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书法大部分要写繁体字呢?
首先,这个问题是有问题的。书法从审美角度和实用角度来说,是不一定非得用繁体字的。
先从实用角度来说。中国文字的演变其实就是在一遍遍的简化,从甲骨文、金文(大篆)的象形、会意为主逐渐抽象为以形声为主的小篆,再由小篆简化成隶书,由隶书简化成草、行、楷三种书体。汉字演变的规律大致为:笔画的线条化、字形的符号化、结构的规范化等。而这个字形的符号化,其实就是简化的另一种说法。
那么,古人的简化字我们能接受,为什么今人的简化字我们不能接受?
(虎字的演变过程,字体依次为甲骨文、西周金文、石鼓文、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再从审美角度来分析简化字的创造并不是无源之水,不是一拍脑袋就冒出来的这些字。很多现在用的简体字都是在汉、唐都已经在用的俗体字,或者是用的行草书的字形。例如为、亿等字,就是在前人使用的基础上进行的简化。这些字都是古人法帖使用的字,为什么他们能用我们就不能用?
看上图,图一、图二为智永《真草千字文》里的内容,可以看得出我们现在用的实、车是从草书简化而来。图三左边是苏东坡写的虎,右边是赵孟頫写得虎。左边是我们今天用的简体虎,右边是繁体虎,能说左右这两个字谁好谁差吗?
再者,有些简化字其实是优于繁体字的。比如:
1、恢复象形或会意的古文字,且没有引起混乱的,如网字:
2、把一些不知所云繁冗杂乱的字简化的,例如灶字:
但是在楷书训练中,我还是建议使用繁体字。因为书法不仅有使用、审美的功能,还有一个功能,即小学的功能。小学包括分析字形的文字学,研究字音的音韵学,解释字义的训诂学等。我们能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能学习到一些文字的原本意思和来源,某些文字古今读音的差异,以及可以了解一些文字的字形变化来源等,对了解汉字还是有一定的帮助的。
然而,在使用繁体字的时候要注意。因为现在电脑或手机能打出的繁体字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这些繁体字都来源于《康熙字典》和《大清钦定正字》。而这两部书的编者在一批异体字里选正字,原则几乎是选笔画最多的那个字,而那个字很有可能就是讹误的字(如孔乙己说的四个茴的写法)。简化字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由晚清一批文字学家再兴小学,提出简化字的想法。所以使用繁体字请尽量使用古代法贴里使用的繁体字。
书法作品写繁体字,是顺理成章的事。书法是古老的艺术,是以文字为载体的。在学习中大多是临摹古碑帖,自然都是繁体字。还有原本学的就是甲骨文、金文、小篆…,就更无繁、简之别了。在創作行书、楷书作品時,用简化字也是可以的,主要是使用的人比较少。并不存在审美差异。作品艺术水准高低,繁、简不是重要因素。而在有些场合,书写简化字甚至是必须的。比如,少儿书法教学、推广,就应该全面使用简化汉字。才能做到事半功倍!有一点必须提请书法界的朋友注意!就是:绝不能繁、简混用!那可能会造成作品意义混乱,甚至闹出笑话。比如繁体字,“白雲”,和“子曰詩云”、“先後”和“皇后”都是必须分清的两个字。简化后合并为一个“云”和“后”字、我曾经在某县城的一通今人书写的碑文中发现了几处错误,都是涉及繁、简混用。希望喜欢书法的朋友们留意。
-
1.需要文学常识,生僻成语以及名篇名句背诵 1、“方折峻丽,骨力劲健”形容的是历史上哪位书法家的字?2、成语“咫尺天涯”中“咫”、“尺”都是古代计量单位,其中“咫”和“尺
-
说吃嘛嘛香的人叫什么 “牙口好,胃口就好,身体倍棒,吃嘛嘛香”,短短的一句广告词,让全国观众牢牢地记住了这个看起来憨厚善良、风趣幽默的李嘉存。准确地说,相声应该是李嘉存的专
-
学篆刻怎么入门? 您好,分享几本我看过而且觉得不错的书,供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 《篆刻艺术》 刘江 浙江美术出版社 2. 《篆刻五十讲》 吴颐人 上海书店出版社 3. 《
-
我想第一,应该读一些中国书法史,中国文字的来历、演变,历代有哪些著名的书家,有哪些重要的流派、文字风格等等,这些都应该了解。比如刘恒著的七卷本的《中国书法史》,朱天曙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