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莲》 诗
一、《画莲》 诗
把颜料和墨放在莲花儿池旁,舞动着袖子挥起画笔对着莲花儿。一挥而就,莲花儿的情态和美丽栩栩如生,只可惜莲花儿的幽香画不出来难住了此君。
二、有关荷花荷叶的诗
渌水明秋月
南湖采白苹
荷花娇欲语
愁杀荡舟
采莲曲 唐.李白
若耶溪傍采莲笑隔荷花共语
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举
岸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
紫骝嘶入落花见踟蹰空断肠
采莲曲 唐.白居易
三、关于莲的诗句只要一两句,要有特点,急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四、关于莲的诗句?
您好!
请将您的困惑都交给菰単为您解决吧!
<<忆莲>>
江南风景秀,最忆在碧莲。娥娜似仙子,清风送香远。
<<访莲>>
友人致电来,邀我游苑址。斜风雨数点,新月柳几枝。行到近春园,立观荷花池。莲花迎我至,婀娜我自痴。
<<种莲>>
清塘引水下藕根 ,春风带露沾侬身。待到花开如满月,览胜谁记种莲人。
<<对莲>>
古柳垂堤风淡淡,新荷漫沼叶田田。白羽频挥闲士坐,乌纱半坠醉翁眠。游梦挥戈能断日,觉来持管莫窥天。堪笑荣华枕中客,对莲余做世外仙。
<<采莲>>
燕园不可采莲 莲叶空自田田 无鱼戏在莲中 我亦难入莲间
<<画莲>>
朱颜碧墨放池畔,舞袖挥毫对玉莲。尽态极妍宛若生,一脉幽香把君难。
<<赏莲>>
炎夏雨后月,春归花寂寞;满塘素红碧,风起玉珠落。
<<咏莲>>
池塘一夜风雨,开起万朵红玉;怜君自来高格,爱莲谁若敦颐。
<<问莲>>
花中君子来哪方,婷婷玉立展娇容。暖日和风香不尽,伸枝展叶碧无穷。纵使清凉遮炎夏 ,为甚委靡躲寒冬 。既然不愿纤尘染 ,何必立身淤泥中。
<<赞莲>>
陆上百花竞芬芳 ,碧水潭泮默默香 。不与桃李争春风 ,七月流火送清凉。
<<梦莲>>
京北秋来风景异,天高云淡雁迷离;踏破铁岭无觅处,寻遍荷塘空水遗;无可奈何秋睡去,仙衣胜雪倾心起;何故幽叹无缘见,夏风十里一潭碧。
<<残莲>>
萧瑟秋风百花亡 ,枯枝落叶随波荡 。暂谢铅华养生机 ,一朝春雨碧满塘。
◇ 青阳渡~晋·乐府
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下有并根藕,上有并头莲。
◇ 咏芙蓉~南朝·梁·沈约
微风摇紫叶,轻露拂朱房。中池所以绿,待我泛红光。
◇采莲~南朝·梁·吴均
锦带杂花钿,罗衣垂绿川。问子今何去,出采江南莲。辽西三千里,欲寄无因缘。愿君早旋返,及此荷花鲜。
◇咏荷诗~江洪
泽陂有微草,能花复能实。碧叶喜翻风,红英宜照日。移居玉池上,托根庶非失。如何霜露交,应与飞蓬匹。
◇咏同心芙蓉~隋·杜公瞻
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一茎孤引绿,双影共分红。色夺歌人脸,香乱舞衣风。名莲自可念,况复两心同。
◇采莲曲~南朝梁·刘孝威
金桨木兰船,戏采江南莲。莲香隔浦渡,荷叶满江鲜。房垂易入手,柄曲自临盘。露花时湿钏,风茎乍拂钿。
◇折荷有赠~唐·李白
涉江玩秋水,爱此红蕖鲜。攀荷弄其珠,荡漾不成圆。佳人彩云里,欲赠隔远天。相思无因见,怅望凉风前。
◇莲花~温庭筠
绿塘摇滟接星津,轧轧兰桡入白苹。应为洛神波上袜,至今莲蕊有香尘。
◇钱氏池上芙蓉~文征明
九月江南花事休,芙蓉宛转在中洲。美人笑隔盈盈水,落日还生渺渺愁。
露洗玉盘金殿冷,风吹罗带锦城秋。相看未用伤迟暮,别有池塘一种幽。
◇采莲曲~李亚如
藕田成片傍湖边,隐约花红点点连。三五小船撑将去, 歌声嘹亮赋采莲。
◇ 藕乡随思~现代·暇文
晓别安宜古镇头,藕乡水泗荡轻舟;岸柳染绿清溪水,荷香沁沏金色秋。
异乡落泊伤穷乱,故里重归喜景稠;政通人和富由起,芙蓉仙子欣来游。
生在污泥浊水中,不随世俗亦昌荣。
亭亭倩影朱公恋,绰绰芳名周子封。
疏雨斜飘三夏绿,锦鳞轻动两腮红。
消除尘虑清香远,大吕常鸣警世钟。
次韵王定主先生《咏莲》诗
采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江南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真诚感谢您的来单,谢谢。
愿您在2009年,天天开怀,时时快乐,分分精彩,秒秒幸福。呵呵``~☆⌒_⌒☆
[会员VIP客服团队,您值得信赖的伙伴]
请【采纳】我的答案谢谢~
-
1、战城南 两汉:佚名 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 为我谓乌:且为客豪! 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 水深激激,蒲苇冥冥; 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 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 禾黍不获君
-
关于端午节最著名的古诗词句子 (40句) 客里几逢端午节,看成雪鬓与霜髯。又是新一年的端午节将至,端午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脊历闭传承发展中杂糅了多种民俗为一体。有哪
-
一轮明月颂家国古诗? 《关山月》【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
-
扶桑在中国古代的含义?与连理枝有何不同? 扶桑 1.神话中的树名。《山海经·海外东经》:“ 汤谷 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 黑齿 北。” 郭璞 注:“扶桑,木也。”《海内十洲记·带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