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笔墨纸砚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国学 > 历史文献

毛笔已退出书写工具领域了吗?以后的书法老师会不会越来越少?

时间:2022-05-30 23:55:42 浏览: 102 作者:笔墨纸砚网

书法以前确实有其使用性,而现在,其实用性已经减弱得几近于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书法的实用性还会进一步被压缩。可是,书法真的失去其存在的意义了吗?不是,绝对不是!

有这种观点的人只看到了书法的实用性的一面,书法还有气艺术性的一面,还有其文化性的一面!书法与绘画有点相似,你能说因为有摄影技术的存在绘画就没有意义了吗?不能!因为书画都是艺术,她还有其提高人类审美观的价值,她还有其提高一个民族修养与文化的价值,也就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价值,软文化建设的价值!

一个社会物质文明提升了,必然需要提升精神文明,不然,你这个民族不会被世界的舞台所尊重,同时也也失去了一种软实力的影响,即使你是巨人,你也是残缺的巨人,被人鄙夷的巨人!

毛笔书法是艺术,有中国特色的独特的艺术,她永远不会退出历史的舞台,她只会越来越丰腴,越来越瑰丽多姿,越来越光彩照人!

【书法】•艺术

中国书法,是随着中国历代不断发展演变的;“从远古的甲骨文到后续的青铜文,再到小篆,隶书,楷书,等书法体系的形成”。而在每个历史阶段都有着不同的书法习惯和风格的诞生,现在书法更多体现文化艺术领域而不是简单的书写形式。

中国书法史•中国历史写照

中国五千年璀璨的文明及无与伦比的丰富象形文字记载都已为世人所认可,在这一博大精深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书画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语言再现了这一历时性的嬗变过程。而具有姊妹性质的书画艺术在历史的嬗变中又以其互补性和独立性释读了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由于书、画创作所采用的工具与材料具有一致性。《历代名画记》中谈论古文字、图画的起源时说:“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创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书画虽然具有同源的可比性,但以后的发展状况是以互补的独立性发展变化的。

中国书法,艺术的形成发展与汉文字的产生与演进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连带关系。那么究竟什么是“书法”呢?我们可以从它的性质、美学特征、源泉、独特的表现手法方面去理解。书法是以汉字为基础、用毛笔书写的、具有四维特征的抽象符号艺术,它体现了万事万物的“对立统一”这个基本规律又反映了人作为主体的精神、气质、学识和修养。

中国书法,是中国特有的艺术,虽然书法艺术的自觉化至东汉末才发生,但书法艺术当与汉字的萌生同时。汉字的形成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如今发现的与原始汉字有关的资料,主要是原始社会在陶器上遗留下来的刻画符号但许多文字学家认为,它们还不是文字,只是对原始文字的产生起了引发的作用。大多数文字学家认为“汉字的形成时代大概不会早于夏代”,并在“夏商之际(约在公元前 17世纪)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裘锡圭《文字学概要》)。为学术界公认的中国最早的古汉字资料,是商代中后期(约前14至前11世纪)的甲骨文和金文。

中国书法,这些最早的汉字已经具有了书法形式美的众多因素,如线条美,单字造型的对称美,变化美以及章法美,风格美等。从商代后期到秦统一中国(前221年),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这种演变具体反映在字体和字形的嬗变之中。西周晚期金文趋向线条化,战国时代民间草篆向古隶的发展,都大大消弱了文字的象形性。然而书法的艺术性却随著书体的嬗变而愈加丰富起来。

小结:书法老师以后会随着时代发展而与时俱进,因为现今书法艺术已上升到观念变革的高层次,这无疑是迈了一大步。书法现代性并不是简单地取决于书法艺术的“形式、结构、线条等外在面貌,而是取决于内在精神的体现”。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相关阅读
  • 冷僻的文学常识

    1.需要文学常识,生僻成语以及名篇名句背诵 1、“方折峻丽,骨力劲健”形容的是历史上哪位书法家的字?2、成语“咫尺天涯”中“咫”、“尺”都是古代计量单位,其中“咫”和“尺

  • 说吃嘛嘛香的人叫什么

    说吃嘛嘛香的人叫什么 “牙口好,胃口就好,身体倍棒,吃嘛嘛香”,短短的一句广告词,让全国观众牢牢地记住了这个看起来憨厚善良、风趣幽默的李嘉存。准确地说,相声应该是李嘉存的专

  • 学篆刻怎么入门?

    学篆刻怎么入门? 您好,分享几本我看过而且觉得不错的书,供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 《篆刻艺术》 刘江 浙江美术出版社 2. 《篆刻五十讲》 吴颐人 上海书店出版社 3. 《

  • 大学学书法专业,需要读些什么样的书呢?

    我想第一,应该读一些中国书法史,中国文字的来历、演变,历代有哪些著名的书家,有哪些重要的流派、文字风格等等,这些都应该了解。比如刘恒著的七卷本的《中国书法史》,朱天曙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