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笔墨纸砚网!!!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书法 > 名人书法

普通家长和聪明家长的区别 10张图告诉你差距在哪

时间:2024-10-15 11:11:47 浏览: 143 作者:笔墨纸砚网

普通家长和聪明家长的区别 10张图告诉你差距在哪

这11组小漫画,一眼看穿普通家长和聪明家长的区别,对照一下,你做得够聪明么?

1 你会给孩子自己的空间吗?

普通家长:24小时寸步不离的围着孩子转,不给自己和孩子任何单独的时间

聪明家长:既照顾好孩子的日常又关爱自己,并身体力行

2 孩子办事,你是看结果还是看过程?

普通家长:只关注事情处理的结果

聪明家长:更关注事情处理的过程

3 孩子遇到难题,你是否直接给孩子答案?

普通家长:直接给孩子答案

聪明家长:教会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

4 你是否给孩子试错的机会?

普通家长:常说,没脑子,这都不会

聪明家长:常说,再想想,你肯定能做对

5 你是否摆脱比较,放手让孩子做自己?

普通家长:总是“看看别人家的孩子,看看你”

聪明家长:鼓励孩子应该做自己

6 你家孩子是在错误中成长起来的吗?

普通家长:帮孩子解决掉所有问题

聪明家长:有时候允许孩子犯错去探索

7 给孩子设限的时候,你家孩子知道为什么不能做吗?

普通家长:常说别做这个,别做那个

聪明家长:常说做之前先想想会是什么结果

8 在做事情的过程中,你会让孩子以何种状态参与呢?

普通家长:试着去做好

聪明家长:试着自然和开放一些

9 面对孩子,你是否永远正确?

普通家长:认为自己就是孩子的老师,什么都懂

聪明家长:明白自己还有很多知识需要学习

10 讲道理的时候,你是怎样开口的呢?

普通家长:告诉孩子,你应该这样做

聪明家长:告诉孩子为什么这么做更好

11 关于守承诺,你是怎样做的呢?

普通家长:要求孩子要信守承诺

聪明家长:教会孩子如何信守承诺,言传身教

怎么样,你是聪明的爸妈还是普通的爸妈呢?其实每个人都不可能完美.也不可能有完美的爸妈,稍微思考下这11幅图里的内容,王宣老师相信:我们离聪明的爸妈就更进了一步!

苏轼生平(结合其作品)

苏轼(1036~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四川湄山人。东坡自幼博贯内外群典,属文日数千言,一○五七年二十二岁时进士及第致仕。在朝期间,时值王安石推行新法。

苏轼因直谏得罪了安石,遂被请出朝廷。在外期间,因心怀不平,常以诗论讽,又引起小人的讪谤,被捕入狱。安石欲置以死地。神宗念其忠心,又怜其才华,不忍深罪,遂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安石死后,司马光任宰相,苏轼复入朝,升为翰林学士,但终以才高言直,为权臣所忌恨,历贬至惠州、琼州、杭州等地,建中靖国元年(一一○一年)死于常州,享年六十六。

他正任密州太守时,而他的弟弟子由则在济南,不见已经七年;于是写了《水调歌头》表达了欢度佳节的愉快和牵挂爱弟的情怀.想到命运却是多羁坎坷的自己反映了他内心世界的种种矛盾,既有出世思想,更有恋世深情。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被贬谪到黄州的时候写下来的.真实地记录了他贬谪生活的一个片段.苏轼谪居黄州,所担任的只是个有名无实的官,与儒家的“经世济民”之理想相去甚远.委婉地反映了苏轼宦途失意的苦闷.苏轼的思想横跨儒释道三家,这便使他的处世态度有极大的包容性,可以说是宠辱不惊,进退自如。

婉约的:

水龙吟

【宋】苏轼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②。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③。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江 城 子

苏 轼

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注释】

这是一首悼亡词。作者结合自己十年来政治生涯中的不幸遭遇和无限感慨,形象地反映出对亡妻永难忘怀的真挚情感和深沉的忆念。

作者写此词时正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他的妻子王弗在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死于开封。到此时(熙宁八年)为止,前后已整整十年之久了。词前小序明确指出本篇的题旨是“记梦”。然而,梦中的景象只在词的下片短暂出现,在全篇中并未居主导地位。作者之所以能进入“幽梦”之乡,并且能以词来“记梦”。完全是作者对亡妻朝思暮念、长期不能忘怀所导致的必然结果。所以开篇使点出了“十 年生死两茫茫”这一悲惨的现实。这里写的是漫长岁月中的个人悲凉身世。生,指作者;死,指亡妻。这说明,生者与死者两方面都在长期相互怀念,但却消息不通,音容渺茫了。作者之所以将生死并提,除阐明题旨的作用之外,其目的还在于强调生者的悲思,所以,接下去立即出现“不思量,自难忘”这样的词句。“不思量”,实际上是以退为进,恰好用它来表明生者“自难忘”这种感情的深度。“千 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二句,马上对此进行补充。阐明“自难忘”的实际内容。王氏死后葬于苏轼故乡眉山,所以自然要出现“千里孤坟”,两地睽隔的后果,作者连到坟前奠祭的时机也难以得到。死者“凄凉”,生者心伤。“十年”,是漫长的时间;“千 里”,是广阔的空间。在这漫长广阔的时间空间之中,又隔阻着难以逾越的生死之间的界限,作者又怎能不倍增“无处话凄凉”的感叹呢?时、空、生死这种种界限难以跨越,那只好乞诸于梦中相会了。以上四句为“记梦”作好了铺垫。上片末三句笔锋顿转,以进为退,设想出纵使相逢却不相识这一出人意外的后果。这三句有很大的含量,其中揉进了作者十年来宦海沉浮的痛苦遭际,揉进了对亡妻长期怀念的精神折磨,揉进十年的岁月与体态的衰老。设想;即使突破了时、空与生死的界限,生者死者得以仍然“相逢”, 但相逢时恐怕对方也难以“相识”了。因为十年之后的作者已“尘满面,鬓如霜”,形同老人了。这三句是从想象中的死者的反映方面,来衬托作者十年来所遭遇的不幸(包括反对新法而乞求外调出京的三年生活在内)和世事的巨大变化。

下片写梦境的突然出现:“夜来幽梦忽还乡”。就全词来讲。本篇的确是真情郁勃,句句沉痛,而此句则悲中寓喜。“小轩窗,正梳妆”,以鲜明的形象对上句加以补充,从而使梦境更带有真实感。仿佛新婚时,作者在王氏身旁,眼看她沐浴晨光对镜理妆时的神情仪态,心里满是蜜意柔情。然而,紧接着词笔由喜转悲。“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这两句上应“千里 孤坟”两句,如今得以“还乡”,本该是尽情“话凄凉”之时,然而,心中的千言万语却一时不知从哪里说起,只好“相顾无言”,一任泪水涌流。这五句是词的主题:“记梦”。正由于梦境虚幻,所以词的意境也不免有些迷离惝恍,作者不可能而且也用不着去尽情描 述。这样,反而可以给读者留有想象的空间。结尾三句是梦后的感叹,同时也是对死者的慰安。如果联系开篇的“十年”,再加上无限期的“年年”,那么,作者对亡妻的怀恋,不就是“此恨绵绵无绝期”了么?本篇在艺术上值得注意的特点之一便是直抒胸臆,感情真挚。由于作者对亡妻怀有极其深厚的情感,所以即使在对方去世十年之后,作者还幻想在梦中相逢。并且通过梦境(或与梦境相关的部分)来酣畅淋漓地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既无避忌,又不隐晦。“不 思量,自难忘”,“无处话凄凉”,“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等句,都反映了直抒胸臆与吐属自然这样的特点。另一特点是想象丰富、构思精巧。作者从漫长的时间与广阔的空间之中来驰骋自己的想象,并把过去,眼前,梦境与未来融为统一的艺术整体,紧紧围绕“思量”、“难忘”四 字展开描写。全词组织严密,一气呵成,但又曲折跌宕,波澜起伏。上片八句写梦前的忆念及感情上的起伏,下片前五句写梦中的悲喜,末三句述梦后的喟叹。情节,有起有伏;用笔,有进有退,感情,有悲有喜;极尽曲折变化之能事。再一特点是语言爽快,纯系白描。由于这是一首抒写真情实感的词作,语言也极其朴素自然,真情实境.明白如话,毫无雕琢的痕迹。这样质朴的语言又与不同的句式(三、四、五、七言)的交错使用相结合,使这首词既俊爽而又音响凄厉,恰当地表现出作者心潮激荡、勃郁不平的思想感情。具有一种古诗和律诗所难以产生的内在的节奏感和扣人心弦的艺术魅力。

唐五代及北宋描写妇女的词篇,多数境界狭窄,词语尘下。苏轼此词境界开阔,感情纯真,品格高尚,读来使人耳目一新。用词来悼亡,是苏轼首创。在扩大词的题材,在丰富词的表现力方面,本篇应占有一定的地位。

本篇完全可以同潘岳的《悼亡诗》,元稹的《遣悲怀》以及南宋吴文英的《莺啼序》前后辉映,相互媲美。

望江南

苏 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简析】

春也未老,人也未老,于公务闲暇登台的知州,心境是否也一样超然?风儿以细状摹,可知正吹得轻冷;柳枝以斜勾勒,愈见得飘拂动人,漾映眼底的,是一带环城的碧水;辉照满城的,则有缤纷竞放的春花。而后看鳞次千家的檐瓦,迷蒙在飘飘洒洒的雨影之中。那情景,能不牵萦一颗游于物外的超然之心。

蝶恋花

【宋】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简析】

上片句句藏着一个春字。残红褪,柳绵吹少,是春衰的景象;青杏尚小,芳草绿遍,又呈生机勃郁。春光已老,春光犹在,正是这么一个恼人的时节。中间插写的燕子飞来,流水人家,既是补足的信息,更使画面增添动态的美。花残、杏小、燕飞、水绕,柳绵纷纷芳草处处,不言春而春在其中,这叫做藏中有露。

--------------------------------------------------------------------------------

【注释】

①从教坠:任杨花坠落。②有思:即有情。③缀:连接。

【简析】

小雨初晴的欣喜,使院庭的晚照也这般红丽!倒影芙蓉池的楼台,摇漾着动人的金碧,春晚的风,吹动飘拂的柳,含怎样依依的情!池面的嫩荷,不正如伊人饰戴的细巧青细?然而,时光毕竟已流过七载,故园依旧,良月好侣却已零散!过片的赞美由此化为惋叹,朱颜已老的词人,已再无心情赏景主。于是斜阳渐隐,金翠的楼台上,只剩下这位落拓归客的身影,坐对着暮霭四起的黄昏……

贺新郎

苏 轼

乳燕飞华屋。 悄无人、桐阴转午, 晚凉新浴。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渐困倚、孤眠清熟。帘外谁来推绣户?枉教人梦断瑶台曲。又却是, 风敲竹。

石榴半吐红巾蹙。待浮花浪蕊都尽, 伴君幽独。艳一枝细看取,又恐被、秋风惊绿。若待得君来向此, 花前对酒不忍触。 共粉泪, 两簌簌。

【简析】

一边是轻弄团扇的美人,一边是半吐红巾的榴花。花儿红丽,叠皱处恰似美人微蹙的愁眉。人儿芳洁,顾盼中却如夏日榴花般幽独!她也曾在桐阴转午间入梦,梦中与君王共赴瑶台。意外的欣喜,却被推户之声惊破:梦醒处只闻风吹窗竹!它也有与百花争春的风姿,却只能开在繁华过后!谁都爱三春的浮花浪蕊,空负了这芳心的千重似束!

阮郎归

【宋】苏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

薰风初入弦。

碧纱窗下洗沉烟,

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

小荷翻,

榴花开欲然。

玉盆纤手弄清泉,

琼珠碎却圆。

【简析】

初夏特有的韵味,从一伴活泼少女的感觉中传写,便多了几分情性。惬意的昼眠,忽被落棋之声惊醒,本有些恼,揉揉眼睛,却见碧纱窗下,飘缕缕沉得之烟;窗外的槐柳绿影,传阵阵新蝉之鸣,不禁又喜从心生。于是便挎盆出门,痛痛快快享受泉流洗沐的清凉。看雨后的小荷,随溪流翻动得多欢!石榴花衬着湿润的绿叶,愈见得红丽如燃。伸纤手玩弄泻池的流泉,那就更有味啦,连溅落荷叶的碎滴,也一粒粒圆转如珠!

卜算子

苏 轼

缺月挂疏桐,

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

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

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

枫落吴江冷。

【简析】

冷寒的,也不止是沙洲和桐枝。有恨的,究竟是孤鸿还是幽人?静夜如此寂寞,又何须漏壶提醒辰次?月儿依然残缺。不见有清满的佳期!疏淡的笑墨,似写凄淡的夜色;清美的词境,难歇哀愤的心。

洞仙歌

【宋】苏轼

余七岁时见眉山老尼,姓朱,忘其名,年九十余,自言尝随其师入蜀主孟昶宫中。一日,大热,蜀主与花蕊夫人夜纳凉摩诃池上,作一词,朱具能记之。今四十年,朱已死久矣,人无知此词者,但记其首两句。暇日寻味,岂洞仙歌乎?乃为足之云。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倚枕钗横鬓乱。

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度河汉。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①淡,玉绳②低转。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③流年暗中偷换。

【注释】

①金波:月光。②玉绳:星名。③不道:不觉。

【简析】

夏夕自炎,玉人自凉,连水殿上偶来的风,也带着缕缕池荷的清香。夜已三更,庭户无声,仰听疏星时流的河汉,似也已波静浪歇----词人的胸际了无尘俗之气,创造的词境正如此清馨。于是见一点明月,唤起花蕊夫人,在与蜀主携手中,共对沉沉夜天。夜如何的启问,问得神情宛然;屈指盼西风的企待,又带着几多流年暗换的怅惘。

永遇乐

苏 轼

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注:□(纟+沈去掉三点水)

【简析】

词人莅临徐州,宿于唐代名妓关盼盼的燕子楼。是夜,明月皎洁如霜,好风清凉如水,此为大景,以静衬托夜之深。鱼跳曲港,露泻圆荷,此为小景,以动反衬夜之静。如此静夜,自能梦遇佳人。然三更鼓响,一片叶落,忽然惊醒,于是怅然若失,起而寻梦上征融情入景,若梦若醒,亦真亦幻,给人以惝恍迷离之感。下片由人亡楼空,直抒感慨,把故园之思,今昔这感、人生如梦之叹,打成一片。他从自己今日凭吊燕子楼,推想到他日后人又将凭吊自己所建的黄楼,一种人生须臾、荣枯无常的感慨袭上心头,使他深有古今如梦,何尝梦觉之慨。看来,这燕子楼的一梦,也不特是艳遇而已,更暴光坡心境的一次澄化。

鹧鸪天

【宋】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简析】

正宜从身披斜阳,杖藜徐步于村舍古城间的迁谪之客心上体会。远处有明丽的山峦,耸立在夕照如火的林巅;近处则秀竹丛丛,遮隐了村舍院墙。移步间秋草衰黄、蝉声喧乱,然后欣喜地发现一片清亮的池塘,看翻飞水天的白鸟之影,闻映照绿涟的红荷幽香……浓淡相衬的着色,动静相对的勾勒,给画面带来了何其支人的韵致!流连在其中的词人,那心境想必也格外旷闲。

豪放的:

满江红

苏 轼

江汉西来,高楼下、葡萄深碧。犹自带、岷峨云浪,锦江春色。君是南山遗爱守,我为剑外思归客。对此间、风物岂无情,殷勤说。

江表传,君休读。狂处士,真堪惜。空洲对鹦鹉,苇花萧瑟。不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愿使君、还赋谪仙诗,追黄鹤。

西江月

苏 轼

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铿然,疑非人世也。书此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水调歌头①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②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③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④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抵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⑤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⑥

--------------------------------------------------------------------------------

【注释】

①大曲《水调歌》的首段,故曰“歌头”。双调,九十五字,平韵。

②丙辰:熙宁九年(1076)。苏辙字子由。

③李白 《把酒问天》:“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④牛僧孺《周秦行纪》:“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是何 年。”

⑤司马光《温公诗话》记石曼卿诗:“月如无恨月 长圆。”

⑥婵娟:美丽的月光。

【简析】

词人运用形象描绘的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氛围,把自己遗世独立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此词通篇咏月,却处处关合人事。上片借明月自喻孤高,下片用圆月衬托别情,它构思奇特,畦径独辟,极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是苏词的代表作之一。

行香子·过七里滩

【宋】苏轼

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鱼翻藻鉴,鹭点烟汀。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算当年、虚老严陵。君臣一梦,今古空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西江月·重九

苏 轼

点点楼头细雨,

重重江外平湖。

当年戏马会东徐,

今日凄凉南浦。

莫恨黄花未吐,

且教红粉相扶。

酒阑不必看茱萸,

俯仰人间今古。

满江红·怀子由作

苏 轼

清颍东流,愁目断、孤帆明灭。宦游处、青山白浪,万重千叠。孤负当年林下意,对床夜雨听萧瑟。恨此生、长向别离中,添华发。

一尊酒,黄河侧。无限事,从头说。相看恍如昨,许多年月。衣上旧痕馀苦泪,眉间喜气添黄色。便与君、池上觅残春,花如雪。

念奴娇①·赤壁怀古②

【宋】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③。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④。羽扇纶巾, 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⑤。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⑥

【注释】

①又名《百字令》。双调,一百字,仄韵,多用入声。

②周瑜破曹操的赤壁 在今湖北浦圻县,苏轼所游为黄州赤壁,一名赤鼻矶。

③千堆雪:流花千叠。“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又作“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

④周瑜二十四岁为东吴中郎将,人称周郎。小乔为乔玄次女,其嫁周瑜在建安三年,为赤壁之战十年前事。

⑤“笑应我多情早生华发”的倒装。

⑥酹: 以酒洒地,用以敬月。

【品评】

这首词是元丰五年(1082)七月苏轼谪居黄州时作。上片咏赤壁,下片怀周瑜,最后以自身感慨作结。起笔高唱入云,气势足与“黄河之水天上来”相侔,而且词境壮阔,在空间上与时间上都得到极度拓展。江山、历史、人物一齐涌出,以万古心胸引出怀古思绪。接着借“人道是”疑似之言,把江边故垒和周郎赤壁挂上了钩。“乱石崩云” 三句正面写赤壁景色, 惊心骇目。词中把眼前的乱山大江写得雄奇险峻,渲染出古战场的气氛和声势。对于周瑜,苏轼特别激赏他少年功名,英气勃勃。“小乔初嫁”看似闲笔,而且小乔初嫁周瑜在建安三年,远在赤壁之战前十年。特意插入这一句,更显得周瑜少年英俊 ,春风得意。词也因此豪放而不失风情,刚中有柔,与篇首“风流人物”相应。“羽扇纶巾”三句写周瑜的战功,也很特别。周瑜身为主将却并非兵戎相见,而是羽扇便服,谈笔风生。写战争一点不渲染士马金鼓的战争气氛,只着笔于周瑜的从容潇洒,指挥若定,这样写法更能突出他的风采和才能。苏轼这一年四十七岁了,不但功业未成,反而待罪黄州,同三十左右就功成名就的周瑜相比,不禁深自感愧。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激起苏轼爽迈奋发的感情,也加深了他的内心苦闷和思想矛盾。故从怀古归到伤己,自叹“人间如梦”,举杯同江上清风、山间明月一醉销愁了。这首怀古词兼有感奋和感伤两重色彩,但篇末的感伤色彩掩盖不了全词的豪迈气派。词中写江山形胜和英雄伟业,在苏轼之前从未成功地出现过。因此这首《念奴娇》历来被看作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不但词的气象境界凌厉无前,而且大声铿锵,需要铜琵琶、铁绰板来伴唱。对于原破。

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苏 轼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暮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江 城 子

苏 轼

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注释】

潇洒的词人本就生性豪放,密州铁沟出猎,左牵黄犬,右擎苍鹰,相随千骑锦士驰卷平冈,何等声势,何等豪气,由此倾动了满城老少,使老夫陡发少年狂气,在亲射虎,看孙郎的奇想中跃现的,正是当年孙权射虎的风采!但词人的胸胆,又何甘只在射虎中称雄?连年犯边的西夏,正需要魏尚那样的勇将御击!酒酣的词人因此宣告:倘若汉文帝再遣冯唐,我便是当世魏尚,愿换弓如月,一箭射落象征侵掠的恶星天狼!

临江仙

【宋】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①?夜阑风静谷纹②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

【注释】

①营营:纷乱。②谷纹:水波纹。

【简析】

迁谪黄州的郁愤,似乎全已在东坡夜饮中舒泄。来归临打开亭寓所,妙在仿佛三更,或许不到三更?醉中谁能辨清!敲门是白费劲了----小小家童竟也有如雷的鼾声。好在寓所临江,听江声比自比鼾声有味,但醉立到天亮也累,倚仗正物我两适!

苏轼是中国文学历史长河中一个闪亮人物,一个最为全面的文化巨匠,诗、词、文赋、书画样样精通,且别具一格,相比之下,苏词有更大的艺术创造性,他扩大词的题材,提高词的意境,把诗文革新运动扩展到词的领域且硕果累累.

一了解其人

孟子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了解诗人是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验诗歌丰富情感的首要一环。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诗“谤讥”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任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惠州、儋州,北归后第二年病死常州。从三十五岁开始颠沛流离,在一地居住从未超过三年,你仿佛看到,在那交通不便的时代,他风尘仆仆,跋涉在中国的荒野古道上,最后孤身一人流放在海南,被迫象野人一样在语言不通的异族了却残生,但是,尽管一生多舛 ,他几乎从未放弃过对美的追求,对理想的渴望,对他来说,这种执著是生命的基本需要,富比 王公,没有这种追求,生活就索然无味,贫如乞儿,因为执著于美的追求和生命的体验,所以他表现出超然于物外的“豁达”,“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为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苏轼的一生是执著与豁达的一生。

二粗读其词

1、《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宋神宗八年(1075)苏东坡任密州知州,曾因早去常山祈雨,归途中与同官梅户曹会猎于铁沟,写下此词。

开篇“老夫聊发少年狂”,狂者,豪情也,本词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狂”字贯穿全篇。

2、《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月》,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唯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本词从问月开始到自慰结束,从缺憾开始到圆满结束,从疑惑开始,到清醒结束,得到大彻大悟的结束,苏轼要自己、弟弟以及天下读他的诗的人,不必硬性追求实际生活中的完美之憾,只要精神上充分理解自然选择,寻找自我的快乐所在,那么美好的东西就会长期属于超脱灵魂。

3、《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此词作于贬谪黄州后第三年,写眼前景,寓心中事,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这是一首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的词。

4、《念奴娇·大江东去》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出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作者起笔一声吼,由赤壁之景联想到赤壁之战,进而想到其中的英雄 人物。当时苏子空有一腔报国之情,政治上屡屡受挫,所以发出“人生如梦”的慨叹也属情理之中,但整首词仍然掩盖不了他热爱生活、想有所作为的乐观态度。

5、《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 》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词人远谪黄州,托病游清泉寺所作,上片写请泉寺风光,下片融景生情,迸发一段坦荡、乐观、奋发向上的议论。

6、《减字木兰花·己卯儋耳春词》

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乞春工,染得桃红似肉 红 。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

有人说苏轼是第一个为海南之春写赞词的人。当时,词人再次遇贬,面对荒凉之地“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对人生、对美好的事物仍然追求不止,所以,偏僻荒凉的海南“不似天涯”,表达他旷达的胸怀。

三品评和鉴赏

在了解词人,粗读作品之后,同学们经过比较阅读,归纳了鉴赏古诗词的几点要义。

⑴品语言 语言是诗词最直接的外衣,聚焦生动传神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才能领悟其中的深意,古人云:着一字而境界大开,说的是语言锤炼的重要性。在《定风波》里一个“狂”字境界大开,大守出猎而倾城出动,此一狂,猎必射虎此二狂,自比孙郎此三狂,“狂”字勾勒出一个屡次遭贬,却仍然赤胆忠心的英雄形象。

⑵领会意境的创造 诗歌的主题通常是借助意境来表达的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描绘的生活图景融合在一起的一种艺术境界,在《水调歌头》中,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 勾勒出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这的意境美,把自己遗世独立和往昔神话融为一体,在月的阴晴圆缺中渗入浓厚的哲学意味,极富浪漫之美。

⑶理解典故的使用,苏轼是个“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人,他的词好用经、子、史等,有时颇费力,只有理解典故才能进一步理解作者的用意,在《水调歌头》中,“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看似无典,实则化用唐人小说里的事,《浣溪沙》中“休将白发唱黄鸡”化用白居易“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并反其意借慰庞安常。

⑷理趣之美 苏轼的词好发议论,凡人议论不好则语言乏味,苏轼的议论让人难以忘怀,《定风波》里“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表现一种超然于物外的淡泊心境,《 浣溪沙》里“谁道人生无再少,休将白发唱黄鸡”写出坦荡君子的豁达胸怀。“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往日遭遇还存记忆中,但生活还在继续,有许多美好的东西在等待着我们发掘,一首《和子由渑池怀旧》写出词人对生活无限深情。

⑸风格论 苏词,毫无疑问应是豪放之词,一曲“大江东去”气势足以于“黄河之水天上来”相媲美,词境开阔,气象宏伟,需用铜琵琶铁绰板来伴唱。

苏轼苏东坡早不陌生,从前也是知其人诵其诗,更感兴趣的是他和他们家的那些逸事,什么苏学士戏法印呀,苏小妹三难新郎呀等等。后来余秋雨先生的一篇文章介绍我认识了他。回过头再读他的《念娇奴·赤壁怀古》感受有不同,特别是那劈头一句: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一下子抓住了我,捆住了我,让我不得不往下读。而谈到《前赤壁赋》,我总是回味文中的一段: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这一段倡导廉洁的话说得多么顺耳入心啊!

又知道他也是个倒霉透底的人,被诬蹲监,几次遭贬谪,顺的时候尚书大学士,背时一贬再贬,贬到了天之涯海之角的琼州,连间档风遮雨的房子都要自己动手搭盖。

这里就光说他背时事吧。熙宁二年( 1069 年)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副宰相)推行新法,拟变科举,兴学校。神宗皇帝命两制三馆议。轼奉旨言事,认为“得人之道在于知人责实”,做到了这些就不怕没有人才,反对变改科举。“安石素恶议论异己,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轼贬湖州”(见宋史苏轼传)。这是他头一次栽跟头。

如果苏轼从此谨言慎行,也许会一帆风顺。但是他没有。弟弟苏辙晓得老兄这毛病,担心惹来灾祸,来信劝曰:

北客南来休问讯,西湖虽好莫吟诗。

当哥哥的没有把这当回事,一天他看到一株大桧树,想到自己的处境,诗兴来了,吟曰:

凛然相对敢相欺,直干凌云未要奇。

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蛰龙知。

这首“凛然相对”很快扩散开。国子监博士李宜、御史中丞李定、舒亶、何正臣等抓住,“摭其表语,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上表参奏。

对这首诗,神宗皇帝开头也不以为然。龙就是说我吗?那诸葛亮不也叫卧龙吗?更不相信苏轼会有反心,但是架不住有人不断给他送材料,也就将信将疑认了苏轼的罪,于是被立案审查,史称“乌台诗案”。

这年七月,上任才三个月的湖州太守苏轼被逮回京城,关押在御史台,某些言官“欲置之死”(见宋史苏轼传)。

那时可没有不准刑讯逼供的规矩,不管三七二十一,打了再说,边打边审。通宵达旦的审呀,骂呀,打呀,关押在他南面囚室的一位被审官员,也闻之不忍,留下诗句曰:

遥怜北户吴兴守,诟辱通宵不忍闻。

官司久而不决。这期间,皇帝的祖母光献太皇太后病了,神宗要大赦天下给老太太却病延寿。老太后说:用不着大赦天下,你把苏轼给我放了就行了。

苏轼因此保住了性命,怎么安置呢?史载“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

团练副使是个很小的闲官,相当今天的县人民武装部副部长。北宋,重文轻武,连正规部队都没有什么事,人武部更是整日清闲,没有公务可办,轼日夜与田父野老相从于溪山之间。友人为他在黄州东城外请领了一块荒弃的营地,他在这盖了间小屋,开垦了几块田土,种上点庄稼蔬菜,安心住了下来。轼素喜白乐天,当年白知忠州有《东坡种花诗》一首,忠州黄州都是他俩人的谪地,且都在城之东,轼也将这里称为东坡,自此号东坡居士,“黜居思咎,阅岁滋深”(见宋史苏轼传)。

神宗元丰六年,小妾朝云给他生下个儿子,取名遁儿。三朝这天爸爸给孩子洗澡,顿生灵感,赋诗曰“洗儿”,有点意思,录在下面: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神宗觉得他“人材实难,不忍终弃”(见宋史苏轼传),对宰相王珪、蔡确说:国史至重,可命苏轼成之。珪有难色,皇帝老官一时也没有办法。三年后皇帝手令调苏轼到汝州,还是团练副使。

1086 年神宗崩,哲宗立,年号元佑。帝幼,太后掌权,旧党执政。轼调回京任中书舍人(起草辞令的官 )、翰林学士、知制诰( 起草诏敕的高级秘书)等。因在罢废“免役法”一事上与司马光分歧。司马旧党以为,当全废新法,轼认为免役法还是可行的,不应废。于是在元佑四年,再次被撵出京,知杭州。

六年召回,旋又遭贾易等人寻隙诬告,他惹不起躲得起,自请外任。这是第三次出京,先后知颍州、扬州、定州。

绍圣元年哲宗亲政,新党又得势。御史们议论,轼掌内外制时,所作词命,讥斥先朝……。又遭贬,先是以本官知英州(今广东英德),后贬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然厄运仍未了,没有多久再贬琼州别驾,居昌化(今海南儋县)。

《宋史·苏轼传》记载,初到海南,没有地方安身,僦官屋以居。官屋可能是驿站。但是有司犹谓不可,轼遂买地筑室,儋人运甓畚土以助之。与侍妾朝云和幼子过,写作以为乐,时时和当地父老交游。

这里有个疑问,时海南昌化生活条件极差,“故儋耳地,非人所居,药饵皆无有”(见宋史苏轼传),日常生活口粮蔬菜得从大陆运来,遇到台风十余天不通航,断粮无食也得忍着。苏轼不会不知道这些,他去海南应该不会携家带口,家眷们可能还留在他当宁远军节度副使的惠州。

元符三年(1100 年)徽宗即位,遇赦返,迁舒州,还是团练副使。

次年七月故于常州。

查得苏轼年谱,他 25 岁(1058 年)应试礼部,跨入仕列,到 68 岁故去,为官 53 年,经历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朝。职称学位高得很,有翰林侍读学士、端明殿大学士、龙图阁大学士三个职称学位。当过吏部尚书,礼部尚书。却两次遭谗自请出京,以躲避风头。两次被贬罚,特别是第二次,一贬英州,再贬惠州,三贬儋州。

这位两部尚书,有着三顶大学士帽子,最后的官位只是舒州团练副使。移到今天,团练副使至多不过正科吧,从正部级的尚书到正科级的团练副使,该是一撤到底吧,其实他并没有做错什么,只是说了些不该说,可以不说的话。

说来几朝皇帝还是非常赏识苏轼的,“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

“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

哲宗皇帝的祖母宣仁后也很喜欢苏轼的诗词文,召苏轼问:“卿前年为何官?”

轼答:“臣为常州团练副使。”

又问:“今为何官?”

答:“臣今待罪翰林学士。”

再问“何以遽至此?”

曰:“遭遇太皇太后、皇帝陛下。”

太皇太后曰:“非也。”

轼不解:“岂大臣论荐乎?”

曰:“亦非也。”

轼惊曰:“臣虽无状,不敢自他途以进。”

太皇太后这才透底说:“此先帝意也。先帝每诵卿文章,必叹曰:奇才,奇才!但未及进用卿耳。”

原来是先帝没有用你,我太皇太后给你补上。

本是欧阳修最先发现并起用苏轼的,可没有多久,轼名遂与修齐,学生压住了老师。这大概是苏轼老是走背的主要原因吧。

《宋史·苏轼传》载他任内做过的好事十余件,其中抗洪治水的六,整顿吏治治安者三,报朝庭修改不当制度的二,还有根据当时具体情况,在他职权内变通灵活的等等。

举个例子吧。元佑三年,知礼部贡举。“正严冬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宽了什么禁约没详说,大概是准许试子们活动活动暖和暖和身子吧。

考场里的警卫巡捕内侍,历来都是趾高气扬,没事找事,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模糊不清,证据不确凿之意),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使得严肃的考场有了一些人情味。

他知杭州时大旱,饥疫并作,上书朝庭请免赋税三之一,又用朝庭赐给的“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为了修浚西湖,复请得百僧度牒,换得银钱请来役者修湖,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杭州人记得他,命名为苏公堤(宋史苏轼传)。

唐前,凡俗人出家为僧尼,听随自便。天宝年间定凡俗人等出家,得行政当局审查符合条件者,发给准于剃度文书,才可入寺为僧尼,可享受免除赋税劳役之待遇。这文书就叫度牒。因可免税役,寺庙生活又优越,故申请出家的还不少,于是这度牒就成了有价证卷,得花银子换。苏先生用这一张张薄纸换来银子为大众办事,真是创新之举。清乾隆年间废度牒制度。

苏轼的小妾朝云,姓王,原为杭州一歌妓。苏与朝云相识在熙宁四年,时他被贬为杭州通判,精神颓废,一次在宴饮时看到了轻盈曼舞的朝云,立生爱慕,接娶为妾,备极宠爱。后苏数历坎坷,朝云始终追随。可邻这位女子仅三十四岁就离开尘世。朝云死后,苏将她葬惠州西湖孤山南麓栖禅寺内大圣塔下的松林之中,并在墓上筑六如亭以为纪念,亭柱上镌有一副自写的楹联:

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

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可见苏对妻子的之深情。

最后我录一首他的诗,作为此文的结尾。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1036~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四川湄山人。东坡自幼博贯内外群典,属文日数千言,一○五七年二十二岁时进士及第致仕。在朝期间,时值王安石推行新法。

苏轼因直谏得罪了安石,遂被请出朝廷。在外期间,因心怀不平,常以诗论讽,又引起小人的讪谤,被捕入狱。安石欲置以死地。神宗念其忠心,又怜其才华,不忍深罪,遂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安石死后,司马光任宰相,苏轼复入朝,升为翰林学士,但终以才高言直,为权臣所忌恨,历贬至惠州、琼州、杭州等地,建中靖国元年(一一○一年)死于常州,享年六十六。

他正任密州太守时,而他的弟弟子由则在济南,不见已经七年;于是写了《水调歌头》表达了欢度佳节的愉快和牵挂爱弟的情怀.想到命运却是多羁坎坷的自己反映了他内心世界的种种矛盾,既有出世思想,更有恋世深情。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被贬谪到黄州的时候写下来的.真实地记录了他贬谪生活的一个片段.苏轼谪居黄州,所担任的只是个有名无实的官,与儒家的“经世济民”之理想相去甚远.委婉地反映了苏轼宦途失意的苦闷.苏轼的思想横跨儒释道三家,这便使他的处世态度有极大的包容性,可以说是宠辱不惊,进退自如。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家,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提到他,凡是有点文学常识的人,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他的父亲苏洵,即是《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苏洵发愤虽晚,但用功甚勤。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大家。

嘉佑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在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高中进士。

嘉佑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三年京察”,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服满还朝,仍授本职。

苏轼几年不在京城,朝里已发生了天大的变化。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当国王安石意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的,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故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

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苏轼在杭州呆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这样持续了有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当时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而此时苏轼经此一狱已变得心灰意懒,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为自己起的。

宋神宗元丰七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

哲宗即位,王安石势力倒台,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苏轼于是年被召还朝。这之后短短一两年内,苏轼从登州太守,拔升翰林学士,至上礼部尚书。

俗语:“京官不好当。”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有不能见谅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分,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

苏轼在杭州的唯一政绩便是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堤坝,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没过多久,王安石再度执政,他就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被外放颖州。

之后苏轼几次入朝、贬官、贬官、入朝……饱尝宦海沉浮之苦。一度曾被贬到惠州、儋州(在今海南岛),至徽宗建宗靖国元年(1101年)再次被召还京时,病逝于常州,享年六十六岁。

从苏轼的履历来看,他做官是不成功的;他的主要功勋在文学创作上。他是有名的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同时还是宋代四大书法家(苏、黄、米、蔡)之一。就现存苏轼的作品看来,他诗词歌赋,样样精通,在人才济济的两宋王朝,他无论诗,词,还是散文,都是大家。

苏轼生平大事年表

北宋仁宗天圣元年--嘉佑八年(1023-1064)

1036 苏轼降生

1054 娶王弗

1057 中进士;母丧;服孝(1057.4-1059.6)

1059 举家前往京都

1061 仁凤翔判官

英宗治平元年--四年(1064-1068)

1064 任职史馆

1065 妻丧

1066 父丧;服孝(1066.4-2068.7)

神宗熙宁元年--元丰八年(1068-1086)

1068 娶王闰之

1069 返京;任职史馆

1071 任告监管;任杭州通判

1074 任密州太守

1076 任徐州太守

1079 任湖州太守;入狱

1080 谪居黄州

1084 往常州

1085 往登州;任登州太守;往京都;任中书舍人

哲宗(1086-1100)元佑年间太后执政(1085-1093)

1086 以翰林学士知制诰

1089 任杭州太守兼浙西军区司令

1091 任吏部尚书;往京都;任颍州太守

1092 任扬州太守;兵部尚书;礼部尚书

1093 妻丧;太后逝世;调定州太守;河北军区司令

1094 往惠州贬所;谪居惠州

1097 往海南;谪居海南儋州

徽宗(1101-1126)太后执政(1100)

1101 北返;往常州;逝世

1126 北宋亡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县人(今四川省眉山县),生於仁宗景佑三

年(西元1036年),卒於徽宗建中靖国元年,(西元1101年)南宋孝宗曾追諡为文忠,

享年六十六岁,曾历经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朝.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推动

新法,被外放到杭州.密州(今山东省)做地方官,又因「乌台诗集」被诬下狱,几至於死,

最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黄州五年,使轼之人格风格俱臻成熟,於生命境遇,能超

脱现实悲苦;於作品格调,能形成高旷飘逸之风,其最脍炙人口之佳作如前.后赤壁

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等…均作於此期间.到保守派执政时,他一度被召回

朝,但到新党重新上台,他又被贬至边远的琼州(今广东省海南岛),他任地方官期间

较为关心民众生活,做过些兴修水利的事情.在文学上,轼的思想恢宏.才气横溢,曾

自谓: 「作文如行云流水,出无定质,但长行於所当行,止於所不可不止.」其文笔雄身

雅健,与父洵.弟辙,并称「三苏」,其策论之作受孟子.战国策…等影响,笔势纵横.雄辩

滔滔,深受士子重视,以其为应制的范文词,其诗.词.书.画.也都有特殊的风格,且他

的词突破了当时柔弱的词风,扩大了题材境界开阔,语汇丰富.不拘声律.风格以豪

迈为主,创豪放派的词风,在词史上有重要地位.

贰●正文

一,作品

苏轼四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写了约三百八十五首阙词,在此选了几首来做介绍.

〈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 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

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 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

情恼. 」,这首词的由来是作者在一个晚春的日子里,外出途中有一段偶然的的遭遇,

看到了墙里的秋千,听见了姑娘的笑声.就好像一颗石子投入湖水,在作者的思想

深处激起了一轮波澜,他颇有所感,便做了这首词. 〈念奴娇〉: 「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室,惊涛裂岸,卷起

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首诗是苏轼游览黄州赤壁,想到历史上有名的赤壁

之战有所感触而写.〈水调歌头〉: 「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

人间转朱阁,低旖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

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相关阅读
  • 苏轼论书法的诗词

    1. 苏轼关于论书法的诗句 苏轼关于论书法的诗句 1. 苏东坡有关书法的诗词 苏东坡以诗词论书法这方面不多。 苏东坡用墨如糊。并要求“湛湛如小儿目

  • 书法艺术的核心要素是线条还是结字或者章法布局?

    书法艺术的核心要素是线条还是结字或者章法布局? 书法艺术的核心要素是章法布局。 毕竟书法是书法毁并的艺术。没有字就没有书法艺术,而字有笔画和结构。每一告春笔,每一个字的

  • 中国都有哪几家医院可以冶疗肝癌?

    首先对你弟弟得了肝癌表现惋惜。 肝癌(HCC)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全球每年新患肝癌55 %发生在中国,我国肝癌男性平均标化死亡率为14.52/10万,女性为5.61/10万,全国

  • 画国画用什么样的毛笔最合适

    画国画用什么样的毛笔最合适 学画花鸟,对于毛笔的挑选,我觉得没有特定的用什么好,比如说我画竹子我竹竿用的是狼毫的或兼豪的,这样的笔弹性好画竹竿有力度,但是不能过长,太长画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