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庄的《月赋》中有“隔千里兮共明月”的诗句,意思相近,但在意境上不尽相同,试加以分析。
一、谢庄的《月赋》中有“隔千里兮共明月”的诗句,意思相近,但在意境上不尽相同,试加以分析。
前者是“无我之境”客观描绘相隔千里的人共享月光的美好情景;后者是“有我之境”,主观表达希望年年平安,共享月光的美好愿望。
二、中秋诗词赏折
中秋诗词赏析如下:
望月怀远⑴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词句注释:
⑴怀远:怀念远方的亲人。
⑵“海上”二句: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使人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亲友,此时此刻也该是望着同一轮明月。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
⑶情人:多情的人,指作者自己;一说指亲人。遥夜:长夜。怨遥夜:因离别而幽怨失眠,以至抱怨夜长。
⑷竟夕:终夜,通宵,即一整夜。《后汉书·第五伦传》:“吾子有疾,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若是者,岂可谓无私乎?”
⑸怜:爱。滋:湿润。怜光满:爱惜满屋的月光。这里的灭烛怜光满,根据上下文,是个月明的时候,应该在农历十五左右。光满自然就是月光照射充盈的样子,“满”描写了一个状态,应该是月光直射到屋内。
⑹“不堪”二句:月华虽好但是不能相赠,不如回入梦乡觅取佳期。陆机《拟明月何皎皎》:“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盈手:双手捧满之意。盈:满(指那种满荡荡的充盈的状态)。
白话译文
海上面升起了一轮明月,你我天各一方共赏月亮。有情人怨恨漫漫的长夜,彻夜不眠将你苦苦思念。灭烛灯月光满屋令人爱,披衣起露水沾挂湿衣衫。不能手捧美丽银光赠你,不如快入梦与你共欢聚。
整体赏析
《望月怀远》是一首月夜怀念远人的诗,是作者在离乡时,望月而思念远方亲人而写的。起句“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这一句完全是景,点明题中的“望月”。
第二句“天涯共此时”,即由景入情,转入“怀远”。这两句把诗题的情景,一起就全部收摄,却又毫不费力,仍是张九龄作古诗时浑成自然的风格。从月出东斗直到月落乌啼,是一段很长的时间,诗中说是“竟夕”,亦即通宵。
这通宵的月色对一般人来说,可以说是漠不相关的,而远隔天涯的亲人,因为对月相思而久不能寐,只觉得长夜漫漫,故而落出一个“怨”字。三四两句,就以怨字为中心,以“情人”与“相思”呼应,以“遥夜”与“竟夕”呼应,上承起首两句,一气呵成。这两句采用流水对,自然流畅,具有古诗气韵。
竟夕相思不能入睡,或许是怪屋里烛光太耀眼,于是灭烛,披衣步出门庭,光线还是那么明亮。这天涯共对的一轮明月竟是这样撩人心绪,使人见到它那姣好圆满的光华,更难以入睡。夜已深了,气候更凉一些了,露水也沾湿了身上的衣裳。
这里的“滋”字不仅是润湿,而且含滋生不已的意思。“露滋”二字写尽了“遥夜”、“竟夕”的精神。“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两句细巧地写出了深夜对月不眠的实情实景。相思不眠之际,没有什么可以相赠,只有满手的月光。
“不堪”两句,构思奇妙,意境幽清,没有深挚情感和切身体会,恐怕是写不出来的。这里诗人暗用晋陆机“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两句诗意,翻古为新,悠悠托出不尽情思。诗至此戛然而止,只觉余韵袅袅,令人回味不已。
三、古诗(望月怀远)张九龄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诗文解释】
海上升起了一轮明月,远在天涯的人与我同样望月,思念对方。多情的人埋怨漫漫长夜,整个晚上想念亲人。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的月光,披上衣服觉得露水渐渐重了。不能把这满手的月光赠给你,还是回去睡觉吧,希望与你在梦里相见。
【词语解释】
遥夜:漫漫长夜。
竟夕:通宵
披衣:表示出户。
露滋:露水打湿。
还寝:回卧室再睡。
【诗文赏析】
这是一首望月怀人的诗。由望月引起相思,竟彻夜不眠,月光是引起相思的原因,又是相思的见证。诗人通过写主人公的动作表达了主人公的内心情感。
全诗意境雄浑而又幽清,语言形象真切,情与景有机地交融在一起,温婉缠绵,回味无穷。
四、《月赋》翻译,有原文
中秋夜吴江亭上对月,怀
前宰张子野及寄君谟蔡大⑴
苏舜钦
独坐对月心悠悠,
故人不见使我愁。⑵
古今共传惜今夕,⑶
况在松江亭上头。⑷
可怜节物会人意,⑸
十日阴雨此夜收。
不惟人间惜此月,
天亦有意于中秋。
长空无瑕露表里,⑹
拂拂渐上寒光流。⑺
江平万顷正碧色,
上下清澈双璧浮。⑻
自视直欲见筋脉,
无所逃避鱼龙忧。⑼
不疑身世在地上,
只恐槎去触斗牛。⑽
景清境胜反不足,
叹息此际无交游。
心魂冷烈晓不寝,
勉为此笔传中州。⑾
【作者】
1008-1048,字子美,铜山(今四川中江县南)人,徙居开封。仁宗景佑元年
(1034)进士,知亳州。庆历四年(1044),范仲淹荐为集贤校理、临进奏院,坐
用鬻故纸公钱召妓乐会宾客除名,削职为民,流寓苏州,作沧浪亭以自娱,后
复官湖州长史,卒。有《苏学士集》十六卷,今存。
【注释】
⑴吴江:即令江苏吴江县。张子野,名先,曾任吴江县令,故称为前宰。宰是
县令的古称。蔡君谟,名襄,行大。 ⑵故人:指张、蔡。 ⑶惜:爱。
⑷松江:即吴淞江,又名吴江,通称苏州河,是太湖最大的支流。作为水名,
吴江、松江就是一水,作为县名,则吴江、松江乃是二县,所以题称吴江亭,
诗称松江亭,只是一亭。 ⑸节物:不同季节所形成的景色。 ⑹瑕:玉上的
疵点,这里指浮云。 ⑺拂拂:动貌。 ⑻双璧:指互相照映的空中月亮和水
中月影。 ⑼这两句形容月光极其明亮,可以透视人体的筋络血脉以及水中的
鱼和龙。 ⑽这两句形容自己在月光中产生的幻想。古代传说,天河是与海相
通的。一个住在海边的人看到每年八月都有浮槎(音茶,木筏)来往,便乘槎
而去,到了天河边牛郎织女居住的地方。斗、牛,均星座名。 ⑾此笔:指本
诗。中州:指汴京,蔡君谟所住之地。勉为:勉为其难,谦辞。表示这篇诗没
有写好。
【品评】
月或月光似乎是我国作家最爱咏叹的事物之一。或诗或文,有长有短,名
篇叠出,各擅胜场。如《文选》所载刘宋谢庄《月赋》有云:“若夫气霁地表,
云敛天末,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菊散芳于山椒,雁流哀于江濑,升清质之悠
悠,降澄辉之蔼蔼”,又唐张若虎《春江花月夜》有云:“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都可算得体物浏亮,
刻画入微。陆机《拟古诗·明月何皎皎》中“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二句,
更若即若离,以少胜多。但在这些名作中,作为物态的月仍只是人情的陪衬,
写月色,只是为了寄托离愁。只有苏舜钦这首诗,才以大量的篇幅描写月光。
设想奇特,力求生新(如写月光能盼芽透事物),使月成为诗的主体。怀贤念
友之情,只在首尾略作绾合。正是在这种地方,我们看出了宋人力求避熟就生、
推陈出新时所下的工夫和所取得的创作实绩。
-
1、战城南 两汉:佚名 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 为我谓乌:且为客豪! 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 水深激激,蒲苇冥冥; 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 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 禾黍不获君
-
关于端午节最著名的古诗词句子 (40句) 客里几逢端午节,看成雪鬓与霜髯。又是新一年的端午节将至,端午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脊历闭传承发展中杂糅了多种民俗为一体。有哪
-
一轮明月颂家国古诗? 《关山月》【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
-
扶桑在中国古代的含义?与连理枝有何不同? 扶桑 1.神话中的树名。《山海经·海外东经》:“ 汤谷 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 黑齿 北。” 郭璞 注:“扶桑,木也。”《海内十洲记·带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