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来源于哪个时期,有何依据?
一、戏曲艺术的孕育戏曲是中国戏剧的传统形式,集歌、舞、念、白等表演艺术于一体。早在西周末年就出现了由贵族豢养的职业艺人,他们被称为“优”。战国时期,产生了一种舞蹈化的武术竞技表演,叫做“角抵”,相传由上古的战争舞蹈演变而来。到汉代,民间的角抵用来表现一个简单的故事了;发展到隋末,还出现了有简单故事情节的歌舞戏。唐代盛行一种由两人表演的“参军戏”。参军,原是一种官衔,因这种表演的角色一个叫参军,一个叫“苍鹘”,故名。参军是丑角,被机智善辩的苍鹘驳倒而认输,这种戏总是以苍鹘要打参军来收场。到宋代,角色就由参军戏的两个发展为五个,成为“杂剧”;为了跟后来元代的杂剧相区别,称之为“宋杂剧”。宋杂剧随王室南迁而带到江南,跟流行于浙江温州一带民间的“永嘉杂剧”融合发展,形成所谓的“南戏”。南戏的分场结构、角色体制和表演手段已臻完备,体现出中国戏剧的民族特色。在金朝统治的北方,河北一带流行一种叫“院本”的戏曲。到了元代,它吸收了曲牌联套的“诸宫调”音乐结构,发展为我国成熟的戏曲剧种——元杂剧。戏曲的成熟有叙事文学影响的因素,宋元话本的发达给故事情节的编织提供了经验;同时也有音乐和唱词影响的因素,散曲的套数形式为剧中的曲牌联套提供了可能。此外,在外部方面,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为戏曲的演出创造了市场,对戏曲的成熟也有促进作用。二、元代戏剧的体制1.元杂剧
元杂剧的一个完整单位为“本”,其结构通常为每本四折,个别情况也有一本五折、六折,或者多本连演,相当于后世的连台本戏。所谓“折”,相当于话剧的幕或场,同时又是一个音乐组织单元,只限用一个宫调。第一折之前通常安排一个“楔子”,起开场白的作用。如有需要,也可在后面的某处折与折之间插一个楔子,用来交代故事的发展关节。每一折由一个角色主唱,其他角色只说不唱。元杂剧中男主角叫正末,女主角叫正旦,它们是主唱角色。不唱的正剧角色有副末、冲末、小末、外末、副旦、小旦、外旦等。还有一类不唱的喜剧角色,有净、丑、搽旦等。某一折如果由正末主唱,那么就一唱到底,正旦也只说不唱;如果由正旦主唱,反之亦然。一般上一折由正末主唱,下一折就由正旦主唱,交替进行。2.南戏
宋南戏进入元代以后逐步发展成熟,并在元末得以定型。南戏的折又叫“出”,允许一出戏设置两套以上的曲子,不限于某个角色一唱到底。每个角色都可安排唱段,并且除独唱外,还可采取对唱、合唱等多种形式,丰富了演唱的表现手段。南戏主要使用以南方语音为标准的南曲,只用五声音阶,有不同于杂剧北曲的曲牌。元代南戏接纳七声音阶的北曲曲调,将南北曲加以合套,或者抽取各曲调中的片断组合成新曲牌,叫“集曲”。这样,丰富多彩的唱腔可满足表现各色人物的各种情感。元南戏的角色行当有生、旦、净、末、丑、外、贴七种。一般先由副末上场介绍全剧剧情。重要人物上场要先唱引子,然后说一段较长的自报家门的“定场白”。每一出戏以下场诗结尾。曲词也有包括引子、过曲、尾声的一套程式。三、明代传奇的体制“传奇”之名在唐代指称文言小说,以后又曾指称金元诸宫调等说唱艺术以及南戏、杂剧;明代则专指以演唱南曲为主的长篇戏曲。明嘉靖以前,南曲声腔竞相纷呈;主要有四个剧种:海盐腔、弋阳腔、余姚腔和昆山腔。嘉靖以后,昆山和弋阳两大声腔系统在原来的众多剧种中胜出,成为两大统治剧种。明代传奇结构庞大,一般都是三、五十出的长篇,没有规定的出数;每出都标出目。沿袭南戏的做法,剧本一般在开端的第一出由副末上场唱“家门”,交代剧情大意和故事的主旨。在角色方面,分小生、老生,小旦、老旦、贴旦,小末、小外等,行当分工细化、专业化。
我是一名戏剧演员来回答这个问题,戏剧在远古应该就有,年代可能已经无考了。但是所谓唐诗宋词元曲,可见戏曲在宋末元初才盛行。我叫装腔作,望采纳。
-
特殊符号花藤字体在线生成器,花藤字体在线生成器字体在线转换 特殊号花藤字体在线生成器,花藤字体在线生成器字体在线转换 提起特和燃态殊号花藤字体在线生成器,大家都知道,有
-
怎样练好签名 自己设计的,都不算太难的写法,多描几次就可以了,希望能到你。 周凤娟个性签名怎么练 网上一查就有了 如何练习好艺术签名 1、借助软件。网上有很多
-
一、书写技能大赛的艺术字怎么写 艺术字的写法是因人而异的,我认为艺术字的写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运用夸张的写法。将所写的字长度和宽度适当拉长,使其与原本字体大小
-
《兰竹图册》清诸昇纸本墨笔纵31.1厘米横21.8厘米旅顺博物馆藏兰竹从来就是士大夫所崇尚咏物言志的媒介。兰花的轻逸飘拂、竹子的高风亮节,是历代花鸟画家所津津乐道的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