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两字最早出现在哪里?
从古到今,书法经历了书书艺书道和书法几个名称的演变。
汉以前,书法就叫做书,它的意思既表示书写动作,又表示所写的作品。
东汉后期,分书产生,出现了横、竖、撇、捺等各种形态的笔画,以线条的变化组合为特征的书法艺术走向成熟。当时书法被认为是一种高深的才能和道艺。因此,书开始后缀艺字,称为书艺。
魏晋南北朝时,学术气氛空前浓厚,书学研究也蒙上了一层道家身影。因此有人把传统的书艺改称为书道。
唐代,楷书和今草发展成熟,点画形式日益丰富,结体方法也日趋复杂。从唐初开始,人们很重视书法研究,太宗李世民、欧阳询、虞世南、张怀瓘等人都有过书法论著。这种重法的研究使书写艺术的名称逐渐转变为书法。初唐虞世南在《书旨述》中说书法玄微,其难品绘。这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提出书法称谓的第一人。但是,我觉得,改变一种艺术名称是一个时代的潮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並不是一个人就能改变了的。
古代书法的大发展是因为重视文化发展的结果吗?书法与文化的内在联系是什么?
古人云:字如其人。字是一个人的脸面,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能反映一个人的性格、态度、文化修养、甚至处世原则。书法与人与文化的内在联系广泛、复杂、生动、深刻。古代科举都是毛笔答卷,考生毛笔字写得好,就象现在考生钢笔字写得好,能给阅卷老师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进而影响阅卷老师的态度感情,特别是文科评判缺少硬尺度,往往能得到较高评分。字好字美得人喜欢古今同理。
古代著名有成就的书法名家,他们在理论上不一定十分清晰重视文化发展,也不敢确定自已的字能流传几千年,但他们都有一个共性‘字不惊人死不休。’并且流传下很多苦练书法的故事:如怀素的‘退笔冢’,王義之的‘墨池’,资料记载宋代苏轼曾经将近75万字的汉书抄了三遍!所以说书法从历代书家的经历,无不证明他们对书法的重视与他们的文化修养和长期努力也存在着必然联系。
古代书法的大发展是因为重视文化发展的结果,这是非常正确的观点。
谈及书法艺术,必要追溯文字的起源,在中国,文字具有悠久的历史,当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推行“书同文”政策,从此基本结束了六国文字异形的混乱局面,进而确立了秦小篆的独尊地位,
很显然“书同文”就是文化的发展结果,追根寻源最早的文字特征就是书法中的篆书,书法在没有摆脱实用性的束缚之前,书法就是代表着文化,然而文化是人类文明智慧的象征,秦汉时期是中国书法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特别是在东汉后期社会中涌现出大量的书法家,
不可否认,在所有的传统文化中,都离不开文字来叙事表达,即使在书法成为独立的艺术门类之后,依然还保存着传统的文化底蕴,只是随着文化的发展,人们对书法的审美越来越成熟了,认为复杂的篆隶书体写起来来费时又不美观,所以后来就出现了简易美观又易于书写的草书、行书、楷书,
简单说一下书法中的“篆、隶、草、行、楷”五体是在魏晋南北朝时全部产生,并进一步走向成熟的,那时候的书法理论也形成了,书法理论也是文化的体现,比如那些“笔墨精髓”,“笔法、墨法、章法”,这些都是古人重视文化才得出来的理论结果。
换句话说,如果古人不重视传统文化的发展,一味的让书法向艺术进化,那么现如今奇形怪状的丑书早个一千年就诞生了,书法与文化的内在联系,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书法表现的是汉字文化”,而文化中又有书法的一部分,艺术最大的价值是审美,文化最大的价值是启迪人类的智慧文明,所以就有了“书法艺术”这样的称谓。
-
一、红山文化的发源地在哪里? 凌源作为红山文化发源地,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地处辽冀蒙交界地带,自古以来就是东北与中原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天然通道。 二、赤峰旅游景观共有多
-
苏轼书法思想对后世有哪些重要影响 东坡书,如老熊当道,百兽畏伏。黄门书视伯氏,不无小愧邪? 秦少游书,如水边游女,顾影自媚。 黄太史书,如高人胜士,望之令人敬叹。 米老书,如小字莫作
-
一、硬笔书法等级考试内容是什么呢? 硬笔书法二级考试内容为:完成一幅 不少于 40 字作品,考试时间 90 分钟。 考试要求: 一、整篇幅的要求。 1、书写正确、端正。 2、标点符号
-
硬笔书法考级主要分为9级,前1~3级为初级,4~6级备空为中级,7~9级为高级,初级考核书法的基本临摹,中级考核硬笔书法的实用技能,高级则考核硬笔书法的创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