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的书法发展—— 适应新变 守住内核
在当前多种传播媒介交融作用的全媒体时代,随着书法生态环境改变,其艺术观念、创作表现、传播方式、品鉴标准与发展趋势等都随之发生了改变。前卫的书法创新,一直在试图摆脱汉字乃至所有字形构成的努力中,正如书法评论家卢辅圣所说,“既想借重文字所生发的审美价值,又要舍弃文字所由成立的形式构成”。汉字结构与语义成为界定传统书法还是现代派书法的一个重要区分。
事实上,中国书法、日本书道、韩国书艺,三者同根,但是衍生出的不同民族性,归根到底是对汉字的不同认知所致。由于日本、韩国摆脱了对汉字“形音义”三位一体的思维定势,所以比我国更早开始现代书法意识转换,促成当代国际书法多元发展。在这种多元发展中,更突显出中国书法和日韩书法在历史渊源、师法宗尚、创作理念、审美取向、表现形式等方面的种种不同,但归根结底是汉字承载并传播着中国书法艺术及其文化价值。
以书法艺术形式呈现汉字的表意性、抽象性和科学性,书法和汉字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表征的重要特征,所涉及的文化承传的价值意义远远超越了书法的艺术化功能。从汉字之“形”厘清字体变化脉络和书体多样风格,从汉字之“意”溯源其以形状物、以物会意的特点,由“形”与“意”两者之关系,推导书法表现与汉字构象之间对应的变化规律,所谓“来有所自,去有所由”。若说汉字字象是“本”,则书法艺术为“用”。作为科学和艺术的结晶,汉字是世界上最独特、最具生命力的表意文字,熔铸着中华文化的基础要素和鲜明特征,书法艺术承载的文化内涵及文化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有文字创生神话的国家。“伏羲一画开天”“仓颉造字”时“天雨粟,鬼夜哭”等神话传说,都是中华民族赋予汉字的一种神性,表达出先民对汉字的特有敬畏。在世界上最古老的四大文字系统中,楔形文字、圣书字和玛雅文字都已绝迹,唯有中国的汉字依然还“活着”,并且生机勃勃地繁衍传承,在全媒体时代甚至摆脱了其古卷的矜持而变幻出时尚的高贵气质。每个汉字的最初起源都蕴含着一个故事。溯源其形体流变,字之含义有迹可循。这其中古代先贤展现出的科学思维、抽象能力、智慧巧思以及夸张手法,着实比今人更加浪漫大胆,更富有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随着汉字字体演变,在书写过程中又出现许多不同书体,形成不同的风格和流派。从历史上看,汉字经历篆、隶、行、草等形态,最终以楷书作为最完备的规范字体,沿用至今。就书迹而言,甲骨、青铜、绵帛、简牍、碑石、纸张等材质上都留下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每一次演进都对当时以及后世社会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从甲骨文到金文、小篆,从小篆到分隶,再到章草,以至于今草、行书、正楷;从魏晋翰札到北朝石刻,经隋过渡到唐楷鼎盛;从晋之风貌、唐之典则到宋之放意、元之复古,再到明代传统文化的修复再生、清代篆隶兴盛……每一次演进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从字体演进角度看,譬如一棵大树,秦篆汉隶是其根,通过后代开枝散叶,又从清之篆隶返回根部,既是发源又反哺于古,完成字体发展的大循环。在这个循环当中,从古到今、从质到文、从朴到妍,每一次超越缀连的历史轨迹中都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文化。
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是书法史上比较通行和认可的论断。如果说“韵”是最初的原生内核,那么“法”“意”“态”则是“韵”在流变过程中的各种延展。书法发展由“雅”到“俗”的社会性、由“韵”到“法”的普及性、由“法”到“意”的自主性、由“意”到“态”的程式化、由不自觉到自觉的观念性的转变清晰可见。“韵”“法”“意”“态”,书法艺术在每个历史阶段都呈现出相对清晰的趋向和相对稳定的风格,这种趋向的统一也体现出书法艺术切时如需的时代特征。
书法在众多艺术门类中成为最集中、最精妙体现中国人精神境界的典范艺术之一,根植于汉字以“象形”显示“会意”的特殊属性。象形表意的汉字与西方符号文字具有本质不同。汉字是有故事、有思想、有意味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正是通过汉字传播开来,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汉字也是中华文化基本精神与价值观的结晶。汉字教育,不是简单的一个识字写字问题,包括对汉字反映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维方式、价值理念、世界观、人生观等各方面认知。
新加坡一位心理学家曾经做过研究:在新加坡比较喜欢用中文和英文的两类华裔学生,发现两者在价值观方面差别特别大——偏好英文的学生更容易接受西方的个人主义,而偏好中文的更倾向于接受中国的传统道感。对汉字的认知教育,也包括对汉字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理念的引导。加强汉字教育,对于重塑和调整我们自己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具有重要意义。由此也可以理解,汉字书写之所以成为书法文化,与其表达的文意内容有直接关系。字与字之间连属成文,文成字顺,笔随情驰,书写者的立事形象、风神姿态从笔间流露出来,这样的书法作品才是“活”的、有生命力的感人作品,这样的书法艺术才是有学养支撑的文化结晶。在汉字自身艺术素质基础上更多琢磨,向更深的渊源讨问消息,可以帮助我们真正从根本上理解并展示,进而更好地传播书法文化。
-
1、战城南 两汉:佚名 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 为我谓乌:且为客豪! 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 水深激激,蒲苇冥冥; 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 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 禾黍不获君
-
关于端午节最著名的古诗词句子 (40句) 客里几逢端午节,看成雪鬓与霜髯。又是新一年的端午节将至,端午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脊历闭传承发展中杂糅了多种民俗为一体。有哪
-
一轮明月颂家国古诗? 《关山月》【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
-
扶桑在中国古代的含义?与连理枝有何不同? 扶桑 1.神话中的树名。《山海经·海外东经》:“ 汤谷 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 黑齿 北。” 郭璞 注:“扶桑,木也。”《海内十洲记·带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