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报告文学《大罗庄》《向组织报到》研讨会举行
2月10日,长篇报告文学《大罗庄——一个村庄与一个政党的百年长征》《向组织报到——一个新时代青年的信仰之路》研讨会在济南召开。会议由山东省青年作家协会、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省报告文学学会、山东省高密市松兴屯村党支部主办,山东省青年作协承办。
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陈文东在致辞中指出:姜成娟的创作已经成为山东文学界一个独特而鲜明的存在。她难得的理论素养和强烈的家国情怀,让她的创作体现出强烈的思辨性、政论性、以及对现实的研判、反思。她的系列作品,从书写最初的一群人,到一个根据地,到一个村庄与一个政党的百年史,再到一个当代青年的成长史,点面结合,书写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百年来各个阶段不忘初心、走向伟大复兴的奋斗史。作者除了文学身份之后,还是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国家文化安全与建设专业委员会理事,是红色场馆的馆长,这些身份与她的创作是互相成就的互文关系。
山东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逄春阶在致辞中说,姜成娟的创作体现出强烈的历史自觉,她是在为历史留草稿,为人民和时代立传。恩格斯说过,“我写作不是为了永世长存,相反,我所关心的是直接的当前现实”。在她的创作中正体现了这一点。当下报告文学创作中有一些倾向,即不够注意作品的思想性和理论性,而姜成娟的作品在这一点上做得较好。他注意到作品中有对新时代基层党员徐林收的描写,并认为作家应该更多把视线投向这样默默奉献的基层干部,是他们在最基层夯实着党的执政基础。
军旅作家高建国认为,姜成娟的这两部作品,都触及了“国之大者”。土地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大罗庄通过对中国一个最普通村庄的历史回溯,以不同历史时期党的不同土地政策为线索,令人信服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改变国家、民族命运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向组织报到》反映的是青年信仰、代际更替的问题。它振聋发聩地提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谁能掌握青年,谁就能掌握未来!
他认为:作者选取这样的题材,显示出对“国之大者”问题的敏感与关注,而结构和行文上,也体现了她良好的政治奠基与理论修养。作品浓厚的政议气息和史学意蕴,脱出了寻常报告文学的行文和架构的窠臼,成为主题创作中饶有特色的“这一个”。
济南军区原创作室主任、山东省作协原副主席苗长水认为,这是两部扎扎实实直面现实生活的作品,是面向历史和未来的屈原式的悲怆和认真的追问。作品具备较高的历史视野和政治视野,作者从出生的沂蒙老区出发,一路寻找、追问,最后“接通了老党员爷爷、外公的血管”,这是沂蒙青年在新时代的再出发,是沂蒙人对党的接续忠诚。也应该让更多青年人看到作者的诚恳追问和思考。这样的青年作家,确实是党需要的文学工作者,应该得到组织的更多关怀和培养。
山东省作协原副主席、山东师范大学教授李掖平则从作品中可以看到了作者对红楼梦等经典作品的热爱与熟稔,看到当代青年炽热的生命力度,看到了另一个审美维度的作者。她从大罗庄的玫瑰,看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往,也看到了人类在追求美好生活的进程中,无论是马克思主义,还是中国传统文化、文学,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的异曲同工。美,是全人类的共同追求和共同栖息。她希望作者在以后的创作中,在个人生命之美和对人类的共同之美的书写中,把马克思主义和红楼梦有机链接,在审美的文艺本性和艺术本性中找到共情点,立体、全面地书写更大的作品。
山东省作协副主席、《山东文学》主编刘玉栋认为,两部作品价值更多体现在了思想性上。作者是沿着自己的内在秩序,来书写的。大罗庄以宋氏家族这条线,书写的是党的百年历史。作者用社会学的考察手法,用一颗真诚的心记录。而《一个新时代青年的信仰之路》则是作者亲身经历和与工作的结合,更像是贴着心灵写的大散文,真实忠诚地写出了一个青年党员的信仰之路。他认为,文学与政论书写并不矛盾,苏轼的文章足以证明。而作者到基层去的行动,也让人想起王阳明的理论,作家需要更多在行动和思考,更好地完成自己。作品有鲜明的山东印记,有强大的坚固的文学品质和时代感。
山东省作协副主席、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孙书文提出:如何让自己的生活成为读者的生活,如何体现出全面的生活,如何理解生活就是人民,他认为,需要共情,需要作家更好地沉潜入时代和生活中去寻找答案。
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张丽军说,作品呈现称呼对历史的根性、魂性追问,作者作为一个成熟中的作家,毫无疑问,她的标识度正在生成中。
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丛新强丛作品中看到了作者的真诚和忠诚。他对这样的敞开与坦白的勇气,表示赞赏。两部作品是中国革命史,当代青年的信仰史,前者和后者是互相关联的,也可以说,这是一个青年作家的个人的中国史的写作,也是一代青年的成长史。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赵月斌认为,作品的可贵在于,她不盲从。她是通过自己的阅读、实践,来完成并支撑她的寻找之路: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我从哪里来?我何以成为今天的我?知行合一的主动认知,接触身边真实的人物、坚实的生活基础,让这两部作品,有了厚实的说服力。作品是文和心的结合。是一颗文心,也是一颗赤诚的心。作者从心的困惑出发,到寻找,回到自身的内心,回答了我应该是谁,让自己完成。这个完成是真诚的,也是感人的。作者离开大城市7年,到基层工作生活的选择,正是这个完成的基础。
作品是主题创作,但珍贵的是,里面有诗性的东西。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顾广梅认为,作品具有元写作的特质,在某种意义上,具备一定的不可替代性。同时,两部作品是互文的。要把两部作品放在一起读,更有效果。她注意到了《大罗庄》中前部分有山东早期党组织创建过程的部分,提出了良好的建议。在《向组织报到》中,恩格斯关于女性解放的论述,应该把它展开来阐释,会有更加良好的效果。
山东大学文学院的史建国老师认为,这不是一个单纯的文学文本,更多是思想文本和时代记录。在作品中,思想的热力远大于审美的感动。同时,他提出,在描述一些历史事件的时候,要更加慎重和全面。而作者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阅读,确实看出,它对当代青年的吸引有着令人深思的时代理由。
-
在今年的9月7日到21日在罗湖美术馆有时代湾区·多彩罗湖:美术家采风写生作品展,作品形式丰富、风格多样、艺术语言多元,富有想象力和时代特点。时代湾区·多彩罗湖:美术家采风
-
一、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重要活动 2006年9月21日,美术馆举办的“水墨:中国的书写艺术”展览所展出的70件中国古今书画艺术家的作品 。 2008年6月3日至9月1日,“制定一个世纪——
-
一、类别及批次划分 1.2021年,艺术类专业招生分为美术类(总分300分)、音乐类(分声乐和器乐,考生任选其一,总分200分)、播音与主持类(总分400分)、编导制作类(总分200分)、书法类(总分300
-
齐白石穗腊简介: 齐白石1864年的1月1日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府湘潭,祖籍是安徽宿州砀山,齐白石的原名叫做纯芝,字渭青,号兰亭,后来改名为名璜,字濒生,齐白石先生有很多的别号,比如白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