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笔墨纸砚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国学 > 书法长廊

王羲之书法字帖(行书书法字帖大全)

时间:2022-05-27 14:32:10 浏览: 5 作者:笔墨纸砚网

王羲之(东晋时期书法家)

王羲之(303361,一说321379),字逸少,东晋时期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南渡后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

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李志敏评价:王羲之的书法既表现以老庄哲学为基础的简淡玄远,又表现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为基础的冲和。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王羲之自幼爱习书法,由父王旷、叔父王廙启蒙。七岁善书,十二岁从父亲枕中窃读前代《笔论》。王旷善行、隶书;王廙擅长书画,王僧虔《论书》曾评:自过江东,右军之前,惟廙为最,画为晋明帝师,书为右军法。王羲之从小就受到王氏世家深厚的书学熏陶。当代留美书法新秀刘铎曾赞叹:好字唯之(之,王羲之)。

王羲之早年又从卫夫人学书。卫烁,师承钟繇,妙传其法。她给王羲之传授钟繇之法、卫氏数世习书之法以及她自己酿育的书风与法门。《唐人书评》曰:卫夫人书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沼浮霞。今人沈尹默分析说:羲之从卫夫人学书,自然受到她的熏染,一遵钟法,姿媚之习尚,亦由之而成,后来博览秦汉以来篆隶淳古之迹,与卫夫人所传钟法新体有异,因而对于师传有所不满,这和后代书从帖学入手的,一旦看见碑版,发生了兴趣,便欲改学,这是同样可以理解的事。可以体会到羲之的姿媚风格和变古不尽的地方,是有深厚根源的。(《二王法书管窥》)

王羲之于转益多师,当他从卫夫人的书学藩篱中脱出时,他已置身于新的历史层面上。他曾自述这一历史转折:羲之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比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爵、梁鹄书; 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从这段话可以看到王羲之不断开拓视野、广闻博取、探源明理的经历和用心。

王羲之志存高远,富于创造。他学钟繇,自能融化。钟书尚翻,真书亦具分势,用笔尚外拓,有飞鸟鶱腾之势,所谓钟家隼尾波。王羲之心仪手追,但易翻为曲,减去分势。用笔尚内抵,不折而用转,所谓右军一搨瓘直下。他学张芝也是自出机杼。唐代张怀耿曾在《书断》中指出这一点:剖析张公之草,而浓纤折衷,乃愧其精熟;损益钟君之隶,虽运用增华,而古雅不逮,至研精体势,则无所不工。王羲之对张芝草书剖析、折衷,对钟繇隶书损益、运用,对这两位书学大师都能研精体势。沈尹默称扬道:王羲之不曾在前人脚下盘泥,依样画着葫芦,而是要运用自己的心手,使古人为我服务,不泥于古,不背乎今。他把平生从博览所得秦汉篆隶的各种不同笔法妙用,悉数融入于真行草体中去,遂形成了他那个时代最佳体势,推陈出新,更为后代开辟了新的天地。这是王羲之兼撮众法,备成一家因而受人推崇的缘故。

风格

的《兰亭集序》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世人常用曹植的《洛神赋》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一句来赞美王羲之的书法之美。传说王羲之小的时候苦练书法,日久,用于清洗毛笔的池塘水都变成墨色。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天质自然,丰神盖代。有关于他的成语有入木三分、东床快婿等,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

王羲之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苑。唐代的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和颜真卿、柳公权,五代的杨凝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这些历代书法名家对王羲之心悦诚服,因而他享有书圣美誉。

王羲之真迹早于不存于世,唐代的精摹本历来已被当作真迹看待。由于年代久远,且本帖享盛名久,和王羲之其它墨迹一样,对它的摹刻年代就有不同推断。有称为宋摹的,也有疑为米芾所摹的,而更多的则定为唐摹。它著录极多,并一再被刻入各种丛帖中,元以后的公私藏印及流传历历可考与可靠,其珍贵性不言而喻。

王羲之的书法影响到他的后代子孙。其子献之,善草书;凝之,工草隶;徽之,善正草书;操之,善正行书;焕之,善行草书;献之,则称小圣。黄伯思《东观徐论》云:王氏凝、操、徽、涣之四子书,与子敬书俱传,皆得家范,而体各不同。凝之得其韵,操之得其体,徽之得其势,焕之得其貌,献之得其源。其后子孙绵延,王氏一门书法传递不息。武则天尝求王羲之书,王羲之的九世重孙王方庆将家藏十一代祖至曾祖二十八人书迹十卷进呈,编为《万岁通天帖》。南朝齐王僧虔、王慈、王志都是王门之后,有法书录入。释智永为羲之七世孙,妙传家法,为隋唐书学名家。后战乱中,其后世走乱,家谱遗失,后世分布在沈阳,海伦等地。现知其后世有王庆凯、王潇丹等人。

王羲之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苑。王羲之书圣地位的确立,有其演变过程。南朝宋泰始年间的书家虞和在《论书表》中说:洎乎汉、魏,钟(繇)、张(芝)擅美,晋末二王称英。右军书名盖世于当时,而宋齐之间书学地位最高者则推王献之。献之从父学书,天资极高,敏于革新,转师张芝,而创上下相连的草书,媚妍甚至超过其父,穷微入圣,与其父同称二王。南朝梁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云:比世皆尚子敬书,海内非惟不复知有元常,于逸少亦然。改变这种状况的是由于梁武帝萧衍推崇王羲之。他把当时的书学位次由王献之王羲之钟繇转变为钟繇王羲之王献之,在《观钟繇书法十二意》中,

黄庭经

萧衍云:子敬之不迨逸少,犹逸少之不迨元常。不迨,或作不逮,不及之意。萧衍的地位使他的品评有特殊的感召力,因而舆论遂定。

历史上第一次学王羲之高潮在南朝梁,第二次则在唐。唐太宗极度推尊王羲之,不仅广为收罗王书,且亲自为《晋书王羲之传》撰赞辞,评钟繇则论其尽善,或有所疑,论献之则贬其翰墨之病,论其他书家如子云、王蒙、徐偃辈皆谓誉过其实。通过比较,唐太宗认为右军尽善尽美,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从此王羲之在书学史上至高无上的地位被确立并巩固下来。宋、元、明、清诸朝学书人,无不尊晋宗二王。唐代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和颜真卿、柳公权,五代杨凝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历代书学名家无不皈依王羲之。清代虽以碑学打破帖学的范围,但王羲之的书圣地位仍未动摇。书圣、墨皇虽有圣化之嫌,但世代名家、巨子,通过比较、揣摩,无不心悦诚服,推崇备至。

王羲之的儿子玄之、凝之、徽之、操之、献之;孙子桢之、静之。王羲之后人不避家讳,这里藏着个大秘密,与西汉张良有关的秘密。王羲之一辈人名有之字的12个,子侄辈有之22个,孙辈12个,曾孙13个,玄孙9个,五世孙4个陈寅恪说这些人所以不避讳是因为都是天师道成员,这个之是暗号、徽章。而天师道老大张天师,是张良的八世孙。

草书

《十七帖》

01郗司马帖

《郗司马帖》是著名法帖《十七帖》丛帖的第一通尺牍,3行,26字。因《郗司马帖》首行有十七日先书一语,《十七帖》之名即由此而定。《十七帖》共有二十九通书信。

十七日先书,郗司马未去。即日得足下书,为慰。先书以具,示复数字。

02逸民帖

《逸民帖》是王羲之《十七帖》第二通尺牍。4行,39字,草书。文意显见隐逸之志,字势转顾多姿。

吾前东粗足作佳观。吾为逸民之怀久矣,足下何以等复及此?似梦中语耶!无缘言面,为叹,书何能悉。

03龙保帖

《龙保帖》为王羲之《十七帖》丛帖第三通尺牍。草书,3行,20字。是王羲之与朋友互叙亲情的一封信札。

龙保等平安也,谢之。甚迟见卿舅,可耳,至为简隔也。

04丝布帖

兹送上丝布做的单衣一件,聊表一点心意。

05积雪凝寒帖

《积雪凝寒帖》为《十七帖》第五通尺牍。草书,6行,64字。这是王羲之在冬天里写给朋友周抚的一封信。这个冬天寒冷,积雪未化,五十年来未曾遇见。在这样的环境下,想起与朋友二十多年的友情,不禁产生悠悠之情。王羲之在书写用笔上方处锋棱可截铁,圆处婉转若飘带。

计与足下别廿六年,于今虽时书问,不解阔怀。省足下先后二书,但增叹慨。顷积雪凝寒,五十年中所无。想顷如常,冀来夏秋间,或复得足下问耳。比者悠悠,如何可言。

06服食帖

《服食帖》为《十七帖》丛帖中的第六通尺牍。草书,3行,30字。有刻帖墨拓本和敦煌残纸墨迹临本两种。王羲之在信中对朋友谈起自己服药虽久但功效还是不怎么理想时,发出惆怅之感。

吾服食久,犹为劣劣。大都比之年时,为复可可。足下保爱为上,临书,但有惆怅。

07知足下帖

《知足下帖》知足下行至吴在书写上看成是一笔书,王羲之着手落笔时,就将力点放在最后一字上,中间字都是过渡。

知足下行至吴。念违离不可居,叔当西耶!迟知问。

08瞻近帖

《瞻近帖》是《十七帖》丛帖第八通尺牍。是王羲之写给妻舅郗愔的一封信,信中对郗愔来会稽居住的消息感到高兴和期盼,并希望他能告知来期。

瞻近无缘省苦,但有悲叹。足下小大悉平安也。云卿当来居,此喜迟不可言,想必果言苦有期耳。亦度卿当不居京,此既避,又节气佳,是以欣卿来也。此信旨还具示问。

09天鼠帖

王羲之草书《天鼠帖》2行,共16字《右军书记》著录,入刻《十七帖》等。也作《天鼠膏帖》。信中王羲之向友人咨询了,天鼠膏治疗耳聋的情况。

天鼠膏治耳聋,有验不?有验者乃是要药。

10朱处仁帖

《朱处仁帖》为《十七帖》丛帖第十通尺牍。草书,3行,26字。王羲之在与周抚通信时偶然得知朋友朱处仁的下落,由于多年未能与他联系上,王羲之在信中希望周抚转交给朱处仁的书信。

朱处仁今所在,往得其书,信遂不取答。今因足下答其书,可令必达。

11七十帖

《七十帖》为《十七帖》丛帖第十一通尺牍。草书,9行,82字。在《七十帖》中,王羲之叙及自己已届年垂耳顺,并对自己的身体表现出担忧的情绪,并希望一游汶岭。

足下今年政七十耶?知体气常佳,此大庆也。想复勤加颐养。吾年垂耳顺,推之人理,得尔以为厚幸,但恐前路转欲逼耳,以尔要欲一游目汶领,非复常言。足下但当保护,以俟此期。勿谓虚言,得果此缘,一段奇事也。

12邛竹杖帖

《邛竹杖帖》是《十七帖》丛帖的一种,作者是王羲之,它的风格也体现了《十七帖》的整体面貌。

去夏得足下致邛竹杖,皆至。此士人多有尊老者,皆即分布,令知足下远惠之至。

13游目帖

《游目帖》又名《蜀都帖》、《彼土帖》、《山川诸奇帖》。草书,11行,102字。信中王羲之表达了他对蜀地山山水水诸多奇景的向往之情。他期盼一登汶岭、峨嵋而畅游意足,并希望这个日子早日到来。《中国书法全集》评价《游目帖》行、草书间杂,笔画遒劲爽利。

省足下别疏,具彼土山川诸奇, 扬雄《蜀都》,左太冲《三都》,殊为不备。悉彼故为多奇,益令其游目意足也。可得果,当告卿求迎。少人足耳。至时示意。迟此期真,以日为岁。想足下镇彼土,未有动理耳。要欲及卿在彼,登汶领、峨眉而旋,实不朽之盛事。但言此,心以驰于彼矣。  

14盐井帖

《盐井帖》为《十七帖》丛帖第十四通尺牍。草书,2行,20字。信中王羲之表示对蜀地风情物产很感兴趣,希望周抚来信告知。

彼盐井、 火井皆有不?足下目见不?为欲广异闻,具示。

15远宦帖

《远宦帖》亦称《省别帖》,为《十七帖》丛帖第十五通尺牍。草书,6行,53字。王羲之在信中对周抚对家人的问候表示感谢,提及自己的妻子的情况时,对其病重非常担忧。信中还问及陶侃家人和一些同僚的近况。《中国书法全集》对《远宦帖》的书法风格评价为偏锋侧锋甚明显,体势多有章草意味。

省别具,足下小大问为慰。多分张,念足下悬情,武昌诸子亦多远宦。足下兼怀,并数问不?老妇顷疾笃,救命,恒忧虑。余粗平安。知足下情至。

16旦夕帖

《旦夕帖》又名《都邑帖》,《十七帖》丛帖第十六通尺牍。草书,5行,52字。信中王羲之谈及周抚已具备升任州将的条件,以及对谢尚辞世的哀伤之情。书法点画拖曳之间,若断若续;字势结体,时草时行。

 旦夕都邑动静清和,想足下使还,具时州将。桓公告慰情,企足下数使命也。 谢无奕外任,数书问,无他。 仁祖日往,言寻 悲酸,如何可言。

17严君平帖

《严君平帖》是王羲之写给益州刺史周抚的尺牍,2行,14字。信中问及汉代名士严君平、以及同为汉赋四杰的二杰司马相如与扬雄在益州是否都有后代之事。

严君平、司马相如、扬子云皆有后不?

18胡母帖

《 胡母帖》为《十七帖》丛帖第十八通尺牍。草书,5行,42字。信中言及王羲之在目前会稽内史的官职上诸事极不顺利。

19儿女帖

《儿女帖》又名《同生帖》,为王羲之《十七帖》丛帖第十九通尺牍。草书,5行,50字。王羲之在《儿女帖》叙及一待小儿王献之办完婚事,就可去益州见老朋友周抚,并游历蜀地。

吾有七儿一女,皆同生。婚娶以毕,唯一小者尚未婚耳。过此一婚,便得至彼。今内外孙有十六人,足慰目前,足下情至委曲,故具示。

20谯周帖

《谯周帖》为《十七帖》第二十通尺牍。草书,3行,29字。是王羲之向周抚询问谯周后代谯秀情况的信函。书法风格纵引横张,方圆兼备,刚柔并济。

云谯周有孙□,高尚不出,今为所在。其人有以副此志不? 令人依依,足下具示。
  文中谯周有孙□,缺失一字,据考,应为谯秀。

21汉时帖

《汉时帖》前二行为唐人写本,后段为元赵孟頫补书。

按《汉时帖》为王羲之《十七帖》中之一,然此为唐人临写本,旁有正书,与《十七帖》刻本不同。

知有汉时讲堂在,是汉何帝时立此。知画三皇五帝以来备有。画又精妙,甚可观也。彼有能画者,欲因摹取,当可得不信具告。

22诸从帖

《诸从帖》为《十七帖》第二十二通尺牍。主要内容是,王羲之在信中首先向周抚全家人表示问候。然后说我家人基本上还算平安。只是堂弟王耆之(修载)在很远的江西鄱阳县任职,音信极少,让我很牵挂。司州刺史王胡之本来应该到洛阳去担重任,但他突然病重,不能西去,这于公于私都是令人痛恨惋惜的事情。阁下你来信所谈到的一些看法,很符合当前形势,我与你的意见很接近。家中上下,同僚左右各自问候,估计你会这样关照的,不一一提及了。

23成都帖

王羲之草书《成都帖》

又称《成都城池帖》 、《往在都帖》、《诸葛颢帖》。五行,四十九字。《十七帖》第二十三通尺牍。《右军书记》有此帖录文。《鼎帖》、《二王帖》收刻。此帖第四行後半段右侧加令人远想慨然六字。

此帖是写给周抚的尺牍。王羲之说:我早年在建康时曾向诸葛顒询问蜀地的事情。听说成都护城河、城垣以及门楼台观等建筑都是秦惠王之臣司马错修筑的,是这样吗?请您能一一告诉我。

诸葛顒,包世臣《十七帖疏证》考为诸葛显,乃诸葛亮之子诸葛乔之孙。

为欲广异闻一语,《盐井帖》亦有之。第四行一一,亦有释为具者。

《成都城池帖》已不同《十七帖》前面二十二帖,书法风格开始呈现去古质、显今妍的面貌。

往在都,見諸葛顒,曾具問蜀中事,云:成都城池、門屋、樓觀,皆是秦時司馬錯所脩。令人遠想慨然。為爾不?信一一(具)示,為欲廣異聞。

24药草帖

《药草帖》《十七帖》丛帖第二十五通尺牍。草书,2行,10字。为王羲之询问友人是否需要药草的简函,可见朋友间除问候致意外,还互相寄送所需物品。

彼所须此药草,可示,当致。

25来禽帖

《十七帖》丛帖第二十五通尺牍。又称《青李帖》,《宣和书谱》称《青李来禽帖》。

果熟来禽图青李、来禽、樱桃、日给藤子,皆囊盛为佳,函封多不生。

26胡桃帖

《胡桃帖》为《十七帖》丛帖第二十七通尺牍。草书,6行,49字。信中提及王羲之去官之后,在田里以种果为乐事。《胡桃帖》书法风格多纵引、折笔之势。

足下所疏,云此果佳,可为致子,当种之。此种彼 胡桃皆生也。吾笃喜种果,今在田里,唯以此为事,故远及。足下致此子者,大惠也。

27清晏帖

大意知道您(王羲之的好友周抚)那里(蜀地)时世清和,年岁丰收,所生产的又常为他处所没有的,自来就是闻名的地方,而且山川形势也是一样的著称,怎可以不去游赏观览呢?

蜀地山川知彼清晏岁丰,又所出有无,乡故是名处,且山川形势乃尔,何可以不游目?

28虞安吉帖

《虞安吉帖》是《十七帖》丛帖第二十九通尺牍,为排序最后的一个法帖。为王羲之向益州刺史周抚推荐虞安吉做周抚下属的一封信函。这封信反映出王羲之晚年社会交往,为人处世的一个侧面。

虞安吉者,昔与共事,常念之。今为殿中将军。前过云:与足下中表,不以年老,甚欲与足下为下寮。意其资可得小郡,足下可思致之耶?所念故远及。

《初月帖》

《初月帖》是东晋王羲之作品,墨迹为唐摹本,草书,8行,61字。《万岁通天帖》丛帖第二帖。书法风格逸笔草草,自然天真,率意畅达,有晋人倜傥任诞的气息。2011年4月15日,中国邮政发行《中国古代书法草书》特种邮票1套4枚。其中之一为王羲之草书《初月帖》,志号为:2011-6,图序为(4-2)T。

释文: 初月十二日山阴羲之报近欲遣此书停行无人不办遣信昨至此且得去月十六日书   虽远为慰过嘱卿佳不吾诸患殊劣殊劣方涉道 忧悴力不一一羲之报。   此帖为 《万岁通天帖》第二帖,草书,藏 辽宁博物馆。 王羲之 父名正,为避父讳,正月书为初月。   此帖是王羲之留存至今最好的书帖之一。和王羲之其他草书比较,具有古意,可能是较早的作品。此帖用笔、结字和章法都有很多特点。如其中倒数第二行之道忧悴,末行之报字,一点一画均非直过,而是具有丰富的变化。如忧字的首笔和末笔,悴字的左侧竖画,报字的最后一笔,笔画或短或长,或藏锋或露锋,都呈曲势,非一带而过,中间充满了微妙的变化。 翁方纲所谓中过, 包世臣所谓善用曲,古人雄厚 恣肆令人断不可企及者,则在画之中截等等,于此帖皆可领略一二。用笔以中锋为主,有些字如山字、报字使用 侧锋也十分明显。结字大小不一,或长或短,或平正或倚斜,皆随字形和性情而定,行字不求垂直匀称, 行距不求密疏划一,这就决定了此帖的错落跌宕、变幻莫测的整个面貌。这种情况同当时人们追求自然潇洒的 社会风气有关。 唐代以后追求 精整规范,这样的字就很难出现了。

《行穰帖》

《行穰帖》为唐代双钩廓填王羲之草书作品,2行,15字。《行穰帖》笔画厚实,不显锋棱,有篆籀意味。字势一泻而下,体格开张,姿态多变。

 王羲之《行穰帖》,原迹已失传。此为初唐时期的 双钩填墨摹本,硬黄纸本,传为米芾再临本,24.48.9cm。二行, 十五字,由北 宋徽宗金泥题签和 宣和之印,曾为 董其昌友人吴廷所藏,明董其昌有多处 题跋,后入清宫,乾隆有题跋题诗及鉴赏印。董其昌跋:东坡所谓君家两行十三字,气压邺侯三万签者,此帖是耶? 乾隆帝则赞它于浑穆中精光内韫。   据说《行穰帖》为 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时,从圆明园(宫廷)流落到民间的国宝,同时流出的还有 钟繇 《荐季直表》和苏轼《 黄州寒食帖》等。《行穰帖》后为大风堂 张大千收藏。《行穰帖》归大风堂后,张大千来日本曾携此卷并一时存放于书法家西川宁处。现藏美国 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号称美国藏 中国书法第一名品。   《右军书记》:足下行穰久,人还,竟应快不? 大都当 任县,量宜,其令□□因便任耳。立俟。王羲之白。此帖仅是《右军书记》著文片段。  

 释文: 足下行穰九人还示,应决不?大都当任

《龙保帖》

《龙保帖》为王羲之《十七帖》丛帖第三通尺牍。草书,3行,20字。是王羲之与朋友互叙亲情的一封信札。

龙保等平安也,谢之。甚迟见卿舅,可耳,至为简隔也。

《上虞帖》

 王羲之《上虞帖》  藏与上海博物馆  《上虞帖》凡七行,其文曰:  得书知问吾夜来腹痛  不堪见卿甚恨想行复来  修龄来经日今在上  虞月未当去重熙旦  便西与别不可言不知  安所在未审时意云何  甚令人耿耿  帖中大都是回答来书所问,其中提到三个人,修龄是王导的从弟王廙之子王胡之的字,与王羲之为从兄弟。重熙是郄鉴之子郗昙的字,是王羲之的妻弟,另一个不知安所在的安,当然为谢安。当时谢安在临安山中泛海之际,故其时王羲之不知谢安在何处。谢安屡举不起,当时在朝士大夫频有烦言,今又不知其所在,故云未审时意云何。  当年装裱大师严桂荣先生在上博修复此件时使用了火烧法绝技,修复之。

《长风帖》

《长风帖》为宋代米芾临摹本(或传为唐代褚遂良临摹本)。分别临摹自东晋王羲之《长风帖》、《贤室委顿帖》、《四纸飞白帖》三帖。因为一卷,故以首帖长风名之。

1、《长风帖》每念长风,不可居忍。昨得其书,既毁顿,又复壮谓,深可忧。

2、《贤室帖》:知贤室委顿,何以使尔,甚助,耿耿,念劳心。知得廿四日问,亦得叔虎廿二日书,云新年乃得发。安石昨必欲克潘家,欲克,廿五日也。足下以语张令未?前所经由,足下近如似欲见。

3、《飞白帖》:今送致此四纸飞白,以为何似?能学不?

《贤士帖》

《飞白帖》

王羲之《省飞白帖》,榻本。三行(大观帖2行),二十五字。草书。入刻《淳化阁帖》等。

此帖大意为:阅飞白书,尚佳好。仓促追寻。要穷本寻源,当会小进。如此,将青胜於蓝。

《淳化阁帖》卷七、《大观帖》卷七、《二王帖》卷中、《宝晋斋帖》亦收刻此帖。

省飛白,乃致佳。造次尋之,乃欲窮本。無論小進也,稱此將青於藍。

《平安帖》(草书)

《平安帖》,是王羲之的书法精品力作,曾被乾隆帝盛誉可以媲美三希堂瑰宝,《平安帖》可称顶级藏品,《平安帖》最早见于《宣和书谱》著录,四行,四十一字。中国嘉德2010年秋拍夜场上,备受关注的书圣王羲之的草书《平安帖》拍出了3.08亿元的高价。

十二月六日。告姜道等。岁忽终。感叹情深。念汝不可往。得去十月书。知姜等平安。寿故不平。复悬心。顷异寒。 大意:十二月六日,告姜道等诸人,岁月如逝,转眼又快要到年终了,深为感叹。我很想念你们,但又不能前往见你们。收到你们去年十月的来信,知道、姜等人的近况尚好,只是寿的旧病尚未恢复,令我十分担忧。最近天气异常寒冷。

《寒切帖》

《寒切帖》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创作的一幅书法作品。

《寒切帖》 又名《廿七帖》、《谢司马帖》。唐代勾填本,有乌丝栏。收刻于《淳化阁帖》卷七、《大观帖》卷七、《澄清堂帖》、《二王帖》、《宝贤堂集古法帖》、《玉烟堂帖》、《邻苏园帖》。著录于《清河书画舫》。古书画鉴定专家张珩鉴定为唐代勾填本。

《寒切帖》为王羲之中晚年所书写。纸本墨迹,草书,5行,50字。唐代勾填摹本,先勾再填以淡墨。勾摹精细,笔锋转折分明,书风遒劲腴润,沉着流动。墨色斑斓,笔意神采超逸,书风从容丰腴。卷尾有董其昌、娄坚题记,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十一月廿七日羲之报:得十四、十八日二书,知问为慰。寒切,比各佳不?念忧劳,久悬情。吾食至少,劣劣!力因谢司马书,不具。羲之报。

行书

《姨母帖》

《姨母帖》为东晋王羲之作品。收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姨母帖》为唐摹本,6行,42字。作品书法风格,不类传世王羲之诸摹本。其朴厚而多隶意,殊少遒美俊逸之姿。公元696年由唐代武则天命人双钩廓填,集于《万岁通天帖》中。

十一月十三日,羲之顿首、顿首。顷遘姨母哀,哀痛摧剥,情不自胜。奈何、奈何!因反惨塞,不次。王羲之顿首、顿首。帖中文字虽属行楷书体,但书法中还留有隶书遗意,笔法端庄凝重,笔锋圆浑遒劲,整体风格厚实凝重。

《快雪时晴帖》

《快雪时晴帖》是晋朝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以行书写成,纸本墨迹。纵23厘米,横14.8厘米,4行,28字,现收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快雪时晴帖》是一封书札,其内容是作者写他在大雪初晴时的愉快心情及对亲朋的问候。

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山阴张侯。

《丧乱帖》

《丧乱帖》创作于东晋永和年间,为唐摹王羲之尺牍,行草书。收藏于日本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

《丧乱帖》是硬黄响拓,双钩廓填,白麻纸墨迹。笔法精妙,结体多欹侧取姿,有奇宕潇洒之致,是王羲之所创造的最新体势的典型作品。

《丧乱帖》8行62字,与《二谢帖》和《得示帖》连成一纸,纵28.7厘米,横58.4厘米。在圣武天皇时期传入日本。

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虽即修复,未获奔驰,哀毒益深,奈何奈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顿首顿首。

《兰亭集序》

《兰亭序》是中国晋代书法家王羲之所作散文,又称《兰亭集序》,作于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

此文描绘了兰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集会的乐趣,抒发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感叹。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变得激荡,再由激荡而转为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此文打破成规,自辟蹊径,隽妙雅逸,不论绘景抒情,还是评史述志,都令人耳目一新。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怏(同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 兰亭修禊:典故渊源
  • 兰亭修禊:冯承素摹兰亭序
  • 兰亭修禊:赵孟頫兰亭修褉图卷
  • 兰亭修禊:文征明兰亭修禊图
  • 兰亭修禊:唐寅兰亭修禊图卷
  • 兰亭修禊:钱贡兰亭诗序图卷
  • 兰亭修禊:沈时兰亭修褉图卷
  • 兰亭修禊:许光祚兰亭图并书序卷
  • 兰亭修禊:樊沂宴饮流觞图卷
  • 兰亭修禊:佚名兰亭修褉图卷
  • 兰亭修禊:傅抱石绘兰亭修禊图

《平安帖》(行书)

行书《平安帖》为东晋王羲之书写尺牍作品。今存墨迹本为唐代双钩摹搨,硬黄纸本。纵24.7厘米,4行27字。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另有绢本墨迹草书《平安帖》,为宋临摹本。纵24.5厘米,横13.8厘米,共4行,41字。

此粗平安,修载来十余日,诸人近集,存想明日当复悉来,无由同,增慨。注:帖文部分字迹残损,释文根据《王羲之志(附王献之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4月出版)补出。

《何如帖》

《何如帖》是东晋王羲之书写的手札尺牍。行书,3行,27字。结体瘦峻,点画铦利。收藏于台湾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墨迹为唐代依照原作双钩廓填的响拓本。

羲之白:不审、尊体比复何如?迟复 奉告。羲之中冷无赖,寻复白。羲之白。

《奉橘帖》

《奉橘帖》为唐代根据东晋王羲之书法作品双钩廓填的摹搨本。行书,2行,12字。书风坦然清纯,字字挺立,体态舒朗。法书作品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王羲之行书《 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三帖连为一纸。王羲之的墨迹流传到今天的大都为响拓勾 摹本。 例如王羲之的《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为唐人 双钩填廓摹本。所谓响拓勾摹本,是指在照相印刷术发明之前,古人为了保护书画艺术品原迹,采用临摹的方法制作副本和 复本。所谓摹,就是对原作真迹摹写,力求丝毫不差。书法摹写称之为响拓,绘画摹写称之为移画。这一风气在唐宋时最盛,在唐朝,就有官方设置的许多专门摹拓书法名迹的御府,下有专门摹拓书法的人员,不少人都是此中高手。如今,东晋王羲之等人的书法真迹已经荡然无存,这些唐朝的摹本就显得尤其珍贵。唐代因摹刻技术很高,笔意俱存,宛如手写,也可窥见王羲之行书的面貌。

《孔侍中帖》

《孔侍中帖》为唐代摹搨墨迹,是对东晋王羲之尺牍进行的双钩廓填而形成的勾摹本。行草书,3行,25字。《孔侍中帖》笔画体态丰腴雍容;中和之美,多力丰筋于此帖尽显。作品墨迹收藏于日本前田育德会。

  释文: 九月十七日羲之报:且因孔侍中信书,想必至。不知领军疾后问。忧悬不能须 臾 忘心,故 旨遣取消息。羲之报。   《 法书要录》载 褚遂良《 右军书目》行书都五十八卷第十四卷中著录。   《 频有哀祸帖》与《孔侍中帖》之间空白处,钤延历敕定 朱文 御玺三处,与《 丧乱帖》等同。   日本《支那墨宝集》称:昔我国 光明皇后,举 圣武天皇之遗,献于 东大寺大佛,藏 正仓院。唐 天宝十一年(七五二年),其中晋 王羲之书 拓本颇多焉。 天应、 延历、 弘仁之间,渐复尽献于 大内。奈世既德久,大半散佚,片断仅存。此所藏者,盖其一。   接帖之处,有延历御府之玺。延历敕定即是延历御府之玺。延历是日本 桓武天皇的年号,其元年为公元七八二年。日本学者考订《孔侍中》与 《丧乱》二帖,是《东大寺献物帐》中著录的。此《献物帐》是日本圣武天皇卒后,皇后将其遗物供佛的 账目。圣武天皇卒于公元七二九年。那么,以上王羲之的书迹传到日本时,至少在七二九年以前。这是王羲之书迹传入日本最早的记载。这些书迹,被视为日本的国宝。2006年3月来 上海博物馆展出。   《孔侍中帖》和《频有哀祸》,王羲之行书,二帖连为一纸。 纸本现藏日本前田育德会,与《丧乱二谢得示帖》同为唐代流入日本的王羲之名迹 摹本。《频有哀祸孔侍中帖》在活泼的行书 笔意中带有凝重之感。在章法 结体上又显示出欹侧取妍的 艺术效果。

《佛遗教经》

《佛遗教经》全称《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此经倍受历代僧人乃至帝王的推崇。其文可为师,字亦可为师也。

《佛遗教经》全称《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内容为释迦牟尼佛临终时对诸弟子所作的教诫。后来由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大师译成汉文,此经言简意赅,语重心长,在僧俗二界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同时此经倍受历代僧人乃至帝王的推崇,唐太宗、宋真宗曾为之作序。书圣王羲之、唐书法家孙过庭、南宋书法家张即之所书《佛遗教经》字帖,冠绝古今,各领风骚,受历代知识分子推崇、珍爱,被无数书法爱好者观赏、临摹。

《远宦帖》

《远宦帖》亦称《省别帖》,为《十七帖》丛帖第十五通尺牍。草书,6行,53字。王羲之在信中对周抚对家人的问候表示感谢,提及自己的妻子的情况时,对其病重非常担忧。信中还问及陶侃家人和一些同僚的近况。《中国书法全集》对《远宦帖》的书法风格评价为偏锋侧锋甚明显,体势多有章草意味。

省别具,足下小大问为慰。多分张,念足下悬情,武昌诸子亦多远宦。足下兼怀,并数问不?老妇顷疾笃,救命,恒忧虑。余粗平安。知足下情至。

《二谢帖》

《二谢帖》是东晋朝王羲之创作的书法作品。

二谢面未比面,迟诼良不静。羲之女爱再拜。想邰儿悉佳。前患者善。所送议当试寻省。左边剧。

《雨后帖》

《雨后帖》页,传晋王羲之书,纸本,行草,纵25.7cm,横14.9cm。

雨后帖,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帖为五行草书尺犊,末款羲之,铃有世南、贞观二墨印,又有志东奇玩、四代相印、绍兴小玺及清内府请藏印。所以鉴为伪书,一是此帖不见于古刻丛帖中,又没有元以前的题识、记载。清初吴其贞《书画记》说此帖:书法有沉重古雅之气,其纸色是墨水所染者,以为伪物。安歧《墨缘汇观》以为是唐模。以书法论,运笔流滑,结构松懈,虽水平不高,但笔法显示出的转折、顿挫自然,是临写,而非钩摹。纸色深褐,颜色呆滞不自然,如吴其贞所言是染旧。二是帖的书纸,经有关专家鉴定,是竹纸,即北宋中期以后才能制造的纸张。三是帖上所铃藏印,细审世南、贞观两个唐代墨印,都是墨笔画出的;北宋苏辙的志东奇玩、四代相印,经比较为伪印;只有南宋绍兴小玺为真印。综合这几方面的考鉴,该帖的上限约在北宋末期,是以临写的方法伪做出的名人书迹。

《秋月帖》

王羲之草书欣赏《七月帖》摹本,又称《秋月帖》。与《都下帖》装为一卷(七月都下帖)。麻纸本。纵27.7 厘米,横25.8厘米。6行,50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曾为金章宗、项元汴等藏。不论是刻帖还是墨迹,这部作品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法度严谨,气韵飘逸。

忽然秋月,但有感叹。信反,得去月七日书,知足下故羸疾问。触暑远涉,忧卿不可言。吾故羸乏,力不具。王羲之白。

《都下帖》

七月都下帖,是《秋月帖》和《都下帖》二帖合装裱为一卷,为东晋王羲之行草书。《七月帖》经南宋高宗(1127-1162)内府收藏后,曾归金章宗(1189-1208),此帖行笔流畅散逸,却乏遒力。《都下帖》末行有几字仅存其半,仁字以下二十七字裁割。帖中所提桓公是指桓温,蔡公为蔡谟,此帖作成于356年(穆帝永和十二年),此时王羲之已辞官年余,但仍不能忘怀朝廷戎机。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都下帖》,传王羲之书,麻纸摹本,纵27.7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五行半,四十五字又五半字。钤有绘御府宝绘、群玉中秘、项元汴印、安氏仪周书画之章、姑熟曹氏珍玩、乾隆鉴赏等。

《秋月帖》释文 七月一日羲之白:忽然秋月,但有感叹!信反,得去月七日书,知足下故羸疾,(而)(问)触暑远涉,忧卿不可言。吾故羸乏,力不具,王羲之白。

《都下帖》释文 得都下九日书。见桓公当阳去月九日书。久当至洛,但运迟可忧耳。蔡公遂危(当为委)笃,又加(zhi )下,日数十行,深可忧虑。得仁(祖廿六日问,疾更危笃,深可忧! 当今人物眇然,而艰疾若此,令人短气。)(此帖仁字下裁去27 字。)

楷书

《黄庭经》

王羲之书法小楷欣赏《黄庭经》,原本为黄素绢本,在宋代曾摹刻上石,有拓本流传。《黄庭经》是魏晋时期颇为流行的道家养生修炼之书。传王羲之所书小楷《黄庭经》系《外景经》。此帖其法极严,其气亦逸,有秀美开郎之意态。关于黄庭经,有一段传说:山阴有一道士,欲得王羲之书法,因知其爱鹅成癖,所以特地准备了一笼又肥又大的白鹅,作为写经的报酬。王羲之见鹅欣然为道士写了半天的经文,高兴地笼鹅而归。原文载于南朝《论书表》,文中叙说王羲之所书为《道》、《德》之经,后因传之再三,就变成了《黄庭经》了。因此,《黄庭经》又俗称《换鹅帖》,无款,末署永和十二年(356)五月,现在留传的只是后世的摹刻本了。

《乐毅论》

《乐毅论》共四十四行,小楷。是王羲之的楷书书法作品。原作者为夏侯玄,真迹早已不存,一说真迹战乱时为咸阳老妪投于灶火,一说唐太宗所收。现存世刻本有多种,以《秘阁本》和《越州石氏本》最佳。

《曹娥碑》

娥碑,是东汉年间人们为颂扬曹娥的美德,纪念她的孝行而立的石碑,开始由蔡文姬的父亲蔡邕书写此碑,千百年来风雨沧桑之后,又由宋朝王安石的女婿蔡卞重新临摹,一直保存至今。所以我们今天在这里看到的其实是宋朝的石碑,曹娥碑高2.1米,宽1米,上面的字体为行楷体。围绕这块石碑,有一个非常有趣的传说。话说三国时,曹操和杨修一起来曹娥庙祭拜。看到碑上八个字感到很奇怪,不解其义,最后还是杨修破译了这个谜语,说答案便是绝妙好词。他给曹操解释说:黄绢是有颜色的丝绸,那便是绝字;幼妇是少女,即妙字;外孙是女之子,那是好字;齑是捣碎的姜蒜,而齑臼就是捣烂姜蒜的容器,用当时的话说就是受辛之器,受旁加辛就是辞的异体字。所以黄绢幼妇,外孙齑(ji)臼,谜底便是绝妙好词。因为有了这个故事,便成就了曹娥碑作为中国最早的字谜的美誉。也正因为曹娥碑隐含着中国第一个字谜,是中国文字隐语的图腾,字迹的鼻祖,历代的文人墨客都喜欢到这里参读研究这块石碑。罗贯中、曹雪芹更是把曹娥碑地故事写入了自己的作品中。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相关阅读
  • 兰亭奖获奖名单?

    兰亭奖获奖名单? 一、金奖3名 书法创作方向2名: 王玺(上海) 崔寒柏(天津) 理论研究方向1名: 孙慰祖(上海) 著作《孙慰祖玺印封泥与篆刻研究文选》 二、银奖5名 书法创作方向3名: 谷松

  • 菏泽书法谁第一 菏泽最专业的书法培训班

    菏泽书法谁第一 菏泽最专业的书法培训班 菏泽文化艺术馆你知道不??那里你可以问问,王建生还可以,虽然不是第一,但是教小朋友还是有一套的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书法谁是第一是不好

  • 刘宪中书法一平方尺多少钱

    倘若只是一张纸一个的大字几十元平尺是可以的,若是四个大字一百元平尺也是可以的,可如果是小字就不止了,抄经书或者是诗词,字数在几百几千,就是千元平尺,甚至几千元平尺都是要的。

  • 天下前三行书是哪三位书法家的作品

    一、天下前三行书是哪三位书法家的作品 天下前三行书是王羲之、颜真卿、苏轼等书法家的作品。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颜真卿的《祭侄季明文稿丛慧》,以及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