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书法协会会员名单
甘肃省书法协会会员名单
学术委员会
主 任:马国俊 秋 子
副主任:杨清汀 姚力毅 魏翰邦 程金城 赵生良 马 德
秘书长:董 伟 刘云鹏
委 员:李安平 陈兆亭 王焕新 李进效 马争朝 史忠平
蔡副全 傅德锋 王东有 冯国伟 孙亚利 包孝祖 徐平林
创作委员会
主 任:张惠中
副主任:田靖安 李应雄
秘书长:张东林
委 员:张永琦 张 平 赵志强 刘 晖 韦玉璞畅 江 孙世恩
付天成 杨志文 韦国栋 王青彦 刘长顺 文德元 赵建玉
成玉明 贾摄新 张怀江
懂新全是甘肃省书法协会会员吗
郭忠厚是兰州书协会员吗
朱云生是否是书协会员
关于书法的资料
书 法 基 础 知 识
汉字与书法
书法是我国的传统艺术,是一门以汉字为表现对象的线条造型艺术.它的产生和发展与汉字本身有着密切的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书法是伴随着汉字的产生而产生,又伴随着文字的发展而发展的.因此,一部中国书法史,就是一部汉字发展史.那么,什么是书法呢 书法就是以汉字为基础,一般是用毛笔书写的,具有四维特征的抽象符号艺术.它体现了万事万物的对立统一这个基本规律,又反映主体人的精神,气质,学识和修养的一门艺术.简言之,书法就是把汉字提升到艺术境界的一种书写方法,或者说书写法则.
书法不同与写字,必然要写字.写字的目的是实用,只要笔画清楚,字体端正就可以了.而书法不只是具有实用性,更主要的是必须具有可供欣赏的审美价值.既然书法和文字的发展息息相关,我们就沿着汉文字发展的脉络来探索中国书法的发展.
汉字的创造与中国书法的产生
文字,是一个民族由野蛮进入文明的重要标志.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汉字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字符号之一,它的成熟大约也有四五千年的历史.
中国书法是以汉字为基础的艺术.它以汉字为载体,依附文字的创制而产生.因此,文字创制先于书法的产生,当可作定论.关于汉字的起源,古代曾有过种种说法,如许慎《说文解字.序》中说:
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升,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迹之迹,知分理之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这里提到了汉字始于庖牺(伏羲)《易》八卦说,始于神农结绳记事及黄帝史官仓颉造字说等,其仓颉造字说的影响最大.
仓颉是怎样造字的呢 上文提到他见鸟兽蹄迹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 契.仓颉初作书,盖以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据此可以推知,文是按照象形原理创造出来的文字,如日,月,山,川之象;字是按形声原理创造出来的文字,诸如江,河,湖,海等.然后再加上指事,会意,转注,假借,形成六书.
文字作为记事的符号,是为了满足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它的产生应是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生活中一点一滴积累形成的.不会是某一个人一时发明出来的,一定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不断的去芜存精,磨合淘汰的漫长过程.或许其中的某一个人做出了超出常人的非凡贡献,也大有可能.而我们的先民,有一种把集体长期积累形成的一些文化现象,归功于一人并加以神话的现象.正如鲁迅在《门外文谈》中所说:在社会里,仓颉也不止一个,有的在刀柄上刻上一点图,有的在门户上画一些画,心心相印,口口相传,文字就多起来,吏官一采集,就可以敷衍记事了.这样解释,比较符合文字产生的基本规律.
从出土的文物看,西安出土的新石器时代半坡人面鱼纹彩陶盆,山东大汶口陶刻符号,以及殷商甲骨刻辞等,文字发展的初始象形态势清晰可见.殷商时期大批甲骨文的出现,我们的汉字才正式形成并被确认下来.
书法作为一门艺术究竟始于何时,学术界至今没有定论.郭沫若认为,中国文字至殷代才有艺术风味,有意识地把文字做作为艺术品或使文字本身艺术化和装饰化,是春秋时代末期开始的.既然殷商甲骨文被认为是中国第一个可识的汉字系统,那么以汉字为依托的中国书法就不可能比它晚两千年才产生,这是由中国书法的实用特点所决定的.
汉字字形的演变与中国书法的发展
汉字自夏商间产生以后,其发展大约经历了古文字阶段与今文字阶段.所谓古文字一般指隶变以前既成熟隶书产生以前的各种汉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六国文字,及秦统一使用的小篆等.换言之,古文字就是指广义的篆书,包括大篆和小篆.今文字包括隶书和楷书.那么汉字的发展是由大篆,小篆到隶书,楷书而最终定型.
图
大篆
大篆是汉字最古老的字体,流行于战国(公元前220年)前,今天所见到的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等,属于大篆的范畴.
1.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文字系统,流行于殷商时期,距今约四千多年.甲骨文就是刻在龟甲及兽骨上的文字,又称契文,刻辞,卜辞.
称为契文或刻辞,是因为其文辞锲刻在甲骨或兽骨上;称为卜辞,是因为刻的是占卜内容.甲骨文于近代首先在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墟发现,又称殷墟文字.目前所见的全部单字4500个左右,可准确辨识的仅千余(各家统计不一).甲骨文应该不是当时所使用文字系统的全部.
甲骨文作为书法作品,具有突出的风格特点,由于甲骨文是锲刻文字,多直线棱角,少有圆转线条,又因锲刻工具的利钝,刻技的高下,材料差异的变化,有的刻辞线条粗重古拙,有的劲利细巧,有的归整端庄,有的欹斜多变,有的轻秀妩媚,结体大小不一,错综复杂.但是变化中往往具有对称,均衡,和谐,稳定的特点.
甲骨文在清朝光绪25年(1899)发现.当时的考古学家王懿荣生疟疾吃药,大夫所开的处方中有一味叫龙骨的中药,当从宣武门菜市口达仁堂买回要后,他发现龙骨上面有刀锲而成的篆文,大为惊奇,就将龙骨字迹清晰的全部选购,并追问其来源,使甲骨文得为世人所知.
王懿荣前后所收的甲骨文1500余片,未来得及深入研究,即于次年(1900)投井殉难,其所藏全部转归刘鹗,刘又合其自藏,在罗振玉的帮助下,于1903年将1058片甲骨文墨拓出版,称《铁云藏龟》.这是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书.后来罗振玉经过近十年的苦苦追寻,于1908年探访甲骨文的出土地――河南安阳小屯村.其后,还有甲骨文的研究大家王国维,董作宾,郭沫若等.
图
2.金文
时代在发展,文字在变易.当殷王朝由盛转衰,进而由周代替,我国的文字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这就是金文的全盛时期.金文,指锲刻在商周及春秋战国以前用青铜铸造的钟鼎等彝器上的古汉字,因为铭刻在青铜器上,古人称铜为金,故称金文.有因为这些青铜器多为钟鼎,有称为钟鼎文.
殷商时期,随着冶炼技术的进步,青铜器也逐渐增多,由于锲刻与铸造技术的限制,青铜器上的款识文字,长篇铭文则比较少.例如,现在最大的司母戊大方鼎重达875千克,只有腹内司母戊三个字.殷商晚期〈〈小臣 尊铭〉〉也只有27个字.到了周代就逐渐多起来.
金文的书法有着大致相同的特点:线条流动性强,曲直变化明显,字体,章法变化顺乎自然,合乎性情,没有定式.笔法较自由,肥笔较多.下面介绍几种金文风格:
2.1 以大盂鼎 骛鼎为一类 器上铸文正处于殷周甲骨文向钟鼎文蜕变阶段,其风格未脱甲骨文的淳朴,给人以稚气清醇的感觉.大盂鼎,清朝道光年间陕西眉县礼村出土,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铭文19行,共计291字.
2.2 以毛公鼎,颂鼎,宗周钟等为一类 铭文笔法精严,线条流畅,结体瘦劲,字态婀娜.毛公鼎,清朝道光末年出土于陕西岐山,现藏台北博物院,铭文32行,计479字.其书法成就被视为金文中不可多得的瑰宝.
2.3 以散氏盘,楚公钟为一类 铭文笔势宕逸,结体宽博.有专家认为,这是一种当时流行于荆楚等地的文字 ,所以与毛公鼎典丽风格有较大的不同.散氏盘,清乾隆初年出土,曾藏乾隆内府,现在台北博物院.铭文19行,总计357字.
2.4 虢季子白盘 清朝道光年间在陕西宝鸡出土,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铭文8行,总计111个字.铭文的书法工整典雅,应规入矩.金文的书写由此变得趋向规整化,同时也体现了当时艺术上风格的多样化,也四乎为秦始皇统一文字埋下了伏笔.
图
3.石鼓文
大篆包括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等.自石鼓文出,三大文字形态在大篆中鼎足而三.六国异文则成为旁枝,也可以说石鼓文是完成大篆书历史史命的标志.
石鼓文因其铭刻在石鼓之上,所以称为石鼓文.是我国最早可辨识的文字,也是石刻文字的始祖.
石鼓文是在唐朝初年发现的,当时有人无意间,在天兴(今陕西宝鸡)三 原荒郊的草蔓里,发现了九个古老的鼓形刻石,一时间上下轰动,杜甫,韦应物,韩愈等争向作诗歌颂.后来在宋仁宗皇佑年间(公元1049――1054),一个名叫向传师的读书人,又在一个农民家里发现了一鼓,虽然已作舂米之臼,还少了一截,总算凑齐了十鼓.原石鼓藏故宫博物院铭刻馆.
石鼓共有十个,每个之上刻四言诗一首,记载秦君游猎之事,有人考证为秦献公十一年所刻;有人认为此石非鼓,而为石碣(古代碑碣并称,方者为碑,圆者为碣),故将碣上铭文成为猎碣文.十鼓之中,其中一鼓刻文已全部磨灭.其余九鼓刻文也大多剥泐.唐代拓本今已不得见,到了北宋,欧阳修见到的已经只有465个字,与原有的700字已相差很远.到今天仅存约270字.好在清道光年间,江苏无锡一个叫安国的后人拆售天香阁时,竟意外从梁上获得石鼓文拓本10册,其中三册是北宋拓本.
从艺术角度看,石鼓文受到了唐代以后书家的高度重视,后世如苏轼,康有为等都曾为之大加赞赏.唐张怀 在《书断》说它体象卓然,殊今异古;落落珠玉,飘飘缨组;仓颉之嗣,小篆之祖,以名称书,遗迹石鼓.韩愈在他的《石鼓歌》中称誉:鸾翔凤翥众仙下,珊瑚碧树交枝柯.金绳铁索锁钮壮,古鼎跃水龙腾梭.可谓讲尽石鼓文的纵横遒劲,结体飘逸灵动.为秦始皇统一中国文字,李斯作小篆开启了先声.
在先秦古文字中,先后出现了很多古文字形体名称,如古文,奇字,篆书,隶书,缪篆,虫书,六体等.篆书又有:龙虎篆,凤鱼篆,麒麟篆,仙人篆,蝌蚪虫篆,云篆,虫篆,鱼篆,鸟篆,龙篆等等,多达十多种.
图
小篆与李斯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统一的中国,为了便于统治,巩固政权,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销毁天下兵器,制成钟 和金(金属)人十二个.建立了统一的政治,经济制度.包括度量衡的统一,交通规制的统一,文字的统一.结束了此前田畴异亩,车涂异归,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现象.①
在文字的统一时,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与秦不合者.斯作《仓颉篇》,中书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 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秦居西周故地,所以秦国通行的文字,原为文籀,即以史籀《大篆十五篇》为主的文字,秦王扫六合,天下一统,李斯自然把秦文作为正统,上升为国家意志整改推行.
其实在秦代,小篆在民间并没有得到广泛的推广.这里的主要原因,当时的隶书已经产生.1979年在四川青川县出土的木牍,书写于秦武王二年(公元309年),比秦始皇统一中国还早88年,其中许多字已是隶书笔法了.隶书比小篆写起来便捷的多,真正的小篆只留在为歌颂皇帝功绩的刻石上,只能说小篆是秦朝的官方文字了.而近年出土的秦代简牍,几乎全是隶书.而今见的小篆多是秦始皇五次出巡的时候在各地刻立的石碑,总共有七块.
公元前219 年: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琅琊刻石(在山东)
公元前218 年:芝罘刻石,芝罘东观刻石(在山东)
公元前215 年:碣石刻石(河北)
公元前210 年:会稽刻石(浙江)
李斯的书艺,后世一直评价很高.如世为冠盖,不易施平(评)南朝梁朝袁昂《古今书评》.斯小篆之精古今妙绝.秦望诸山及皇帝玉玺,狭夫千均强弩,万石洪钟.唐朝李嗣真《书后品》.书如铁石,字若飞动.(唐李怀 《书断》).这些都是对李斯书艺的品评,而书艺水平只之外,还在于他在小篆上开山立派,从无到有的创造性贡献.其二则是中国文字的统一,这是文字学上的大事.
有意思的是,具说李斯在世时,曾说吾死后九百四十二年间,当有一人替吾迹焉.后来唐朝李阳冰,继承李斯玉筋篆的风格,写小篆绝佳,人们认为应验了李斯的预言.
李斯其人
李斯,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小时候拜荀卿为师,学习政治文化,长大后到秦国做客卿,终于替代了吕不韦爬上了丞相的高位.始皇帝218年(公元前219年)开始巡视天下的大规模行动,东巡郡县.其间上邹峄山(山东省内),刻石歌颂秦始皇德政.并商量祭祀天地的封禅大事.接着秦始皇一行登泰山筑坛祭天,刻石纪行.再接下来还是在这次大规模的东巡途中,先后到过芝罘,碣石,琅琊,会稽等地,并有刻石记秦始皇功德,留下了李斯的书迹.他后来为赵高所忌,惨遭杀害.
图
隶书
隶书是汉代的常用书体,距今近两前年了.隶书的隶字,容易使人想到奴隶.因而有一种说法,说是古代奴隶用的字体,在古代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识字断文已属难得,奴隶时代的奴隶不如牛马,有什么条件识字,更何况拥有自己的文字呢 这只是想当然罢了.
而隶书产生的时间与产生历来说法不一.据记载,秦时,由于国家刚统一,官狱较多,标准化的篆书书写又不容易,就把在民间流行的隶书作为文书的用字,是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使隶书得以大行其道,过去一般人认为隶书产生于秦朝.并且还有程邈造隶的说法.
程邈字元岑,是一个小县吏,因事被削职下狱.在狱中,他潜心研究十年,把小篆削繁就简,化圆为方,变成隶书3000字.后来上奏朝廷,秦始皇认为很好,任命他为御史.同时,以奏事繁多,篆字难成,乃用隶字,以为隶人佐书,故曰隶书.(《书断》)
隶人,如程邈,与今天的奴隶的意义大相径庭.奴隶自不必说.当时指小官小吏隶属于上层.掌握文化知识也是上层的事,非关一般普通百姓.因此,后人就把这种由篆书演变成的字体叫隶书,它把篆书的圆转笔画变成了方折,后来笔画中又出现了波 .又称 八分,分书.
至于程邈造隶,有多少可信度 书论与文字学著作大多这么说.想来,应和仓颉造字差不多.他总结了前人开创性的成果,整理改进,规范统一,完善而成隶书3000字.今天,我们从出土的文物看,早在战国时期隶书就出现了.
隶书的出现并取代篆书是汉文字史上的大事.从书体上看,有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从字体上看,有篆,隶,楷,草的说法.其中草书是在篆,隶,楷的快写基础上产生的,就有了草篆,草隶,楷书的快写演化出了行书,草书.从严格意义上草书不是一个独立的书体,所以说篆在前,楷居后,而隶在中间.在文化的发展中起到桥梁纽带作用,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其中,有两大特征值得注意:1.方块字的结构形态已初见端倪.如《书断》所说,削繁就简,化圆为方.2.篆书的象形基础基本删除.为以后的楷书笔画开创了先河,为汉字的定型奠定了基础.
今天说来,程邈订定的隶书是什么样子,没人知道,一般认为隶书的成熟期是在东汉.我们津津乐道的《乙瑛》《史晨》《张迁》《礼器》《曹全》碑,都出自东汉时期.换言之,从隶书的出现到秦朝,经历了西汉二百年,才发展完善成自己的通用标准化形态,同时也达到了隶书的艺术高峰.
标准隶书从字体看有三大特点:1.字体扁平.2.改圆转为方折.3.开始出现用笔的变化,主要是波与 .
在隶书方面,最有名的书家,程邈当然是第一人了.之后,最负盛名当然是东汉末年著名学者蔡邕(公元132――192),字伯喈,陈留圉(河南杞县南)人,他博学多才,善辞赋,工书画.以隶书最负盛名.曾写《熹平石经》,结字端庄厚重,深受时人所重,碑始立,观,摹者络绎不绝,填塞街陌.他官至中郎将,人称蔡中朗.今存《熹平经残石》,对后世隶书的发展影响较大.
图
楷书
楷书,又叫真书,正书,是汉文字的定型书体.几乎同时产生并流行于民间.最初或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称谓相混,难分彼此.瘐肩吾:隶书,今之正书也.张怀 《六体书论》中也说:隶书者,程邈造.字皆真正,亦曰真书.唐朝以前,皆称楷为隶.后来,两者分道扬镳,有波 的蚕头燕尾笔势发展,成为隶书;没有波 的成为我们所知的正楷.到了汉末魏晋之交,楷书彻底脱离了隶书的影响,成为汉文字的最终定型形态.楷书一经成熟,就在钟繇父子手中大放光彩.
钟繇(公元151――230),字元常,三国时魏国颖川长社人.汉末,举孝廉,官至侍中,尚书仆射,封东武亭侯.后辅助曹操,官至太傅,封定陵侯.人称钟太傅.《三国演义》中,在第五十八回出场,钟繇出马答话,岱使宝刀一口,与繇交战,不一合,繇大败奔走 .《三国演义》中他出场不多,作为谋臣,出谋划策,订定国事,为曹操做了不少大事.他工于篆隶,精于正楷.张怀 《书断》中把他的书法列为神品.称他秦汉以来,一人而已.梁武帝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说他的书法如云鹄游天,群鸿戏海,行间茂密,实亦难过也.《宣示表》,《荐季直表》等都是后人临刻再三的帖本.虽真迹早已不存在,但仍能见其风貌.
其子钟会(225――264),字士李,为世人熟悉,是《三国演义》结尾时的主要人物.他与邓艾带兵入蜀,打败姜维,平定蜀国.官至镇西将军.平蜀有功,进司徒封县侯.后因谋反,为乱军所杀.《书断》列其隶书,行书,章草,草书为妙品,书名为其父所掩.
三国曹魏时有二钟父子,韦诞,卫,张揖,宋翼等都是当时俊彦.吴蜀两地也不乏书法大家.吴国皇象,就是其中荦荦大者.当时社会上流行八绝,其一绝乃是皇象的章草,他有〈〈急就章〉〉等传世.仅从书法的角度来看,蜀地较弱.史载有诸葛亮,诸葛瞻,谯周,张飞,张绍等能书,于后世影响不大.
图
神传邕授
隶书盛行于汉代,卓荦大作集中体现在丰碑大碣上面,汉末隶书书艺成熟,出现了大批书家,蔡邕是其中突出的一个.东汉的诸多名碑也构成了后人所说的汉碑辉煌.今所见的熹平石经残石就出自蔡邕.由于他的名气特大,汉碑又多不留名,以至后人把一些不知何人书丹的碑碣,归之于蔡邕.
蔡邕,字伯喈(公元132――192),陈留圉(河南杞县南人),精通经史,音律,天文,且善辞赋,工书画.其书以隶书最负盛名.官至中郎将,人称蔡中郎.有书论著作《笔论》,《九势》流传,至今常为人引用.
《后汉书》中提及他书写《熹平石经》的事.熹平四年,乃于五官中郎将堂溪典,光禄大夫扬赐,谏议大夫马日,议郎张驯,韩说,太史令单r等,奏求正定六经文字.灵帝许之,邕乃自书丹于碑,使工镌刻立与太学门外.于是后儒晚学,咸取正焉.及碑始立,其观视及摩写者,车乘日千馀两,填塞街陌.
车乘千余辆,交通就堵塞了.可见当时的盛况.或许有了这样的盛况,蔡邕的笔法只能是神人传授了.神人借他之手再传授世人.
唐代张彦远《法书要录》中所载传授笔法的人名:
蔡邕受于神人,传之崔瑗及女文姬,文姬传之钟繇,钟繇传之卫夫人,卫夫人传之王羲之,王羲之传之王献之,王献之传之外甥羊欣,羊欣传之王僧 ,王僧 传之萧子云,萧子云传之僧智永,智永传之虞世南,虞世南传之欧阳询,欧阳询传之陆柬之,陆柬之传之侄彦远,彦远传之张旭,张旭传之李阳冰,阳冰传之徐浩,颜真卿,邬彤,韦玩,崔邈,凡二十有三人.文传终于此矣.
从这一师承上看,汉唐间的大家几乎一网打进.至此,后世之人多有学二王者,学欧,学颜,学张的人,都归于蔡门.其实蔡邕的影响并没有这么大.
沈尹默《在历代名家学书经验谈辑要释义》中说:此文所记可供参考,并非一无缺遗,即如诸遂良与欧虞的关系,就没有提起,是其明证.至于蔡邕受自神人之说,自属无稽.不过,我们可由此参考,有可信亦有不可信处.第一,蔡中郎不仅善书,而且有笔法传世,自是书中翘楚,无庸置疑.第二,后世书论家借神奇的传说,给予隆誉,神授之说自不可信.如献之受法于白云先生的传说,都属妄言.其实学者耽玩古迹,精思熟虑,无师自通,若有神助,而世人不查,就说神传.第三,文传终于此矣,并非不传,如武功秘籍失传而断.只是止于记载而已,并非不传.后世得笔法的大有人在,如元赵孟 等等.因为前代先贤的遗迹尚在,只要后世学人肯努力探讨,苦学多悟,自可重获笔法,继先贤遗墨.
图
草书,章草,今草,大草
六王毕,四海一.秦始皇统一了中国,李斯创造了小篆,摒弃了六国文字,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与必然.隶书的造始与应用,则是起于官狱多事,苟趋省易,施之于徒隶也.适应了社会生活发展的需求.
一种文字的兴起与流行,都有起根源.随着时代的进步,文字的使用越来越多,人们需要一种方便快捷的方式来表达自我.也就产生了草书,草书的历史可追溯到第一个文字可识系统甲骨文时代.草书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草书,指一切写的不规整,潦草的字体.在这个意义上,草书就包括草篆,草隶等.也即是说,草书产生于当时的急迫状态,由于急而不工至草.狭义的草书是指隶书产生后,把隶书的笔画连起来书写,但依然保存着隶书的体势,略扁,横画有波 ,这就是章草.同时又包括了由章草等演化出来的今草.它把以前潦草之书规范化,使之成为一种常态,并把这种常态上升为一种书写规则,是书写人情感与书艺的一种物象化表达.
章草,作为一种成熟的书体是有秦隶,八分简化而来的,保存了隶书的体势,略扁,横画有波 .单字点化连带活泼,但字间常是独立的,笔势,行气较隶通畅,便于书写,是当时的常用书体.
西汉黄门令史游,是今天所知的第一个草书书法家.他所做的《急就章》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是草书的开始,也是章草的开始.到了东汉章帝(公元76――88),杜度的章草写的很好,受到章帝刘 的欣赏,虽史游始草,书传不记其能,又绝其迹.创其神妙,其唯杜公.章帝就下诏,破例让他以后以章草上书,从此就有了章草.还有一种说法,章草是汉章帝创造的,所以叫章草.《淳化阁帖》中还有章帝写的章草《前字文》数十字,但一般认为是后人所为.但汉章帝时,章草已经流行,一般是认可的,章草的写法已经确定下来.诸葛亮前后出师表若得流传,很有可能用的就是章草.
当时章草之名未立,把隶书快写叫做草书.稍后,出现了张芝把这种变化推向极致.后人为了区别把东汉时的草书叫章草,张芝后的草书叫今草,或叫草书.从这一变化来看,应是篆――隶――章草――今草.这是书体发展的一条线索,另一脉络发展为楷书,到唐代达到高峰期.东汉崔瑗,与张芝并称,人称崔张.是早期知名的草书大家.崔瑗(公元78――143),字子玉,河北安平人.《淳化阁帖》卷二载其《贤汝帖》,为今草,风格近二王.
张芝( ――约公元192),字伯英.甘肃酒泉人,后移居山西华阴.少持高操,能文能武.尤好草书,学崔(瑗),杜(度)之法.临池之勤,使池水尽墨.草书最初为了便捷之用,常说匆匆不暇草书,张芝已把草书上升到艺术的高度,不易反难,从他的《冠军帖》可以看出,笔势纵横,气脉贯通,映带连绵,字体大小参差,回荡使转.被后世尊为草圣.
大草,同属草书园地中的奇葩,是今草的草写.今草创立之初,就有两个发展方向.一是实用;二是艺术.大草是今草发展的必然选择.
'大草'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通其隔行.世称一笔书者,起自张伯英,即此也.张芝是今草集大成者,一笔书的肇始者,开启了后世大草的创作的主要途径.
大草与今草难于一刀割开,哪是今草哪是大草,并非泾渭分明,一目了然.而大草重于抒情写意,感情的表达,实用性渐失而偏重于艺术性,激情奔放四溢而不失之狂怪,大开大阖而夸张有度.从结体上看,今草已符号化了,大草以书写时的笔势所需,再大而化之.其次,左盘右 ,钩连环带,一字之中,字与字之间,或萦带相连,或形断意连.再则,大疏大密,节奏感强烈,疏时疏可以跑马,密时密不透风.有时如曼舞轻歌,有时如银瓶乍破,刀枪突出.疏密对比强烈,造成狂而不怪的效果 .
图
琅琊王氏一门书翰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三国鼎立,统归欲晋.迎来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统一.晋朝并没有建立稳固的统一帝国,司马氏政治集团内部,就出现了八王之乱,你杀我砍,内讧不断.北方的少数民族建立起自己的政权,十六国纷纷扰扰,西晋(公元256―316年)只有几十年的光阴便逃到了江南,建立了东晋(公元317―420年).偏安一方,倒也享国百余年.
政治,军事上没有大的建树的东晋,在山温水软,非常富庶的江南,书法艺术上达到了中国书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出现了被称为书圣的王羲之,以及以二王为代表的一大批书坛高手,群星争辉,呈一时之盛.成为后世所推崇的东晋风流.同时,在这个星光闪烁的历史星空中,琅琊王氏一门,最为炫烂夺目.
从竹林七贤的王 算起,三国到南朝的陈国,王家书艺传承三百年左右,代有大家出现.
王 ,三国魏国,琅琊临沂人.
书坛之上,多有父子书家等家族为单元的书法家.若以家族论,王氏家族可以说是中国书法史上巍巍群山之中的珠穆朗玛.从王氏家族的政治地位看,在当时也非常显赫.
当长安陷落后,晋愍帝自杀.司马睿在建业称帝,东晋建立.晋室南来,北南双方的矛盾很大,司马睿倚重丞相王导,使东晋的政治势力得到南北方的认可.据说司马睿登基的第一天,竟让王导同坐.当时有王与马(司马),共天下的说法,而在东晋的王,谢,郗,庾四大家族中,王居于首位,可见王氏之盛.
在精神上,王导也是士大夫的领袖人物,在成语新亭对泣中可见一般.
在文化方面,天下大乱,王室南渡.如此生命攸关的时刻,王导还把钟繇的《宣示贴》藏在衣带中南渡过江,成为佳话.也由此可知其对书法的重视与热爱.而他也身体力行,在从政之暇,又治笔翰,垂范家人;以丞相身份又带动了整个社会的好书学书的风尚.出现了谢安,谢尚,郗鉴,郗,庾亮,庾怿,庾冰,庾翼等等,除了王家以外的一批书坛翘楚,在东晋时代呈现出千岩竞秀,百舸争流,群星争辉的气象.
在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中,生活优裕,倦于战乱,也不可能挥军北上,收复故土.崇尚老庄哲学,流行清谈,时时闪烁士大夫精英思想的智慧火花.而王氏家族,本来就有书法的传统,自然专注于书学,醉心于书法,日日苦练,池水尽墨也不成问题.书法的经验与技巧自然汇聚此地,再加上社会的大环境,出现了这一大家族,出现书圣王羲之,也是时代所归,个人努力的结果.至于传说中的白云先生授献之笔法,会稽山异人披云而下授羲之笔法,实是后人附会,属妄人说梦,无稽之谈,殊不可信
础 知 识
汉字与书法
书法是我国的传统艺术,是一门以汉字为表现对象的线条造型艺术.它的产生和发展与汉字本身有着密切的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书法是伴随着汉字的产生而产生,又伴随着文字的发展而发展的.因此,一部中国书法史,就是一部汉字发展史.那么,什么是书法呢 书法就是以汉字为基础,一般是用毛笔书写的,具有四维特征的抽象符号艺术.它体现了万事万物的对立统一这个基本规律,又反映主体人的精神,气质,学识和修养的一门艺术.简言之,书法就是把汉字提升到艺术境界的一种书写方法,或者说书写法则.
书法不同与写字,必然要写字.写字的目的是实用,只要笔画清楚,字体端正就可以了.而书法不只是具有实用性,更主要的是必须具有可供欣赏的审美价值.既然书法和文字的发展息息相关,我们就沿着汉文字发展的脉络来探索中国书法的发展.
汉字的创造与中国书法的产生
文字,是一个民族由野蛮进入文明的重要标志.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汉字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字符号之一,它的成熟大约也有四五千年的历史.
中国书法是以汉字为基础的艺术.它以汉字为载体,依附文字的创制而产生.因此,文字创制先于书法的产生,当可作定论.关于汉字的起源,古代曾有过种种说法,如许慎《说文解字.序》中说:
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升,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迹之迹,知分理之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这里提到了汉字始于庖牺(伏羲)《易》八卦说,始于神农结绳记事及黄帝史官仓颉造字说等,其仓颉造字说的影响最大.
仓颉是怎样造字的呢 上文提到他见鸟兽蹄迹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 契.仓颉初作书,盖以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据此可以推知,文是按照象形原理创造出来的文字,如日,月,山,川之象;字是按形声原理创造出来的文字,诸如江,河,湖,海等.然后再加上指事,会意,转注,假借,形成六书.
文字作为记事的符号,是为了满足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它的产生应是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生活中一点一滴积累形成的.不会是某一个人一时发明出来的,一定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不断的去芜存精,磨合淘汰的漫长过程.或许其中的某一个人做出了超出常人的非凡贡献,也大有可能.而我们的先民,有一种把集体长期积累形成的一些文化现象,归功于一人并加以神话的现象.正如鲁迅在《门外文谈》中所说:在社会里,仓颉也不止一个,有的在刀柄上刻上一点图,有的在门户上画一些画,心心相印,口口相传,文字就多起来,吏官一采集,就可以敷衍记事了.这样解释,比较符合文字产生的基本规律.
从出土的文物看,西安出土的新石器时代半坡人面鱼纹彩陶盆,山东大汶口陶刻符号,以及殷商甲骨刻辞等,文字发展的初始象形态势清晰可见.殷商时期大批甲骨文的出现,我们的汉字才正式形成并被确认下来.
书法作为一门艺术究竟始于何时,学术界至今没有定论.郭沫若认为,中国文字至殷代才有艺术风味,有意识地把文字做作为艺术品或使文字本身艺术化和装饰化,是春秋时代末期开始的.既然殷商甲骨文被认为是中国第一个可识的汉字系统,那么以汉字为依托的中国书法就不可能比它晚两千年才产生,这是由中国书法的实用特点所决定的.
汉字字形的演变与中国书法的发展
汉字自夏商间产生以后,其发展大约经历了古文字阶段与今文字阶段.所谓古文字一般指隶变以前既成熟隶书产生以前的各种汉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六国文字,及秦统一使用的小篆等.换言之,古文字就是指广义的篆书,包括大篆和小篆.今文字包括隶书和楷书.那么汉字的发展是由大篆,小篆到隶书,楷书而最终定型.
图
大篆
大篆是汉字最古老的字体,流行于战国(公元前220年)前,今天所见到的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等,属于大篆的范畴.
1.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文字系统,流行于殷商时期,距今约四千多年.甲骨文就是刻在龟甲及兽骨上的文字,又称契文,刻辞,卜辞.
秦朝开创了书法的先河,而书法艺术的繁荣期,是从东汉开始的。东汉时期出现了专门的书法理论著作,最早的书法理论提出者是东西汉之交的扬雄,第一部书法理论的专著则是东汉时期崔瑗的《草书势》,春秋战国时期 各国文字差异很大是发展经济文化的一大障碍
书法是我国的传统艺术,是一门以汉字为表现对象的线条造型艺术.它的产生和发展与汉字本身有着密切的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书法是伴随着汉字的产生而产生,又伴随着文字的发展而发展的.因此,一部中国书法史,就是一部汉字发展史.那么,什么是书法呢 书法就是以汉字为基础,一般是用毛笔书写的,具有四维特征的抽象符号艺术.它体现了万事万物的对立统一这个基本规律,又反映主体人的精神,气质,学识和修养的一门艺术.简言之,书法就是把汉字提升到艺术境界的一种书写方法,或者说书写法则.
-
一、红山文化的发源地在哪里? 凌源作为红山文化发源地,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地处辽冀蒙交界地带,自古以来就是东北与中原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天然通道。 二、赤峰旅游景观共有多
-
苏轼书法思想对后世有哪些重要影响 东坡书,如老熊当道,百兽畏伏。黄门书视伯氏,不无小愧邪? 秦少游书,如水边游女,顾影自媚。 黄太史书,如高人胜士,望之令人敬叹。 米老书,如小字莫作
-
一、硬笔书法等级考试内容是什么呢? 硬笔书法二级考试内容为:完成一幅 不少于 40 字作品,考试时间 90 分钟。 考试要求: 一、整篇幅的要求。 1、书写正确、端正。 2、标点符号
-
硬笔书法考级主要分为9级,前1~3级为初级,4~6级备空为中级,7~9级为高级,初级考核书法的基本临摹,中级考核硬笔书法的实用技能,高级则考核硬笔书法的创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