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笔墨纸砚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咨讯

有哪些民间手艺正在走向失传?

时间:2022-05-29 18:53:52 浏览: 12 作者:笔墨纸砚网

南京绒花。

2006年南京绒花被列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唐朝开始被定为宫廷御用,又被称为“宫花”。绒花以蚕丝为原料,经过复杂的工艺最终制成巧夺天工的工艺品,当年南京的三山街至长乐路一带,曾是著名的“花市大街”,绒花、绢花把这里装扮成了花的海洋。因为这时南京绒花产量极大,绒花逐渐从“旧时王谢堂前燕”,慢慢“飞入寻常百姓家”。绒花融入了南京的风俗。旧时,南京“一事三节”(婚嫁喜事和春节、端午、中秋节)都以装饰绒花为习俗。每到此时,妇女、孩子都会在发髻、发辫或两鬓插绒花作为装饰。《红楼梦》中大观园中的姑娘们为宫花争风吃醋的情景,不是曹雪芹先生的凭空想象,而是旧时南京人配戴绒花习俗的真实写照。

南京绒花的制作步骤是这样的:

1、勾条:将熟绒分劈后固定于一器物上,排匀,用猪鬃毛刷子将其疏通。将铜丝的中间合并捻成少许螺旋状分叉夹住排匀的熟绒,再将铜丝的另一端合并并捻成螺旋状,用剪刀把需要的部分熟绒剪断,左右手同时反方向捻转,再用上下木板对铜丝进行搓擀,擀紧后便形成做绒花的最基本条件:绒条。

2、打尖:用剪刀对绒条进行加工,使圆柱体状的绒条变成所需钝角、锐角、圆角、球体、椭圆体等各种形状。

3、传花:用镊子对打过尖的绒条进行造型组合,配合铅丝、皮纸、料珠等辅助材料制作出所需的产品。

【目前南京绒花的现状】面临着传承的断代,知名度不高,产品产量低的困境。

传承的断代: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绒花被当成资产阶级腐朽文化而禁止生产和佩戴,南京绒花因此经历了十年断代。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类似绒花这样的传统手工艺被划分成没有竞争力的产业,被结构调整挂了。随着上世纪90年代南京人造花总厂的倒闭,南京绒花的最后一个据点也消失。赵树宪先生是“南京绒花最后一人”,绒花这一绽放了千年的文化瑰宝面临消失。赵树宪师傅高位截肢,生活极度不便,但是因为对绒花的喜爱,他希望能培养南京绒花的下一代传承人,60岁高龄的他仍坚持在制作绒花。我们去拜访时,赵师傅仅有一名学徒,是南京聋哑学校的学生,不能进行正常的听说,只能用笔和纸与他进行沟通交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相关阅读
  • 跪求关于战争的诗词及赏析

    1、战城南 两汉:佚名 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 为我谓乌:且为客豪! 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 水深激激,蒲苇冥冥; 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 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 禾黍不获君

  • 关于端午节最著名的古诗词句子 (40句)

    关于端午节最著名的古诗词句子 (40句) 客里几逢端午节,看成雪鬓与霜髯。又是新一年的端午节将至,端午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脊历闭传承发展中杂糅了多种民俗为一体。有哪

  • 一轮明月颂家国古诗?

    一轮明月颂家国古诗? 《关山月》【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

  • 扶桑在中国古代的含义?与连理枝有何不同?

    扶桑在中国古代的含义?与连理枝有何不同? 扶桑 1.神话中的树名。《山海经·海外东经》:“ 汤谷 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 黑齿 北。” 郭璞 注:“扶桑,木也。”《海内十洲记·带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