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帖和原书法有何关系?
谢谢提问。我是千千千里马。首先,书法的准确含义就是墨迹书写的字。
从书法学习来说,碑和帖是不同的字迹。
首先,碑文是墨迹书丹,凿刻出来的字,然后用拓片的办法,还原为书法轮廓的字,叫碑刻,也叫碑。
书丹是为了刻字看得清楚,不是用墨而是朱砂用书写,因为,不是碑版的石材的颜色接近发黑,所以用朱砂书写,也叫“书丹”。
碑刻由于没有墨迹的变化,所以,只有轮廓很清晰。学习碑刻,你是不知道墨迹的用墨之妙的。
碑刻有两种刻法。把书丹部分去掉,叫阴刻,这是绝大部分的碑刻样式,好处是,雕刻成本低。因为只需要把“书丹”部分剔除就可以了。相当于篆刻的“白文”。拓片出来是白字黑地。
还有一种是把“书丹”部分留下来,把碑版的底子铲除,刻出来的是立体的字,也叫阳刻。相当于篆刻的“朱文”。拓片出来是黑字白地。
古代“书丹”遗迹。由于铲底的工作量要大一些,碑文表面也很难光滑,所以,一般很少有阳刻碑文。
帖是墨迹,这是帖的本意。但是,学习书法的人很多,人人都有一个名家墨迹学习书法,这是非常昂贵的。
所以,把古人的尺牍,可在枣木板上,再拓出帖子,这也叫帖。
中国书法有碑帖两大派书法学习的路子。一个是传统的帖学,就是以古人的尺牍墨迹我学习范本。
但是清代也兴起了一个碑学的主张。这主要是指学习魏碑。
事实上,古代的帖子与碑刻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只不过,帖子大多数都是小字,而碑学的字帖,大字比较多。
学习书法,是学习墨迹还是拓本,还是有一些区别的。
墨迹用笔用墨的信息比较清楚。而拓本书法字帖没有用笔用墨的信息。
初学书法,最好先学拓本,先把字的形象轮廓写丰满,然后再学习墨迹的用笔用墨。
由于刻本书法,会失去原作的一些信息,除了笔墨信息,就是笔画轮廓,也会失去一些信息的。
但是,也有好的一面。刻出来的字,比原墨迹要俊朗。字体的形象更加突出。
写出碑版味 也是一种书法美。写出翰墨淋漓的味道也是一种美。
所以,学习书法的朋友,应该了解一下书法的碑和帖是什么关系。
中国书法的新走向:碑帖结合
一般认为,帖学和碑学是中国书法的两大流派。在书法千余年的发展中,两者虽有兼融,却互成格局。清以前,帖学为历代书家所推崇,占据主流地位。清以后,碑学兴起。阮元《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以及康有为提出“尊碑抑帖”后,在一个时期内碑学成为时代主流书风。它与之前历代书家对碑派的学习借鉴较为隐讳明显不同的是,一些书家开始正式提出和探索碑帖结合的问题。沈曾植、于右任等便是这一探索的代表。但书家们并未形成碑帖结合的理论体系,在探索实践中也未建立起明确标准。
任何艺术的高峰都具历史性、时代性,既无超越之必要,亦无复制之可能,因为一定的具体的艺术作品,是产生于与之相应的社会文化基础之上,是当时社会文化的一种表现和反映,即所谓“笔墨当随时代”。纵观中国书法史,无论碑、帖,座座高峰挺立,见证的是中国书法千余年来的传承和接续发展,否则,书法史将停滞。当代书法应走向何方?不外乎三种路径:一为帖学传统的守正创新;二为碑学传统的守正创新;三为碑帖结合的新路子。前两种是为诸多书法大家所实践并有所成者之路径,但历经不同时代的丰富和发展,两大传统各自从书法美学体系、技法规则(笔法、字法、章法、墨法)等方面,均已大为完备和成熟。目前,虽有新的时代条件及书法环境之促动,亦少有创造性发展之大空间。而这种书法生态现状,却为开创碑帖结合的新路子提供了必要和可能。碑帖结合是在汲取两大传统要素基础上的创新性探索,既符合“兼容性”和“互补性”的艺术发展规律,也为当代书法的大发展、大突破预示了方向。
-
一、红山文化的发源地在哪里? 凌源作为红山文化发源地,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地处辽冀蒙交界地带,自古以来就是东北与中原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天然通道。 二、赤峰旅游景观共有多
-
苏轼书法思想对后世有哪些重要影响 东坡书,如老熊当道,百兽畏伏。黄门书视伯氏,不无小愧邪? 秦少游书,如水边游女,顾影自媚。 黄太史书,如高人胜士,望之令人敬叹。 米老书,如小字莫作
-
一、硬笔书法等级考试内容是什么呢? 硬笔书法二级考试内容为:完成一幅 不少于 40 字作品,考试时间 90 分钟。 考试要求: 一、整篇幅的要求。 1、书写正确、端正。 2、标点符号
-
硬笔书法考级主要分为9级,前1~3级为初级,4~6级备空为中级,7~9级为高级,初级考核书法的基本临摹,中级考核硬笔书法的实用技能,高级则考核硬笔书法的创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