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为什么会有秘诀?你觉得真的有秘诀?
书法之学没有秘诀,但是有规律性和方法论。像武侠小说中那些靠一本武功秘集或一番高手点化就能摇身一变成为天下第一的,绝对不可能存在。书法没有终南捷径,书法之学能行多远,就决定于勤奋、得法、天赋三个因素。
天赋无法强求,因此对于99%的人来说,就是靠勤奋+得法,而勤奋是心性品质因素,关键在得法。探究书法之学的效能途径,主要也就是着眼于“怎么学”的问题。人都说“条条大道通罗马”,但是也要明白,“最近的路只有一条”。同一个起点,相差不多的天分,最终分出高下的往往就是学书之法。
(1)是什么铁就打什么钉,因势利导很重要。天赋决定论肯定是错的,世界上哪有那么多的天才,但换个角度来讲,并非所有的人都适合学书法。不是泼冷水,对书法线条无甚感觉、对书法艺术并无真爱的人,学写规范字是可以的,但如果非要深入学习研究,结果可能很难如愿。
(2)什么阶段干什么事,不要揠苗助长。初学书法往往从摩仿开始,先通过临帖打牢技法的基础,而后才进入积累创作的阶段。不会走就要跑,笔法字法还不熟稔就去拉全局搞风格,看谁的气势好就去学气势,看谁的章法妙就去学章法,想投机钻营一口吃出个胖子来,舍本逐末,注定会失败。
(3)一张蓝图绘到底,不能得垄望蜀。十年面壁功,冷板凳要坐得住。学颜不成又学欧,学欧不成又学赵,肯定是不行的。书法学习效果不可能立竿见影,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需要由量变形成质变,切忌不可急功近利。
抱庸浅谈。
我是一人。注意:提问者题目是两个问题。书法到底有没有秘诀?是不是孙晓云女士说的转指运笔?“书法秘诀”这个问题非常的大,但是提问者附加说明提到了孙晓云女士,那么可以缩小范围。
书法存在很久,当然有诀窍。孙晓云女士最近的观点可以推敲和思考。先简介一下孙晓云女士,1955年8月出生于江苏南京,三岁始承家传习书画。
江苏省美术馆副馆长,江苏省文学艺术联合会副主席,江苏省妇女联合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行书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南京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南京市文学艺术联合会副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等等。
现在书法圈地位很高的一位书法家,自古以来文人相轻,书法也一样的。2010年,孙晓云女士出了本书《书中有法》。
里面很多孙晓云对于书法的个人观点,有人推崇也有人质疑。因为有了书,白纸黑字保存下来,观点就变得突出。
关于提问者说的“孙晓云女士说的转指运笔”,都在这本书中记录。不管提问者是推崇孙晓云,还是质疑她的观点。
每个人对书法都有自己的小技巧和习惯,如果那个人字写得好,这些个人习惯和小技巧,那么就这是所谓的书法秘诀。交给别人不一定适用,主要是每个人要自我总结。
如果说的完整一点,慎重一点。
我们喜欢书法,但是不要太端着,把书法放到庙堂之上,还要最高的位置,放低放平。书法说到底是写字,书法也是一门“手艺”。当然有技巧,每个书法家都有自己的技巧,但是没有适合所有人的秘诀。如果书法有一套适合所有人的秘诀,那会在谁手里。书圣王羲之的手里嘛?王羲之很喜欢小儿子王献之,有秘诀一定会传授,为什么王羲之和王献之的字差异那么大。
现在很多“学者”,还制作出一套非常非常非常复杂的书法笔法传承图。有一套秘籍或者口诀心法之类的,传承图之中的书法家就是因为有秘籍。
没有一套能够按照这个方法来,就一定字写得好的秘籍或秘诀。
也没有任何一种,不刻苦练字和动脑总结就能把字写好的方法。
一人有感书法说到底是写字,需要动手和动脑,自我总结形成自己的一套观点,这就是书法秘诀,属于你个人的书法秘诀。
光看是写不好字的,需要练习,增强肌肉记忆。
然而每个著名书法家都有自己的书写习惯,和对书法的个人观点。这些都是秘诀,只适用于个人,绝对没有通用的秘诀。
《笔阵图》、“永字八法”、“草绝歌”等等,这些都是基础必须要知道的,是基础不要把这些当成秘诀。启功先生的“书法结字黄金律”或是孙晓云女士的什么观点,都不是秘诀,只适合他们个人。
以我仅有的知识,尽可能地客观求真。能力有限,也有一定的取舍。如有补充,欢迎大家一起讨论,一起进步。
我是一人,喜欢书画和艺术相关,关注我。19年8月5日沪。
-
1.需要文学常识,生僻成语以及名篇名句背诵 1、“方折峻丽,骨力劲健”形容的是历史上哪位书法家的字?2、成语“咫尺天涯”中“咫”、“尺”都是古代计量单位,其中“咫”和“尺
-
说吃嘛嘛香的人叫什么 “牙口好,胃口就好,身体倍棒,吃嘛嘛香”,短短的一句广告词,让全国观众牢牢地记住了这个看起来憨厚善良、风趣幽默的李嘉存。准确地说,相声应该是李嘉存的专
-
学篆刻怎么入门? 您好,分享几本我看过而且觉得不错的书,供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 《篆刻艺术》 刘江 浙江美术出版社 2. 《篆刻五十讲》 吴颐人 上海书店出版社 3. 《
-
我想第一,应该读一些中国书法史,中国文字的来历、演变,历代有哪些著名的书家,有哪些重要的流派、文字风格等等,这些都应该了解。比如刘恒著的七卷本的《中国书法史》,朱天曙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