯秆,或下细若针芒⑹;或转侧之势似飞鸟空坠,或棱侧之形如流水激来。作一字,横竖相向;作一行,明媚相成。第一须存筋藏锋,灭迹隐端。用尖笔须落锋混成,无使毫露浮怯,举新笔爽爽若神,即不求于点画瑕玷也⑺。为一字,数体俱入。若作一纸之书,须字字意别,勿使相同。若书虚纸,用强笔;若书强纸,用弱笔⑻。强弱不等,则蹉跌不入⑼。凡书贵乎沉静,令意在笔前,字居新后,未作之始,结思成矣。仍下笔不用急,故须迟,何也?笔是将军,故须迟重。心欲急不宜迟,可也?心是箭锋,箭不欲迟,迟则中物不入。夫字有缓急,一字之中,何者有缓者?至如“乌”字,下手一点,点须急,横直即须迟,欲“乌”三脚急,斯乃取形势也。每书欲十迟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谓书。若直笔急牵裹,此暂视似书,久味无力⑽。仍须用笔著墨,不过三分,不得深浸,毛弱无力⑾。墨用松节同研,久久不动弥佳矣⑿。

注释:  ⑴玄妙:深奥微妙。伎:通“技”。 ⑵通人:谓学识渊博贯通古今的人。志士:有高尚志向和节操的人。 ⑶存思:用心思索。李斯等论笔势:相传秦相李斯曾著《笔妙》论势:“书之微妙与道合,然篆籀之前不可得而闻矣。”叙:记述。 ⑷篆籀:篆书及籀文。籀文,周代文字,即大篆。鹄头:大雁的头。相传古代的一种书体。 ⑸详雅起发:详雅,安详温雅。详,通祥。起发,出发。开始提笔写字。绵密疏阔相间:谓禅巧稠密开阔相间隔。指字的结体及章法安排,有疏有密,疏密相间,乃为佳作。 ⑹上尖如枯秆:上头尖锐像枯瘦的秸秆。下细若针芒:下边细如针尖。 ⑺爽爽若神:爽爽,俊朗出众的样子。意为俊朗清新若神明气爽。瑕玷:玉上的斑点或裂痕,比喻小毛病。 ⑻虚纸:柔弱的纸。强笔:毫毛强硬的笔。 ⑼蹉跌:失势,相差。不入:不合。 ⑽直笔:即纵笔,指用笔急率。 ⑾著墨不过三分:著墨不得超过三分。此意为着墨处不过笔十分之三,当保持笔毫的强力。 ⑿松节:松树结疤。因其中含有油脂,可使墨色更有光泽。

译岩橡文:  书法,是种深奥微妙的技艺,如果不是学识渊博通达且有大志之人,是学不到手的。大抵作书必须用心思索,我看李斯等人论笔势的文章,及钟繇的书法,很有功力,我担心子孙们不能记取,故作此文,记述并加以讨论。 书法,贵在平正安稳。首先要会用笔,有偃有仰,有攲有侧有斜,或大或小,或长或短。大凡写一字,或类似篆籀,或类似鹄头;或有如散隶,或近似八分;或者如虫食木叶,或者如水中蝌蚪;或者如壮士佩剑一样雄健有力,或者如妇女一样婉媚纤丽。书写要先构筑筋力,然后才可装束,必须注意安详温雅,疏容相间。作点画须悬手,作横画收笔时要先下按,然后拖笔出锋。每写一字,要用多用笔意:有的横画似八分,下笔又如篆籀;有的竖画如深林乔木,屈折之画又如钢钩有力;有的落笔尖如枯秆,竖画收笔细如针芒;有的转侧之势如飞鸟坠空而下,有的棱侧之形如流水转弯激来。一字中,纵横笔画要相关联;一行中,上下之间要连气通声,最要紧的是注意存筋骨藏锋毫,隐灭笔锋毫端的痕迹。用尖笔须落锋浑然天粗袭旁成,不使毫露显得漂浮怯弱,用新笔要俊朗出众如有神明,不必过分计较一点一画的瑕疵。每写一个字都要吸收各种书体的笔法,写整幅字,就要每个字都各有笔意,切忌相互雷同。纸质柔软的,用硬毫,纸质硬的,则用软毫。强弱不当就会导致笔法蹉跌,失势不合。 凡作书贵在沉稳庄静,立意在动笔之前,写字在动笔之后,未写之前,构思就已成熟了。但下笔仍然不要着急,这是为什么呢?笔是将军,所以须要谨慎稳重。心要急不宜迟缓,为什么呢?心是箭锋,箭发出去不要迟缓,迟缓则中物不深。字有缓急,那么,在一字中,缓急又体现在那里呢?如“乌”字,下笔一点,就要点得急,接下去的横直笔就要缓慢,最后一钩出锋也要迅疾有力,这种急与缓的安排,也正是为了体现“乌”字的体势形态。每逢作书要多迟少急,多曲少直,多藏少出,多起少伏,这才是书法。如果纵笔急忙牵引束裹,乍看好像是书法作品,久一回味就感觉毫无笔力了。用笔着墨方面,不要超过十分之三,免得浸墨太深使毫弱无力。墨要和松节一道研磨,越是耐磨的墨当然越好。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相关阅读
  • 跪求关于战争的诗词及赏析

    1、战城南 两汉:佚名 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 为我谓乌:且为客豪! 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 水深激激,蒲苇冥冥; 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 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 禾黍不获君

  • 关于端午节最著名的古诗词句子 (40句)

    关于端午节最著名的古诗词句子 (40句) 客里几逢端午节,看成雪鬓与霜髯。又是新一年的端午节将至,端午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脊历闭传承发展中杂糅了多种民俗为一体。有哪

  • 一轮明月颂家国古诗?

    一轮明月颂家国古诗? 《关山月》【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

  • 扶桑在中国古代的含义?与连理枝有何不同?

    扶桑在中国古代的含义?与连理枝有何不同? 扶桑 1.神话中的树名。《山海经·海外东经》:“ 汤谷 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 黑齿 北。” 郭璞 注:“扶桑,木也。”《海内十洲记·带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