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的两句关于云或雾的诗句?
1、潭暮随拍坦龙起,河秋压雁声。——唐·李商隐《咏云》
2、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3、好雨不雨风不风,徒倚穹苍作岩险。——唐·齐己
4、兴云感阴气,疾足如见机。——唐·刘禹锡《观云篇》
5、灵山蓄云彩,纷郁出清晨。——唐·陆畅
6、彩云惊岁晚,缭绕孤山头。——散作五般色,凝为一段愁。——唐·李邕《咏云》
7、伫立增远意,中峰见孤云。——唐·崔何《东峰亭各赋一物得岭上云》
8、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9、大梁白云起,氛氲殊未歇。——唐·李峤《云》
10、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杜牧《山行》
11、日际愁阴生,天涯暮云碧。——唐·许康佐《日暮碧云合》
12、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13、有形不累物,无迹去随风。——唐皎然《南池杂咏五首·溪云》
14、尽日看云首不回,无心都大似无才。——可怜光彩一片玉,万里晴天何处来?——唐·杜牧《云》
15、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16、渡江随鸟影,拥树隔猿吟。——莫隐高唐去,枯苗待作霖。——唐·杜牧《云》
17、漠漠沈沈向夕晖,苍梧巫峡两相依。——唐·徐夤《云》
18、晴晓初春日,高心望素云。——彩光浮玉辇,紫气隐元君。——唐·陈师穆《立春日晓望三素云》
19、山静云初吐,霏微触石新。——唐·张复
20、日西遥望自归处,尽挂九疑千万峰。——唐·吴商浩《湘云》
21、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贾岛《寻隐者不遇》
22、静即等闲藏草木,动时顷刻遍乾坤。——唐·幸夤逊《云》
23、杳霭祥云起,飘飏翠岭新。——唐·李绅《山出云》
24、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杜甫《春夜喜雨》
25、深处卧来真隐逸,上头行去是神仙。——唐·齐己《看云》
26、会作五般色,为祥覆紫宸。——唐·李中敬雀《云》
27、阴去为膏泽,晴来媚晓空。——唐·李中《春云》
28、翠楼含晓雾,莲峰带晚云。——唐·李世民《赋得含峰云》
29、瑞云千里映,祥辉四望新。——唐·于季子《咏云》
30、缓逐烟波起,如妒柳绵飘。——故临飞阁度,欲入回陂销。——唐·李商隐《齐梁晴云》
31、山头触石应常在,天际从龙自不归。——唐·韩琮《云》
32、碧落从龙起,青山触石来。——唐·李峤《云》
33、白云升远岫,摇曳入晴空。——唐·焦郁《白云向空尽》
34、春云春水两溶溶,倚郭楼台晚翠浓。——唐·韦庄《春云》
35、薄彩临溪散,轻阴带雨浓。(www.lz13.cn)——唐·裴澄《春云》
36、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早发白帝城》
37、多谢好风吹起后,化为甘雨济田苗。——唐·李中《夏云》
38、龙似瞿唐会,江依白帝深。——唐·杜甫《云》
39、南北各万里,有云心更闲。——唐·于武陵《孤云》
40、虚虚复空空,瞬息天地中。——假合成此像,吾亦非吾躬。——唐·陆凭《咏浮云》
41、帝乡白云起,飞盖上天衢。——唐·董思恭《咏云》
42、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43、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山》
44、云散天边落照和,关关春树鸟声多。——唐·韦庄《云散》
45、聚散虚空去复还,野人闲处倚筇看。——不知身是无根物,蔽月遮星作万端。——唐·郭震《云》
46、将比鹭鸶还恐屈,始思残雪不如多。——清风相引去更远,皎洁孤高奈尔何。——唐·贯休《孤云》
47、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亮贺早别》
48、闲云生叶不生根,常被重重蔽石门。——赖有风帘能扫荡,满山晴日照乾坤。——唐·施肩吾《讽山云》
49、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唐·来鹄《云》
50、水底分明天上云,可怜形影似吾身。——唐·齐己《片云》
51、飘零尽日不归去,点破清光万里天。——唐·郑准《云》
52、来依银汉一千里,归傍巫山十二峰。——唐·姚合《咏云》
53、南北东西似客身,远峰高鸟自为邻。——唐·吴融《云》
54、片云朝出岫,孤色迥难亲。——唐·沈亚之《山出云》
1、和气吹绿野,梅雨洒芳田。新流添旧涧,宿雾足朝烟。尺山
2、陶侃寒溪寺,如今何处边。汀沙生旱雾,山火照平川。
3、雾,似有形而又无形,朦朦胧胧的飘渺于文人的诗篇之间。
4、雾秋楼白,灯花夜雨青。九天无一梦,此道付晨星。--白玉蟾。
5、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6、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唐·杜甫《小寒食舟中作》
7、烟波缥缈隐险峰,上下左右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云雾。
8、雾重烟轻,不见来时伴——宋·欧阳修《蝶恋花·越女采莲秋水畔》
9、沙尘扑马汗,雾露凝貂裘——唐·岑参《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
10、悄无声息的晓雾,拉不开。扯不碎,一切景物都迷迷茫茫,似真似假。
11、秋霖剧倒井,昏雾横绝巘——唐·李白《玉真公主别馆苦雨赠卫尉张卿二首》
12、花明月暗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五代·李煜《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雾》
13、花明月黯飞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五代·李煜。
14、雾霏霏作雪天,樽前醉倒不知寒。后堂桃李春犹晚,试觅酥花子细看。--苏辙。
15、江雾秋楼白,灯花夜雨誉蔽青。九天无一梦,此道付晨星。——白玉蟾《江楼夜话》
16、细雨蒙蒙*雾昏,坐曹聊且免泥奔。卖盐酤酒知同病,一笑何劳赋北门。--苏辙。
17、晶帘一片伤心白,云鬟香雾成遥隔——清·纳兰性德《菩萨蛮·晶帘一片伤心白》
18、花明月黯飞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五代·李煜。
19、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唐·白居易。
20、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白居易《花非花》
21、江雾霏霏作雪天,樽前庆困州醉倒不知寒。后堂桃李春犹晚,试觅酥花子细看。——苏辙《戏赠李朝散》
22、细雨蒙蒙江雾昏,坐曹聊且免泥奔。卖盐酤酒知同病,一笑何劳赋北门。——苏辙《次韵冯弋同年》
1、和气吹绿野,梅雨洒芳田。新流添旧涧,宿雾足朝烟。尺山
2、陶侃寒溪寺,如今何处边。汀沙生旱雾,山火照平川。
3、雾,似有形而又无形,朦朦胧胧的飘渺于文人的诗篇之间。
4、雾秋楼白,灯花夜雨青。九天无一梦,此道付晨星。--白玉蟾。
5、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6、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唐·杜甫《小寒食舟中作》
7、烟波缥缈隐险峰,上下左右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云雾。
8、雾重烟轻,不见来时伴——宋·欧阳修《蝶恋花·越女采莲秋水畔》
9、沙尘扑马汗,雾露凝貂裘——唐·岑参《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
10、悄无声息的晓雾,拉不开。扯不碎,一切景物都迷迷茫茫,似真似假。
11、秋霖剧倒井,昏雾横绝巘——唐·李白《玉真公主别馆苦雨赠卫尉张卿二首》
12、花明月暗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五代·李煜《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雾》
13、花明月黯飞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五代·李煜。
14、雾霏霏作雪天,樽前醉倒不知寒。后堂桃李春犹晚,试觅酥花子细看。--苏辙。
15、江雾秋楼白,灯花夜雨誉蔽青。九天无一梦,此道付晨星。——白玉蟾《江楼夜话》
16、细雨蒙蒙*雾昏,坐曹聊且免泥奔。卖盐酤酒知同病,一笑何劳赋北门。--苏辙。
17、晶帘一片伤心白,云鬟香雾成遥隔——清·纳兰性德《菩萨蛮·晶帘一片伤心白》
18、花明月黯飞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五代·李煜。
19、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唐·白居易。
20、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白居易《花非花》
21、江雾霏霏作雪天,樽前庆困州醉倒不知寒。后堂桃李春犹晚,试觅酥花子细看。——苏辙《戏赠李朝散》
22、细雨蒙蒙江雾昏,坐曹聊且免泥奔。卖盐酤酒知同病,一笑何劳赋北门。——苏辙《次韵冯弋同年》
1、茅茨疏易湿,云雾密难开。
出自:《梅雨》杜甫〔唐代〕
翻译:打湿了茅草盖的屋顶,山间云雾弥漫,田间有春水浇灌。
2、云雾为屏雪作宫,尘埃无路可能通。
出自:《梅花九首》高启〔明代〕
翻译:梅花把云雾当作屏风把白雪当作宫殿,俗世的尘埃污秽没有可以通逗裂进来的道路。
3、井邑傅岩上,客亭云雾间。
出自拦指唤:《登河北城楼作》王维〔唐代〕
翻译:傅岩上有一些住户的院落,那驿亭就坐落在云雾之间。
4、云雾会兮日冥晦,飘风起兮扬尘埃。
出自:《九思》王逸〔两汉〕
翻译:云雾聚集遮蔽了太阳,旋风刮起来尘土飞扬。
5、一从云雾降天关,空尽先简凯朝十二闲。
出自:《瘦马图》龚开〔宋代〕
翻译:想当初这匹骏马从天而降,非凡的气概使皇帝的御马都形神惨淡。
唐太宗的五言律诗《远山澄碧雾》中,有连续描写云、雾的诗句:“残云收翠岭,友陪拍夕雾结长空。”大意是乱敬:风吹散了残云,露出青好羡翠的山岭。傍晚时分,雾气又升腾起来,弥漫了整个天空。
-
1、战城南 两汉:佚名 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 为我谓乌:且为客豪! 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 水深激激,蒲苇冥冥; 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 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 禾黍不获君
-
关于端午节最著名的古诗词句子 (40句) 客里几逢端午节,看成雪鬓与霜髯。又是新一年的端午节将至,端午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脊历闭传承发展中杂糅了多种民俗为一体。有哪
-
一轮明月颂家国古诗? 《关山月》【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
-
扶桑在中国古代的含义?与连理枝有何不同? 扶桑 1.神话中的树名。《山海经·海外东经》:“ 汤谷 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 黑齿 北。” 郭璞 注:“扶桑,木也。”《海内十洲记·带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