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书法要注意什么,要讲究什么?
学习书法从哪种字体入手好呢?对于这个问题,书法家们各自有不同的
看法。有的说从篆书入手好;有的说从隶书入手好;有的说从行书入手好。
这些看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我认为从楷书入手较好。
我之所以不同意从篆、隶入手学书,是因为学篆书首先遇到一个难以认
识的问题,增加了学习的困难;其次,篆书兴起和通用的时代距离现在比较
遥远。现在的入们,绝大多数不识篆字。当今,篆书作为一种字体,仍有其
艺术欣赏价值,而其实用价值却已今非昔比。我认为,对于只想通过学习书
法写出工整美观的楷书、行书以适应学习、工作需要的人来说,可以不学篆
书。隶书比篆书易识易写,但与楷书比较起来,点画显得优柔有余,刚劲不
足,并且结构易于分布平正,学好隶书再学楷书难,而学好楷书再学隶书易
——这是就初学而言的,如果要想窥其堂奥,达到高深的艺术境界,学好任
何字体都不是轻而易举的。
宋代书法家苏东坡说:“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意思是楷书如站
立,行书如行走,草书如奔跑。楷在这里是楷模、典范的意思。楷书点画分
明,搭配匀称,形体方正,应规入矩,宜于初学。明朝书法理论家丰坊说:
“学书须先楷法⋯⋯楷书既成,乃纵为行书。行书既成,乃纵为草书。”对
于初学者来说,绕过楷书,直接学行书或草书,就会因为忽视了楷书的基本
点画、结构的训练、写出的字容易出现点画不规矩,笔力不刚劲,疏密不匀
称,结构不安稳,比例不适当等弊病。所以唐孙过庭说:“图真不悟,习草
将迷。”明代汪砢玉也说:“近世多尚行草,未始学真而先习草,如人未学
立而欲走,盖可笑也。”
对于初学书法从哪种字体入手为宜,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无必要也不
可能强求一致,只要得法并下得深功,从任何字体入手都能取得成就,可谓
殊途同归。但其所花费的时间精力,所走路程的远近曲直恐怕就大相径庭了。
在这个问题上,我还是固执地认为宜从楷入。
楷书从汉朝就已有其雏形,魏、晋大为盛行,至隋、唐乃集其大成,初
学者学习哪一朝代的为好呢?
我认为从唐楷入手学书,有法可依,能把笔画写得方中矩,圆中规,直
中绳,长短合度,轻重合宜,结构稳健,从而奠定坚实的基础。
有人认为,唐楷法度森严,学习时容易被那严格的规矩所束缚,而提出
初学应从魏晋入手,说这样可以把字写得天真烂漫,自由放纵。我认为要把
字写得或古拙,或俊俏,或庄重,或飘逸,或丰伟,或潇洒,或肃穆,或飞
动,总之具有一定的风格特色,是非常必要的。对于初学者却应力求结构的
工整规矩。正如孙过庭所说:“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
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学不学平正,字就会歪斜无仪;但过于平正,又
将呆板而无生气,所以又必须追求险绝;险绝过甚,便会狂怪无态,因此又
要归于平正。这就是学书循环往复,不断升华的过程。以平正论,唐楷当之
无愧。清代梁说:“学书须临唐碑,到极劲健时然后归到晋人,则神韵
中自俱骨气,否则一派圆软,便写成软弱字矣。”先学法度森严的还是先学
自由放纵的,唐徐浩《论书》云:“初学之际,宜先筋骨,筋骨不立,肉何
所附。”这话很有见地。我赞成先从点画瘦硬的唐楷起步。
初唐书法家欧阳询的楷书,用笔洁净,结构精严,对后世影响很大。欧书《皇甫君碑》最足以代表欧书险劲的风格,而且是已印行的欧体字中最清
晰、神气最完足的。《九成宫醴泉铭》用笔朴厚凝重而又挺拔劲健,结体平
稳中追求险峻。梁对欧字极为推崇,说:“写透欧书,碑版皆可书矣。”
清朝杨守敬说:“欧阳信本之醴泉铭,赵子固推为楷法极则,人无异议。”
初学者学此二碑,可避免结构松散的毛病。
中唐书家颜真卿44 岁时书写的《多宝塔碑》多用方笔,横轻竖重对比鲜
明,富于立体感,结构方整严谨,宜于初学。颜真卿晚年某些作品笔画丰满
雄强,结体宽舒,往往追求天真烂漫,返朴归真的意趣,初学易失于臃肿丑
怪,不宜作为入门途径。
晚唐书家柳公权所书《玄秘塔碑》、《神策军碑》用笔方圆兼备,点画
清劲,有如铮铮铁骨,结体中心紧聚,四外舒展,学之能够得到瘦硬的笔画
与严谨的结构。
以上所举各碑,只要教授得法,学者持之以恒,在半年至一年内“入帖”
是不成问题的。
-
兰亭奖获奖名单? 一、金奖3名 书法创作方向2名: 王玺(上海) 崔寒柏(天津) 理论研究方向1名: 孙慰祖(上海) 著作《孙慰祖玺印封泥与篆刻研究文选》 二、银奖5名 书法创作方向3名: 谷松
-
菏泽书法谁第一 菏泽最专业的书法培训班 菏泽文化艺术馆你知道不??那里你可以问问,王建生还可以,虽然不是第一,但是教小朋友还是有一套的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书法谁是第一是不好
-
倘若只是一张纸一个的大字几十元平尺是可以的,若是四个大字一百元平尺也是可以的,可如果是小字就不止了,抄经书或者是诗词,字数在几百几千,就是千元平尺,甚至几千元平尺都是要的。
-
一、天下前三行书是哪三位书法家的作品 天下前三行书是王羲之、颜真卿、苏轼等书法家的作品。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颜真卿的《祭侄季明文稿丛慧》,以及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