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的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有哪些?
中国当代的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有哪些?
娄勇
明德战略创始人,中国战略管理第一人,当代思想家。天生战略头脑,融通中外管理,洞察历史脉络,志在结识天下英才,推动社会进步。
娄勇是怎么炼成的
一、一切源于选择
大学毕业进企业工作,还没几天,单位就说小娄你文字功底蛮好,安排你给一把手当秘书,这可相当于半个中干(中层干部,处级),娄勇予以婉拒,而是选择了天天穿着油腻腻的电工服和民工一起爬电线杆、铺设电缆,换变压器油,干得不亦乐乎,周围人觉得这简直也太难以理解了,但娄勇不改其乐。研究生毕业找工作,有个进部委机关的机会,按照流程应约与相关人士在饭桌上见面,吃饭时对方刻意追问了两句:你家某某退休了吗,闻听此言,娄勇顿悟,自己与“那个”群体成为不了同路人,因为彼此不是同类人。“那条路”自己终究不会适应,还是做其他选择吧。
道路并非坦途。娄勇经历过极为困难的时期,当年遭遇破产时,父亲对娄勇说:“当初要是走“那条路”,你现在已经是厅级干部的人选了,怎么样,现在还有个机会,试试如何?”尽管困顿非常,娄勇仍以轻蔑的微笑对父亲作出了回答。对困难和挑战,娄勇仰天大笑,应对从容,很快就关山飞渡,扬鞭更进。
二、起点即巅峰
在中国企业界,娄勇是系统管理理念的全力倡导者,致力于帮助中国企业培养系统做事习惯、提升系统做事能力,鼓励中国企业通过体系化、组织化、阶段性的持续努力获得内生的持久竞争优势,进阶为具备强大生命力的市场主体。对系统管理的坚守,从出道至今,娄勇始终一以贯之,并身体力行。娄勇坦言,倘若继续轻视系统做事的习惯与能力,沉醉于机会主义的“手段至上”,整个民族将会为此付出不可承受之代价,也不可能得到外部世界的承认,国民如此,中国企业也不会例外。
三、公民责任矢志不移
娄勇始终站在民族复兴的高度,对社会进行了长期的观察与系统的思考,其对中国未来走向及发展路径的战略思考日臻成熟,并通过《科斯定理、盛世的逻辑与和谐社会》(2006)、《路径与对冲――关于市场的非神话》(2006)、《写在历史的边缘上》(2013)三篇文章完整体现。
在精神范畴,娄勇认为,唐宋以降,民族优秀的文化基因确实遗失、磨损甚至被摧残得破碎支离,但弘毅(宽宏坚毅,抱负远大,意志坚强)这一“仁”的本质内涵最终没有丢,且作为“士人”的核心精神质素生生不息,在民族精英中薪火相传――所谓“崖山之后,中国还在”,正是弘毅引领中华民族渡过重重苦难,并在红军长征与全民抗日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可以说,“弘毅”这一精神特质的广大发扬是民族复兴的前提与标志。
在社会管理领域,在一个没有办法通过政党轮替产生政策自我纠偏“钟摆机制”的社会中,中庸(坚守中道不走极端,不是和稀泥、不是老好人)才是国家大政的正道。娄勇认为,中庸行为模式的产生有赖于道德、法治与权力的结构性平衡,用道德引导,依法治约束,对权力设限。挑战在于,象中国这样一个没有政党轮替、视拥有权力为终极价值的社会,约束权力可能永远都只是一句空话。
当代中国著名学者:首推钱钟书,其次季羡林;
文学家:王小波,路遥;
诗人:钟鸣,翟永明;
画家:黄永玉,吴冠中;
书法家:启功,黄永玉;
政治家:有吗?邓小平算一个吧。
历史学家:陈寅恪(可惜已死了好久);
作家:已在上面。
以上只是个人意见。
当代没有。
因为中国现在的社会环境决定了,真正在哲学思想和文学上能称“家”的人必定不会著名。
想要”著名“,必然在某些方面妥协,那么这样的人也没资格称之为”家“。
当代的哲学家只能说有个冯友兰,可主要著作也在现代。思想家,嘿嘿,看教书吧。文学家,新时期之前有周立坡、柳青等,新时期当数张贤亮、贾平凹等。
中国当代的著名哲学家:周国平 陈康
思想家:黎鸣
文学家:贾平凹 余华 冰心 余秋雨
唐僧的法名
法名玄奘
唐僧是明代小说家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在《西游记》中虚构的去西天取经的领头使者。小说中的唐僧是如来佛的第二个徒弟金蝉子,金蝉子投胎转世,作了状元陈光蕊之子。唐太宗开科举选拔人才,海州陈光蕊得中状元,被丞相之女殷温娇抛绣球打中,成为其夫,但在去江州上任途中被贼人谋害。殷温娇产下一子,抛流江中,被金山寺法明和尚所救,取名叫江流,俗姓陈,因父母遇难,自幼出家,取经初始由唐太宗赐姓“唐”,所以被人们称为唐僧。《西游记》中描写唐僧不懂人情世故,一心慈悲为怀,是一位胆怯懦弱、人妖不分、是非难辨的糊涂和尚。唐僧在西天取经途中历经千难万险,终于修成正果,功德圆满而成佛,最后如来佛(小说中佛法最高领袖,号西天佛祖,而佛教现实中最高权威佛祖是释迦牟尼,「释迦」是佛的姓,「牟尼」是佛的名字。「释迦牟尼」是梵语,「释迦」翻译成中文就叫「能仁」,就是能以仁来爱人,以仁爱这种的心来教化众生。佛教创始人本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太子乔达摩・悉达多,俗姓乔达摩,名悉达多,他在1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岁在菩提树下悟道,遂开启佛教,弘法45年,成为佛祖,因父为释迦族,成道后被尊称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其他称号有佛陀、世尊、释尊等)封唐僧为旃檀功德佛,佛界排名第四十七位。为何会如此呢?因为早在唐代的时候,楚州地区有个文东塔,供奉旃(zhān,本义是赤色的曲柄旗)檀(tán)佛。吴承恩认为,旃檀佛应该是一个了不起的佛,于是在创作西游记时,最后运用了生活中鲜活的素材,确定唐僧的佛家封号为旃檀功德佛。
唐僧
史书记载,玄奘俗姓陈,本名,法名叫玄奘,唐太宗赐法号三藏法师,出生于河南洛阳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市南境)儒学世家,为东汉名臣陈(104年―187年)的后代,曾祖陈钦曾任东魏上党(今山西长治)太守,祖父陈康为北齐国子博士,父亲陈惠在隋初曾任江陵县令,大业末年辞官隐居,此后潜心儒学修养。他有三个哥哥,二哥陈素,早年于洛阳净土寺出家,以讲经说法闻名于世,号长捷法师。玄奘于隋朝仁寿二年即公元602年出生,少时因家境困难,父母早丧,跟随二哥长捷法师住净土寺,学习佛经五年。在这期间他学习了小乘和大乘佛教,而他本人偏好后者。他十一岁(613年)就熟读《妙法莲华经》、《维摩诘经》。玄奘自幼聪明异常,有很强的记忆力和理解力,在家族和哥哥的影响下,8岁多就开始诵读佛经,并且在父亲的影响下,养成了广泛研究各种学问的兴趣。除佛学外,他对儒家经典也颇有研究。当时洛阳有许多讲经场所,其中有不少对于佛学研究有很高造诣的大德高僧。哥哥陈素很关心弟弟的学业,经常把玄奘带到洛阳前去听高僧们讲经。久而久之,玄奘遂萌发了出家为僧的想法。恰在此时,隋王朝要在洛阳剃度27名和尚。报名的人有好几百,但在玄奘的努力下,大理卿郑善果破格录取了年仅13岁但悟性极高的玄奘。中国和世界佛教史、地理探险史上不可或缺的一个人物就这样登上了历史舞台。后来他遍访佛教名师,先后从慧休、道深、道岳、法常、僧辩、玄会等学《摄大乘论》、《杂阿毗昙心论》、《成实论》、《俱舍论》以及《大般涅盘经》等经论,造诣日深。但多年来他因感各派学说纷歧,难得定论,特别是当时流行的摄论宗(后并入法相宗)、地论宗两家有关法相之说多有乖违,因此渴望得到总赅三乘学说的《瑜伽师地论》,以求融汇贯通一切,于是决心前往佛教圣地印度求法。贞观元年(627年)玄奘结侣陈表,请允西行求法。但未获唐太宗批准。然而玄奘决心已定,乃“冒越宪章,私往天竺”。643年,玄奘载誉启程回国,并将657部佛经带回。他长途跋涉五万余里,646年即贞观十九年正月二十五日,回到长安,史载当时“道俗奔迎,倾都罢市”。不久,唐太宗接见并劝其还俗出仕,玄奘婉言辞谢。646年五月创译《大菩萨藏经》20卷,九月完成。贞观二十年正月,玄奘译出无著《显扬圣教论》20卷;并口述由辩机笔受完成《大唐西域记》。同年尚译出《解深密经》、《因明入正理论》,推进了因明在中国的发展,嗣又奉敕将《老子》、《大乘起信论》译作梵文,传于印度。648年,唐太宗为了表彰玄奘的功德,亲自撰写了长达700多字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由书法家褚遂良书写,刻在碑石上。尔后留长安弘福寺译经,由朝廷供给所需,并召各地名僧20余人助译,分任证义、缀文、正字、证梵等职,组成了完备的译场。二十二年五月译出《瑜伽师地论》100卷,并请太宗作经序。十月,译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不久,大慈恩寺落成,玄奘遂奉敕入住任上座,并悉心从事翻译佛经。永徽三年(652年),奏请建塔以安置经像,经高示敕许,乃于大慈恩寺西院营建雁塔。玄奘“亲负篑畚,担运砖石,首尾二周(年),功业始毕”。显庆三年(658年)移居西明寺,因常为琐事所扰,遂迁居玉华宫(现在陕西铜川焦坪煤矿),致力译经。显庆五年,始译《大般若经》。此经梵本计二十万颂,卷帙浩繁,门徒每请删节,玄奘颇为谨严,不删一字。长安慈恩寺落成,玄奘奉旨入住,专心译经,并于永徽三年(652年),玄奘在长安城内慈恩寺的西院筑五层塔,即今天的大雁塔,用以贮藏自天竺(今印度)带回来的佛经、佛像等。 657年正月,唐高宗至东都洛阳,敕命玄奘陪从。玄奘乘回洛阳之机,就近回乡与惟一尚存的姐姐张陈氏晤面。这是他自617年离家后首次回到家乡。在姐姐的帮助下,玄奘至父母坟茔祭扫拜谒,并求得高宗批准,改葬父母坟茔至故居西原,洛阳僧俗万余人参加了迁葬大典,之后返回长安,继续译经。龙朔三年(663年),玄奘不顾年迈体弱,终于译成了卷轶浩繁的《大般若经》600卷。此后,玄奘深感身心日衰,及至麟德元年(664),译出《咒五首》1卷后,遂成绝笔。玄奘于麟德元年二月五日(664年2月5日)辞世,最初葬于白鹿原云经寺;669年,改葬于少陵原(又称凤栖原),建有舍利塔,并在此兴建兴教寺。1962年,寺内建立了玄奘纪念馆。大雁塔成为玄奘西行求法、归国译经的建筑纪念物。
玄奘与大雁塔
玄奘故里偃师市
历史上有关玄奘的传记和文学故事一直流传,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小说《西游记》 ,小说里的唐僧是虚构的人物,他胆小、懦弱、没有度量,与历史上的真实人物玄奘是有区别的。玄奘,史载确有其人,为唐朝一高僧,曾历经艰险,去天竺(今印度)取得佛教经文,是佛教法相宗创始人,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翻译师。他对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交流与发展作出过卓越的贡献。史实记载的玄奘法师,不仅精通佛法,虔心求学,而且胆识过人,是位大智大勇的高僧。比如:玄奘离开长安,到了瓜州,先是被李昌捉住,后因李昌是信佛之人,所以把玄奘放了,玄奘被放之后,去一座庙里求佛,偶然遇到一名胡人,名叫石磐陀,希望请高僧为他受戒,让他成为居士,于是就请玄奘帮他受戒。当他得知玄奘要远赴印度求法,心中十分敬仰,发誓要帮助玄奘,随师父前往印度。但经过几天的日夜兼程,到达凉州五峰,因得不到唐朝发放的过所(护照)欲偷渡出关,石磐陀怕玄奘在五峰被擒而把他供出来(在当时违反朝廷禁止西行规定,协助偷渡过境是死罪),怕惹来杀身之祸,竟产生了杀师叛逃的恶念。一天夜晚玄奘刚躺下睡觉,发觉有人正向他走来,定睛一看,正是石磐陀,石磐陀抽出刀,向他逼近,走过来,又返回,又走过来,又返回,玄奘知道他已经了杀机。此刻,不论是厉声斥责,还是乞求饶命,都会激起石磐陀的杀心。于是玄奘静静地坐着,闭目不视。见此情景,石磐陀竟不敢下手,徘徊良久终于还刀入鞘。到了第二天早晨,石磐陀终于承认了。于是玄奘送石磐陀了一匹骏马,自己带着老胡人送的瘦老赤马走向五峰,从此偷渡出关。又如,玄奘法师经过两年的艰险旅程,到达印度后,拜在著名的那烂陀寺百岁高僧戒贤法师门下,刻苦参研佛法,数年间精通了经藏、律藏、论藏,因此被尊称为“三藏法师”。但也因此招来了印度一些僧人的嫉妒。 一天,一名顺世外道自以为学问高深,无人可及,于是在那烂陀寺门前贴出五十条疑难经义,自称如果任何人能够得其中一条,就立即将自己的头颅砍下。寺中众僧闭门不出,任凭他大叫大骂。到了第四天早上,玄奘走到寺院门前, 扯下经义,不屑一看,遂讲解经义。外道面如死灰,为了履行誓言,只得拔剑准备自刎。玄奘大度,制止住他,遂让他做自己的仆人。不久,玄奘由于要准备与小乘宗师般若鞠多的辩论,研究小乘经典,百思不得其解,听说那外道会讲解,于是便请他为自己讲解。外道惊异地说:“我是仆人,怎敢给主人讲经?”玄奘回答:“那部典籍我没有学过,既然你精通,我就应该向你求教。” 待到那外道讲解完毕后,玄奘感激他,将他放走。经此一事,全寺众僧无不敬佩玄奘的渊博和大度。
奘师一生所翻经论,合七十四部,总一千三百三十八卷(目前学界流行说法为七十五部,一三三五卷),为中土一切译师之最。另外,由玄奘大师口述,弟子僧辨机笔撰的《大唐西域记》,堪称中国历史上的经典游记。尤有甚者,由于印度历史纪录的缺乏,这本珍贵的游记更成为历史文化学者研究古天竺地理历史时不可或缺的文献,而近现代以来,根据本书记载所进行之考古遗迹挖掘,亦证明奘师当时所述真实可信,允为瑰宝。他花了十几年时间将1330多卷经文译成汉语。玄奘本身最感兴趣的是“唯识”部分。这些佛经后来从中国传往朝鲜半岛、越南和日本。
玄奘大师的一生,是清苦的一生,是努力奋斗的一生,是不断前进攀登的一生,是艰苦创业的一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灵魂,显示了中华民族的高贵品格,不愧为中华民族的“脊梁”。玄奘是中国佛教史上一位杰出的高僧,中国文化的巨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世界文化的名人。他在中国乃至亚洲和世界文化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是我们学习的楷模的前进的榜样。
法名 玄奘 有一部经文是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玄奘
玄奘
玄奘
-
一、红山文化的发源地在哪里? 凌源作为红山文化发源地,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地处辽冀蒙交界地带,自古以来就是东北与中原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天然通道。 二、赤峰旅游景观共有多
-
苏轼书法思想对后世有哪些重要影响 东坡书,如老熊当道,百兽畏伏。黄门书视伯氏,不无小愧邪? 秦少游书,如水边游女,顾影自媚。 黄太史书,如高人胜士,望之令人敬叹。 米老书,如小字莫作
-
一、硬笔书法等级考试内容是什么呢? 硬笔书法二级考试内容为:完成一幅 不少于 40 字作品,考试时间 90 分钟。 考试要求: 一、整篇幅的要求。 1、书写正确、端正。 2、标点符号
-
硬笔书法考级主要分为9级,前1~3级为初级,4~6级备空为中级,7~9级为高级,初级考核书法的基本临摹,中级考核硬笔书法的实用技能,高级则考核硬笔书法的创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