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是如何“继承”王献之的书法的?
谢谢邀请!
米芾习书,对古人书法用功很深,自谓“集古字”。早期,他曾练习颜真卿、欧阳询、褚遂良等唐代名家法帖,后专师晋人,书房名“宝晋斋”,遍临“二王”法帖,几可乱真。
米芾率意自然的审美,使他在二王之间更倾向于王献之,他以为:“子敬天真超逸,岂父可比也!”实践中,他对二王尤其是王献之的作品用功精勤,持之以恒,《宋史》记载:(芾)特妙于翰墨,沉著飞翥,得王献之笔意。王献之本性潇洒,超然于世俗礼法之外,表现在书法上则是敢于创新,不为其父王羲之书法所困。历史上往往以“二王”并称,其实王献之书艺自有其独立价值。米芾对于王献之的书法继承,绝不是照本临摹,他的临书作品很少亦步亦趋地模仿古人,而是有所取舍,朝着自己的审美方向去努力,通过临摹取其意气,表现自己的真面目。米芾的行草造诣尤高,淋漓痛快,隽雅奇变,得王献之笔意最多。
米胜在姿,更胜在势,笔势愈强,线条愈苍劲老辣,墨色层次丰富多变。其蘸上一笔墨后,能够连续书写数字而保持笔锋不散,笔力不败,墨色愈干愈淡,层次也因此更加丰富,但毛笔中墨水减少后笔毛弹力相应减少,运笔难度增加,需要很高的调锋技巧。这种“一笔书”所形成的墨色变化最为自然,《虹县诗帖》把这一技巧发挥到了极致,篇首从“云”字开始一鼓作气连续书写七字,而笔毛不散,笔力不败,沉著痛快,墨色之多变令人拍案叫绝,真可谓“无声而具有音乐般的节奏,无色而具有国画般的灿烂”。他的临作《中秋帖》,为我们再现了王献之书法的动人风采,虽然传《中秋帖》是米芾从王献之《十二月帖》中截取一段文辞化身而成,但是,在今天看来,它仍然是一件极为珍贵的名迹。《中秋帖》笔法沉著痛快,情驰神纵,其体势乃王献之所创“非草非行、流便于草、开张于行、草又处其间”的典型书体,表现出王献之“一笔书”的特点与神采。透过《中秋帖》,我们所感觉到的不仅是米芾与王献之书法的血脉贯通,更有性格的相似,但米芾并未拘泥于王献之原作,笔画厚阔,呈现出舒张圆劲之势,具有米芾本人的一些书法特色。
董其昌曰:形在能合,神在能离。古字经过米芾的消化、吸收、重新组合,已没有明显的痕迹。综观米芾一生的作品,无论怎样变化而始终坚持以我为主,结构、用笔保持相对稳定,只是在已有的基础上作细小或局部的调整,这样做的好处是能较早地创立自己的风格。
米芾仿古、模拟王献之的作品,更富有创造性。王献之较王羲之则是一种标新立异,《十二月帖》中“中秋不复不得”六字,已把喜好饮酒服药、淡泊人世的超逸之气荡涤干净,而以一种豪放、有为的感情宣泄出来。有人说,王羲之为“圣”,王献之则为“仙”。在这一点上,米芾对王献之的追寻,实现了最大的艺术真实,古法拘执,事贵变通,而这些,正是具有同样尤其值得称道的《张季明帖》、《李太师帖》等又更进一步,化用了王献之的很多笔法,笔势一贯直下,略无滞碍,充分展现其“八面出锋”的用笔技巧。米芾对王献之创造性的吸收,值得我们好好思考与学习。
个人愚见不当之处请斧正!
米芾是北宋著名书法家,他天赋异禀,先贤书法资源极丰,遍临“二王”和唐代颜、欧、褚等名家法帖,长年临池不辍,终成翰墨大家。米芾对中国书法发展影响深远,后世赞誉甚高。
米芾率意自然的天性,使他对临习王献之的作品用功颇深,《宋史》记载:(芾)特妙于翰墨,沉著飞翥,得王献之笔意。王献之本性潇洒,书作上敢于创新,得到米芾追慕。米芾对于王献之的书法继承,是通过临摹取其意气,表现自己的真性情。如米芾临作《中秋帖》,为我们再现了王献之书法的动人风采。《中秋帖》笔法沉著痛快,情驰神纵,其体势乃王献之所创“非草非行,流便于草,开张于行,草又处其间”的典型书体,表现出王献之“一笔书”的特点与神采。透过《中秋帖》,我们所感觉到的不仅是米芾与王献之书法的血脉贯通,但米芾并未拘泥于王献之原作,其笔画厚阔,结体欹斜,呈现出舒张圆劲之势,具有米芾本人书法特色。
因米芾性格狂怪,加之功力深厚,其书作笔势劲爽凌厉,线条苍劲老辣,墨色丰富多变。刷字是米芾的笔法特点,他的字锋出八面,天马行空,自由洒脱,一幅字写下来,气象万千,奇妙绝伦,具有非常高的艺术美感。
本人痴迷米芾的书风,临习几年,因性格温和,不得要领,习作不堪,还请前辈斧正。
-
匿名2023-09-25 18:40:02旅游资源丰富。
-
匿名2023-09-03 03:30:01给了很多思考的空间。
-
1.需要文学常识,生僻成语以及名篇名句背诵 1、“方折峻丽,骨力劲健”形容的是历史上哪位书法家的字?2、成语“咫尺天涯”中“咫”、“尺”都是古代计量单位,其中“咫”和“尺
-
说吃嘛嘛香的人叫什么 “牙口好,胃口就好,身体倍棒,吃嘛嘛香”,短短的一句广告词,让全国观众牢牢地记住了这个看起来憨厚善良、风趣幽默的李嘉存。准确地说,相声应该是李嘉存的专
-
学篆刻怎么入门? 您好,分享几本我看过而且觉得不错的书,供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 《篆刻艺术》 刘江 浙江美术出版社 2. 《篆刻五十讲》 吴颐人 上海书店出版社 3. 《
-
我想第一,应该读一些中国书法史,中国文字的来历、演变,历代有哪些著名的书家,有哪些重要的流派、文字风格等等,这些都应该了解。比如刘恒著的七卷本的《中国书法史》,朱天曙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