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出古诗中含"雨"的连续两句.
一、写出古诗中含"雨"的连续两句.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春晴>>王驾
老夫不出长蓬蒿,稚子无忧走风雨。
雨声飕飕催早寒,胡雁翅湿高飞难。
----------<<秋雨叹>>杜甫
二句和三句接连出现雨字(全诗我没录全,取了其中合你要求的几句)
二、写出连续的两句含有“雨”的诗句。(10条)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和尚《绝句》
渭城朝雨亦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绝句》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伶仃洋》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瞑》)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王维:《山中》)
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瞑》)
3.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4.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王维:《山中》)
5.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
6.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7.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8.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9.渭城朝雨泡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10.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三、求文档: 连续两句都带雨的诗句
1、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2、
扬平山,撒白雨。下白雨,取龙女。
3、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
4、
稚子无忧走风雨,雨声飕飕催早寒。
5、
雨滴长门秋夜长,愁心和雨到昭阳。
6、
愁闻一霎清明雨,雨后却斜阳。
7、
一川烟雨,满城风絮,
梅子黄时雨。
8、
远岸收残雨,雨残稍觉江天暮。
9、
颗颗真珠雨,雨过月华生。
10、
柳外轻雷池上雨,雨声滴碎荷声。
11、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12、
卧听疏雨梧桐,雨馀淡月朦胧。
13、
少年听雨歌楼上,
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
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14、
一春常是雨和风,风雨晴时春已空。
15、
烟迷露麦荒池柳,洗雨烘晴。
洗雨烘晴,一样春风几样青。
16、
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
17、
风雨送人来,风雨留人住。
草草杯盘话别离,风雨催人去。
18、
南高峰云北高雨,
云雨相催愁杀侬。
19、
万柄高荷小西湖。
听雨,听雨。
20、
毛衣未湿黄梅雨,雨滴江梨分外娇。
21、
那堪风雨助凄凉!
助秋风雨来何速!
22、
秋雨,
秋雨,
一半西风吹去。
23、
依依宜织江雨空,雨中六月兰台风。
四、两句连续含有“雨"的诗句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一蓑烟雨任平生 也无风雨也无晴 虞美人•听雨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 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 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 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 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五、在一首诗里两句连续含雨的诗句
宋蒋捷的《虞美人》
少年听雨歌楼上,
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
江阔云低,
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
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
一任阶前,
点滴到天明。
-
1、战城南 两汉:佚名 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 为我谓乌:且为客豪! 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 水深激激,蒲苇冥冥; 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 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 禾黍不获君
-
关于端午节最著名的古诗词句子 (40句) 客里几逢端午节,看成雪鬓与霜髯。又是新一年的端午节将至,端午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脊历闭传承发展中杂糅了多种民俗为一体。有哪
-
一轮明月颂家国古诗? 《关山月》【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
-
扶桑在中国古代的含义?与连理枝有何不同? 扶桑 1.神话中的树名。《山海经·海外东经》:“ 汤谷 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 黑齿 北。” 郭璞 注:“扶桑,木也。”《海内十洲记·带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