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有那些书法家?
1、吴三大,国家一级美术师,自小酷爱书画,天资聪颖,被誉为“八荒一家”。被国务院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国家高级美术老师”等称号。
2、钟明善,当代著名书法家,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他的代表作有《中国书法史》、《书法入门》、《篆刻选》。他最擅长行书和草书。
3、雷珍民,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他的代表作有《水滴石穿》。
4、杜毓成,西安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他曾获得“全国书法电视大奖赛”优秀奖、“峨眉杯”全国书法大奖赛银奖、“金龙杯”全国书法大奖赛一等奖。
5、魏良,现为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西安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他的作品诸体皆备,情驰神纵,内容玄妙,意味深远,汲取了汉唐文化。
为什么不搞书法专业的人喜欢对名人书法指指点点,评头论足?
对于这个问题,原因其实很简单。
一是名人名气大,大多数人都知道名人,就像明星一样,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对名人进行点评。
二是点评人和被点评人在认识、经历、学养等各个方面都存在差异,如名人用书法表现的是这个意思,点评人可能会看到另一个意思。也就是说,书法名人写的字所表达的并不是点评人想要的那种效果,所以就会用自己的观点进行点评。
三是期望值有所差异。一般来说,根植于人们观点中的书法都是以王羲之等人为标准的,不搞书法的人可能只对这个标准有所认知,但有了别的“标准”后,有可能会触动他内心的那个“标准”,所以不得不说,不得不点评了。
四是信息流通所产生的结果。由于当代信息流通性很强,名人在媒介上出现的频率很高,大家对他们也比较关注,可以随时进行点评。
这是书法欣赏的问题,题目也挺大的,容我简单说几句吧。
书法就是这个样子,虽然不懂书法,更不是书法专业的人,但是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欣赏标准。好的书法,让大多数人看着很“顺眼”,比如王献之的小楷《玉版十三行》、行书《鸭头丸帖》,还有他爸爸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赵孟頫的《前后赤壁赋》,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等等。但是,也有人会挑剔。
我曾遇到过一位,指着下图中的字说:“玄”写歪了,“余”的字头不正,“无”的下面不能连笔书写。有时候,像这种情况,很难给他解释清楚,只能“呵呵”一下。
王献之玉版十三行局部
有些事儿,自己也很苦恼。近年来,我出版了几套硬笔字帖,生成字库以后,发现很多不满意的字。发现写字库不能像平时练字的时候那样“正常”书写,就像上面这个“余”字,写作品可以用这种结构,出版楷书字帖就不行了,为什么啊?排版的时候不成行,不居中,不是规范字,出版社审核就不能通过,合作的老总也不愿意啊!只能硬着头皮去写所谓的“规范字”——国标字体。写了一辈子古代法帖,又去写印刷体,我自己都佩服自己的魄力了!(还不是生活所迫给逼的?)
身边很多人都知道我喜欢写字,看到写字的短视频就会转发给我看看,其实,都是江湖体,但是,视频中写字的人很会“玩”,搞得很热闹,直播热度还挺高,我就赶快提醒:千万不要买哈!
所以说啊,遇到这样的情况,他愿意指指点点,就随它去吧。要么不理会,要么“呵呵”一声,躲远点儿,还能咋办?
-
1.需要文学常识,生僻成语以及名篇名句背诵 1、“方折峻丽,骨力劲健”形容的是历史上哪位书法家的字?2、成语“咫尺天涯”中“咫”、“尺”都是古代计量单位,其中“咫”和“尺
-
说吃嘛嘛香的人叫什么 “牙口好,胃口就好,身体倍棒,吃嘛嘛香”,短短的一句广告词,让全国观众牢牢地记住了这个看起来憨厚善良、风趣幽默的李嘉存。准确地说,相声应该是李嘉存的专
-
学篆刻怎么入门? 您好,分享几本我看过而且觉得不错的书,供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 《篆刻艺术》 刘江 浙江美术出版社 2. 《篆刻五十讲》 吴颐人 上海书店出版社 3. 《
-
我想第一,应该读一些中国书法史,中国文字的来历、演变,历代有哪些著名的书家,有哪些重要的流派、文字风格等等,这些都应该了解。比如刘恒著的七卷本的《中国书法史》,朱天曙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