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的书法怎么样?
米芾,为人癫狂放纵,玩世不恭,见怪山奇石,拜石为兄,后世称其为米癫。米芾在诗文、书画无不精湛,有精鉴赏,好收藏。他创造的“信笔为之,多以烟云掩映,林木不取工细,意似便已”的米家山水,对后世影响颇大。他的书法作品如何呢?我们姑且不论,单看他在《海岳自论》中的这段话:吾书小字行书有如大字,唯家藏真迹跋尾间或有之,不以与求书者,随意落笔,皆得自然,备其古雅……。苏轼是这样评价米芾书法的:米书超逸入神。黄庭坚说:元章书如快剑斫阵,强弩射千里,所当穿彻,书家笔势,亦穷于此……如上所论,你认为米芾书法如何呢
米芾的书法可以说意境深奥,率意而为。几年前我特讨厌米芾的字,感觉很怪,临帖又写不好。现在随着生活阅历的加深,对米芾的字深爱有加。下面是我刚学一个月所临的帖,请指教
学行书从米芾的行书入手,路子对不对?
米芾不太适合初学行书,建议学行书不要从米芾入手!
米芾不是不可学,而是不适合初学行书人。我的建议是从赵孟頫的行楷学起,也可以从智永以及陆柬之的行书学起,学有所得之后再学习王羲之,然后,再学米芾。
米芾不适合初学,因为其书法个性太过强,初学就学习米芾很容易步入歧途,而学赵孟頫,智永与陆柬之则不然,这三者的书法路子正,也容易入手一些。学这三者之后,我推荐王羲之是因为学习三者后,你的书法理解与技法都有了一定的基础,再约王羲之就能把你的书法提高到另一个层次,当然没有人能在短时间理解得了王羲之的书法,但是,你有一定的王羲之书法基础后,你再学米芾就容易了。
不是米芾的书法水平比王羲之高,而是米芾的书法无论如何都不能与王羲之比肩,但是,你有一定的王羲之基础后再学米芾,是一个捷径!
学行书从米芾的行书入手是否妥当,或者说路子对不对,不取决于其它因素。只取决你觉得米芾的行书美不美;取决于米芾的行书能不能吸引你,是否让你有拿起毛笔照着它写上几笔的冲动;取决于米芾的行书能不能激发起你的学习热情,并因为迷恋其魅力而让你的学习兴趣能够保持下去,再无其它!在网上或在一些场合,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这样的问题:初学楷书学欧体好?还是以柳体入门好?或者是:学行书以王羲之的行书入手路子比较正,初学行书不适合学米芾行书等。
类似于这样的说法有很多种,这些说法表面上看很有道理,但这些说法明显都犯了一个错误,那就是这些说法都是在自我主观认识层面上得出的结论,这些说法都忽视了书法学习中个体存在差异的基本问题。其实这些说法还有一个更大的错误,那就是一些人总是试图为艺术设定一个框框,或者像学习数理化那样归纳出一套公式,然后用这个公式将每个学书者套进去。其实这是不对的,学习艺术没有什么固定的套路与模式。艺术讲究个性,追求天马行空,追求个性化发展创造的特点决定了对艺术的学习方式没有对错之分,只有审美观点的不同和艺术品味高低上的差异。
在书法学习方面有一定经验的书友都知道,很多人在初学行书或草书时都被推荐以王羲之的书法入手,确切点说学行书大多先学王羲之的《圣教序》和《兰亭序》,学草书则先学习王羲之的《十七帖》,这种观点认为这是因为王羲之的行书和草书在用笔和结字及至章法上都比较规范严谨,并且有一定的内在规律可以遵循,初学者选王羲之的帖比较容易上手。在学习一段时间具有一定基础后,然后再做个性化选择,或是选择学习别的书法名家的书法经典,或是继续学习二王,这种学习方法经过很多人的实践后,被证明似乎有一定的道理,但这种方法却忽视了书法学习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人的问题。
就是说如果我不喜欢怎么办?我不喜欢王羲之的书法风格,我喜欢的是米芾行书怎么办?难道我还得按你总结的那套方法学习?那我学习艺术的热情来自哪里?所以我说,学习艺术与学习其它东西,如数理化等完全不可同日而语,艺术的学习与创造是不应该受限制的,任何的学习途径都有两面性,用死板的模式与框框去套学识、素养、乃至思想和天赋千差万别的学书者们,既不科学也不合理,甚至有些荒唐。
所以,我们在选择由哪个帖入手时,一定要选择自已喜欢的帖,选择能激发起学习兴趣,自已想要学习的帖。也许自已一见钟情的帖未必是最适合你的,也未必是最美的,也许随着你书法学习的不断深入,随着你见识和眼界的不断拓宽,你曾经认为最美的帖在你眼中不那么美了,甚至你干脆转变了看法,“移情别恋”了。但这也没有关系,在艺术的学习上,只要你切入进去,还在里面不断摸索,早晚会有所进步与收获,所谓“得鱼忘筌”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你学习楷书从欧体入手也可,从柳体入手也完全没有问题。在学习行书时,以米芾的行书入手也没有路子正不正的问题,只有你是否真的喜欢米芾的行书,还有对书芾的行书学习方法是否恰当的问题。
说完了这个道理,我们在具体谈谈为什么说初学行书,以米芾的行书入手完全可行。
一些观点认为初学行书不宜学米芾,其原因不外乎在于米芾的行书风格特点比较独特,用笔与结字在技法上具有较高的难度等。其实只要说到底,还是一个能否掌握正确学习方法的问题。
事实上,这个问题在学习别的帖时也会遇到,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任何帖以前,都要先认真仔细地读帖,要将帖中搞不清楚的用笔技法和其它方面的问题罗列出来,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难点问题弄明白以后再大量临习,不然一知半解地照猫画虎,只会让你的学习走上弯路,让你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甚至让你很久都不能真正的入帖,无法做到“打进去”。
这就是为什么学习书法,在花费同样的学习时间后,有人能达到对所学帖临写很“精到”的程度,能学有所成。而有的人对所学帖的临写却总是在似与不似之间,书法水平也总是不见提高的原因。
所以我认为,选择了帖子以后,对帖子的学习永远有个方法问题,方法对头,往往事半功倍。不讲究方法,拿过来就写,只动手不过脑,肯定学不好书法,对帖子的临写也不过是个抄书的过程。
就拿学习米芾的行书来说,在学习之前,我们首先应搞清楚米芾行书学习中重点和难点是什么?搞明白这些问题之后再动笔临写。
米芾的行书笔法上难在“刷笔”和侧锋技法的掌握及运用,难在结字上求险求趣,左顾右盼的生动恣态的展现,更难在对“风樯阵马,淋漓痛快之势”的把握与呈现,这些都是我们在学习米芾行书时应着重了解的重点,把这些技法上,结字上,章法和取势上的东西一点点抠明白了,我们对米芾行书的学习自然就不存在问题。
如果我们学习米芾行书,只是停留在简单模仿,停留在一遍遍地通临与浮临,不对米芾行书笔法等方面的问题加以细致的研究,那学来学去很可能就连米芾行书中那标志性的“刷笔”笔法都无法掌握,对米芾书法的学习永远只能停留在照猫画虎的简单模仿层面,到最后也只是学点皮毛,米芾行书中的精髓恐怕什么也学不到。
所以我说,书法的学习不存在什么路子正不正的问题,只存在对所学帖子能不能真正“打进去”的问题,那些古代经典名帖能历经千百年的冲洗,能在历代书者审视挑剔的目光中流传到今天,每一个帖都堪称经典,都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我们只要学好,学透其中的任何一本帖,都会使我们的书法水平得到极大的进步与提高,所以我们与其将精力花在选帖上,花在研究这些东西上,不如找一本自已喜欢的帖,下一番功夫,钻研一下怎么打进帖里去,这才是我们书法学习上最正确的路子。
-
1.需要文学常识,生僻成语以及名篇名句背诵 1、“方折峻丽,骨力劲健”形容的是历史上哪位书法家的字?2、成语“咫尺天涯”中“咫”、“尺”都是古代计量单位,其中“咫”和“尺
-
说吃嘛嘛香的人叫什么 “牙口好,胃口就好,身体倍棒,吃嘛嘛香”,短短的一句广告词,让全国观众牢牢地记住了这个看起来憨厚善良、风趣幽默的李嘉存。准确地说,相声应该是李嘉存的专
-
学篆刻怎么入门? 您好,分享几本我看过而且觉得不错的书,供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 《篆刻艺术》 刘江 浙江美术出版社 2. 《篆刻五十讲》 吴颐人 上海书店出版社 3. 《
-
我想第一,应该读一些中国书法史,中国文字的来历、演变,历代有哪些著名的书家,有哪些重要的流派、文字风格等等,这些都应该了解。比如刘恒著的七卷本的《中国书法史》,朱天曙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