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书法谁懂?
一、清代书法谁懂?
魏碑
清代文人喜欢研究魏碑和篆书。
这是集权统治到达顶峰导致的结果,有人说为啥不研究帖学?因为清代皇帝看中赵孟\一路的书法,这一路书风接近二王,因此审美疲劳,魏碑重出江湖了
二、为什么清代会产生帖学和碑学之争?
碑帖之争无疑是书法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事情,清中期以后,帖学与碑学分流格局已经逐渐形成。清代碑学兴起,褒碑贬帖形成很大的潮流,延续到民国时期及解放初期。碑帖是书法两种不同的表述方式,都有自己独特之处,无所谓优劣,更不可偏向其中一方。
在笪重光《书筏》中已经能看出他对碑的偏重,朱履贞在《书学捷要》中对碑表示出关注。阮元《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以及包世臣《艺舟双楫》则清楚的表达出对碑学偏爱意向。其后,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对帖学加以批评,在整个书法界形成一股抑帖尊碑的风气。帖学逐渐由盛转衰,碑学则日渐兴盛。
在历史的流逝中,帖学式微,碑学兴盛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首先,帖学的兴起与科举制度大致在一个时期,因其保守性限制了书法的创造力和发展力,所以帖派书法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传承,呈现递减性的传递,逐渐失去创造性。碑学则是一个开放的学派,单从取法对象上来说就比帖派来的丰富的多,几乎包括了书法史上的各个时期。其次, 比起帖学临摹前人的守成心态,碑学更加倡导自己的创造和对前人作品的改造,前人留下的东西,帖派视作经典,碑学视作资源,创造精神为碑学注入了强大发展动力。
中国书法作为一门艺术,靠两种精神支撑:一是创造精神,一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体现的是书法的品格、艺术高度以及对人的终极关怀,而创造精神则保证了书法演进有取之不竭的动力和资源。
创造精神原本是在中国书法古典时期形成的。古典时期书法没有权威、没有经典,也没有“取法乎上”的传承信条。从上层的文化官吏到民间的匠役,大家都在师法前贤、借鉴别人中探索前进。一些新的笔法(如波磔)、新的技法(如捻管转折)、新的书体(如隶变和八分书),被某些人发明试用,随后得到大家的认可,于是群起仿效,而逐渐成为书法的新元素。最初发明这些技法、笔法的人不但没有成为后人膜拜的对象反而被逐渐淡忘。因为在古典时期,人们看重的是不断的创造,而是不是膜拜权威。
经过岁月的洗礼和风化的作用,碑的风骨是苍劲古朴;从碑学主流派的议论看,碑帖之争,表面上是书体之争,实际上是中锋侧锋的笔法之争。碑学的崛起除了以上这些主要的直接因素而外,隐藏其后且更为深刻的原因,是时代的变迁所带来的人们审美认识的觉醒与变易。历代书家因各持主张,不断地进行着个性风貌的创造与构建,倒也因此成就了中国书法的多彩多姿。
三、清代书法最高是什么
清代是隶书成就最高.直接汉人而有创新,是我们学习汉隶值得学习的.
清代书法主要成就,就是【碑学】,实践方面,取法北朝碑刻、先秦和秦汉的金石书法,观念上确立了朴拙、厚重等书法思想。与此相应,清代书法成就主要体现在大小篆、隶书、北碑(楷书)方面。
【碑学】概念,相对于此前(清代之前)取法魏晋尤其是“二王”一路、审美偏于秀雅的【帖学】传统而言。清代【碑学】的理念与实践,对魏晋以来的帖学传统而言,是一次革命性、开拓性的反动,对此後以至今天的书法,产生了重大影响。
读 中国书法史 或清代书法史 论等书--
四、清代书法家笪重光所著《书筏》:“将欲顺之,必故逆之;将欲落之,必故起之;将欲转之,必故折之……将欲
B
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中的“顺--逆”、“落---起”、“转---折”、“行---停”可以看出这些词的意思都是相反的。道家老子认为事物有向相反方向转化的规律,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故本题选B。
五、清代绘画和古代书法的论文
看看 ,也许对你有启发
六、清代阮元的碑学论理著作
阮元应时之需 ,撰《南北书派论》和《北碑南帖论》,系统地总结分析魏、晋以来书法的变化 ,将其划分为南北两大系统 ,论述了碑帖的形成及其特点 ,认为北派才是书法的正传 ,保存了隶书的古意 ,而北派书法又源于碑石 ,因此主张学习书法应以习碑为主。
-
一、红山文化的发源地在哪里? 凌源作为红山文化发源地,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地处辽冀蒙交界地带,自古以来就是东北与中原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天然通道。 二、赤峰旅游景观共有多
-
苏轼书法思想对后世有哪些重要影响 东坡书,如老熊当道,百兽畏伏。黄门书视伯氏,不无小愧邪? 秦少游书,如水边游女,顾影自媚。 黄太史书,如高人胜士,望之令人敬叹。 米老书,如小字莫作
-
一、硬笔书法等级考试内容是什么呢? 硬笔书法二级考试内容为:完成一幅 不少于 40 字作品,考试时间 90 分钟。 考试要求: 一、整篇幅的要求。 1、书写正确、端正。 2、标点符号
-
硬笔书法考级主要分为9级,前1~3级为初级,4~6级备空为中级,7~9级为高级,初级考核书法的基本临摹,中级考核硬笔书法的实用技能,高级则考核硬笔书法的创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