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示向往自由的诗句。
一、表示向往自由的诗句。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二、关于舟的自由的诗句和漂泊的诗句
新安江至清浅深见底贻京邑同好
年代:【南北朝】 作者:【沈约】
眷言访舟客,
兹川信可珍。
洞澈随清浅,
皎镜无冬春。
千仞写乔树,
百丈见游鳞。
沧浪有时浊,
清济涸无津。
岂若乘斯去,
俯映石磷磷。
纷吾隔嚣滓,
宁假濯衣巾。
愿以潺湲水,
沾君缨上尘。
江上曲
年代:【南北朝】 作者:【谢朓】
易阳春草出,踟蹰日已暮。
莲叶尚田田,淇水不可渡。
愿子淹桂舟,时同千里路。
千里既相许,桂舟复容与。
江上可采菱,清歌共南楚。
题舒乡
年代:【唐】 作者:【曹邺】
功名若及鸱夷子,必拟将舟泛洞庭。
柳色湖光好相待,我心非醉亦非醒。
浣溪沙
年代:【唐】 作者:【冯延巳】
醉忆春山独倚楼,
远山回合暮云收。
波间隐隐仞归舟。
早是出门长带月,
可堪分袂又经秋。
晚风斜日不胜愁。
江上吟
年代:【唐】 作者:【李白】
木兰之枻沙棠舟,玉箫金管坐两头。
美酒尊中置千斛,载妓随波任去留。
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
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
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
渔父
年代:【唐】 作者:【李煜】
一棹春风一叶舟,
一纶茧缕一轻钩。
花满渚,酒满瓯,
万顷波中得自由。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年代:【唐】 作者:【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二十四诗品
年代:【唐】 作者:【司空图】
涓涓群松,下有漪流。晴雪满竹,隔溪鱼舟。
可人如玉,步渫寻幽,载瞻载止,空碧悠悠。
神出古异,淡不可收。如月之曙,如气之秋。
早梅芳
年代:【宋】 作者:【柳永】
海霞红,山烟翠。
故都风景繁华地。
谯门画戟,下临万井,
金碧楼台相倚。
芰荷浦溆,杨柳汀洲,
映虹桥倒影,兰舟飞棹。
游人聚散,一片湖光里。
汉元侯,自从破虏征蛮,峻陟枢庭贵。
筹帷厌久,盛年昼锦,归来吾乡我里。
铃斋少讼,宴馆多欢,未周星。
便恐皇家,图任勋贤,又作登庸计。
晚泊岳阳
年代:【宋】 作者:【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
一萼红 登蓬莱阁有感
年代:【宋】 作者:【周密】
步深幽,正云黄天淡,雪意未全休。
鉴曲寒沙,茂林烟草,
俯仰千古悠悠。
岁华晚,漂零渐远,
谁念我,同载五湖舟?
磴古松斜,崖阴苔老,一片清愁。
回首天崖归梦,
几魂飞西浦,泪洒东州。
故国山川,故园心眼,
还似王粲登楼。
最负他,秦鬟妆镜,
好河山,何事此时游!
为唤狂吟老监,共赋销忧。
舟行入剡
年代:【唐】 作者:【崔颢】
鸣棹下东阳,回舟入剡乡。
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
地气秋仍湿,江风晚渐凉。
山梅犹作雨,溪橘未知霜。
谢客文逾盛,林公未可忘。
多惭越中好,流恨阅时芳。
乡思
年代:【唐】 作者:【薛涛】
峨嵋山下水如油,怜我心同不系舟。
何日片帆离锦浦,棹声齐唱发中流。
三、写鸟自由自在的翱翔的诗有哪些
支持一下感觉挺不错的
四、大家有什么关于自由的诗歌啊...急...
来吧,把我的桂冠扯去, 把娇弱无力的竖琴打破…… 我要给世人歌唱自由, 我要打击皇位上的罪恶。 ——《自由颂》 这是普希金的,是节选。
五、《滁州西涧》中表达自由安静,恬淡幽静的诗句是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表达自由安静,恬淡幽静的诗句应是最后一句:野渡无人舟自横。
六、“却使闲身不自由”出自哪一首诗词?
《观所养鸂鶒》 宋 徐照
记得采纳啊
-
匿名2023-10-29 05:00:02证据有力。
-
匿名2023-10-29 04:30:02交流方便快捷。
-
匿名2023-10-29 04:20:01增加了文章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
匿名2023-10-29 04:10:01让受益匪浅。
-
1、战城南 两汉:佚名 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 为我谓乌:且为客豪! 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 水深激激,蒲苇冥冥; 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 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 禾黍不获君
-
关于端午节最著名的古诗词句子 (40句) 客里几逢端午节,看成雪鬓与霜髯。又是新一年的端午节将至,端午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脊历闭传承发展中杂糅了多种民俗为一体。有哪
-
一轮明月颂家国古诗? 《关山月》【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
-
扶桑在中国古代的含义?与连理枝有何不同? 扶桑 1.神话中的树名。《山海经·海外东经》:“ 汤谷 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 黑齿 北。” 郭璞 注:“扶桑,木也。”《海内十洲记·带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