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笔墨纸砚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国学 > 历史文献

米芾的《离骚经》可以学吗?

时间:2022-05-31 10:08:46 浏览: 224 作者:笔墨纸砚网

谢谢邀请!

米芾的《离骚经》可以学吗?

 

       米芾,北宋书画家,个性怪异,举止癫狂,对着石头膜拜,并与石头称兄道弟,因而世人都称他为“米颠”。 他擅长篆体,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主要作品有《多景楼诗》《虹县诗》《研山铭》》《拜中岳命帖》等。米芾平书法用功最深,成就以行书为最大。据说在民间秘藏千年的米芾《离骚经》10米长卷,估值过亿。    

        有一位叫秋羽说事的朋友认为米芾的用笔特点,主要是善于在正侧、偃仰、向背、转折、顿挫中形成飘逸超迈的气势、沉着痛快的风格。字的起笔往往颇重,到中间稍轻,遇到转折时提笔侧锋直转而下。捺笔的变化也很多,下笔的着重点有时在起笔,有时在落笔,有时却在一笔的中间,对于较长的横画还有一波三折。勾也富有特色。

        我十分认同这位叫秋羽说事的朋友的说法。同时有两点自己的看法:

        一、米芾的《离骚经》是一种书不离文的书法贴。即米芾是一位将《离骚》一文的文意与字形(字的形体)结合于一体的行楷最佳表现形式的书法家。《离骚》一文全篇感情奔放、想象奇特、文采华美有丰富的想象与艺术形象,是一部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大成的上乘之作,而米芾的《离骚经》的主要笔法、用笔特点与其十分相吻合。因此值得学习借鉴。

         二、无论哪种书法,如果不与其文章的文意相结合,即使字写得再好,我看未必是好的书法或好的书法家。比如文字是记录喜怒哀怨的。同样的字体(字形)在记录喜怒哀怨时给人的感受是一样的。如果字体(字形)不同的话,那给人的感受是千差万别的。

 

2019.1.13于宜春

说书法家,米芾是个绕不过去的重要人物,无论在专业圈子还是民间舆论,这是比较罕见的。比如文徵明在民间审美里站在第一线人物层级,虽然不是C位,但在专业判断里,其实是属于流丽熟媚稍缺底蕴的,这样的例子还不少。但古今能够在专业界和民间都占到书法C位的,王羲之、颜鲁公、米芾、王铎、赵孟頫……5人而已。很多人学米芾学得灰头土脸,多少年临下去依然是不着边际,原因有3:

1、笔法不对

米芾的集古字功夫是古今难有对手的。他的“集”不仅言其广,更言其深。经常听到诸如“赵孟頫提倡返回魏晋的复古主义”的说法,事实上,赵孟頫早中期书法与魏晋笔法真的没什么关系,一点点关系也只是学的赵构的二手“魏晋笔法”,直到晚年修了《集王圣教序》和《淳化阁帖》以后,才算找到魏晋的门径。

米芾则不同。普通人只看到他的崖异卓鸷,惊世骇俗,癫狂跳跃、嚣张跋扈,其实他是纯正的二王法系,从笔法到结字,都是如此,法度极其森严。

他的所有的夸张笔法,其实都是来自于二王,包括侧入中行的“中实”笔法、“蟹爪钩”,从“字法”到“章法”,处处有来历、笔笔不苟且,绝不是大家所想像的一味玩弄个性搞创新。

米芾的执笔法和用笔也是一个谜,很多假装内行的所谓“书法老师”流传着很多对米芾执笔法的定义,比如说“高捉法”、“鸡距笔”。其实我们用远胜于印刷品帖的“法帖3.0”真迹复制件做过一些笔法研究,发现,米芾大字和小字使用的执笔法是不同的,他虽然魏晋笔法精善,但同时也是一个腕力雄强的大字大师。后世言及书法腕力之强、控制之精准,除了王铎、吴昌硕,难以找到能与之抗衡的第三人。具体研究成果,我们在“大成国学堂”里面交流发布。

2、路子不对

世人看书法,很少有对的地方,实话实讲,外行看热闹,此之谓也。比如普遍对米芾草书评价不高,觉得不够酣畅淋漓,其实他的小草是醇正《十七帖》草法,笔法结字均入堂奥,古雅娴静,与他的行书完全不同。

米芾的笔法,是相当纯正的二王笔法,即使是从褚遂良、颜鲁公那而来的某些点画习惯,也是委婉中正、形神兼备的魏晋风。很多人以为学米芾从《方圆庵》、《蜀素帖》开始,其实这是错误路径,会只看到他的灵性飞动,看不到底层二王根基深厚的底子。没这个底子,学米,不是已经“江湖书法”,就是在去往“江湖书法”的路上。

3、博取无方

米芾行书其实早已成为行书史上很重要的“经典样式”。很少有后世书法家研习行书不取法米芾,就连近代“三百年来二王帖学第一人”白蕉先生,也明显学过米芾。

学米,是容易的,但真正消化掉他,并形成自己的风格的,并没明显的例子。比如吴琚学米,痛入骨髓,却终身不得解脱。米芾书法是属于典型的“书法家的书法”,跟绝大多数古代大家拿书法当小道,却也笑傲书法史的例子不同。也有聪明人学米,索性用苏轼这样的典型的“文人的书法”来化他,假如醇厚的韵致,也不失为一法,却也失去了个性。比如当代曹宝麟先生。更多的人,是只要了一鳞半爪,其他的扔光,比如王铎。

其实,米芾虽然开启了“明清风”,但融明清并不是学米的好选择,原因在于米芾的笔法个性再加上明清的直抒胸臆,会火上添油,变成肤浅暴虐的书风。

正确的博取路径并不在明清,而应该重回魏晋去融会贯通。王铎学米除了基本扔光以外,之所以能不为局限,很大程度上原因在于他苦修《集王圣教序》20年,他的王羲之功力和刻骨铭心的二王法度理解并不在米芾之下。所以才能进退自如,很快消化而找到适合自己的路。

4、《离骚经》骚不骚?

关于《离骚经》的真伪问题,吵了一代又一代。乾隆皇帝和两位姓杨、书法稀烂的所谓鉴定家先后断言是真,其实恰恰让我开始怀疑其真伪。

但是平胸而论,《离骚经》的《集王圣教序》的结字法度、招数,让人根本不需要怀疑非老米所为。这样的法度和能力,自宋以后基本上是没有出现过,除了王铎、元朝李倜和近代白蕉。

笔画遒逸秀美。虽然全篇章法,布局密集,却丝毫不见迫塞拥挤,而是宽敞自然,俊美古朴,疏朗透气,显得精致耐看。凸显米芾独特的性情风格,“崖异卓鸷,惊世骇俗”。

《离骚经》的笔法还不够“熟”,基本上在《蜀素帖》的半生熟之前一个阶段,但刚健果敢的王羲之特质已经呈现,所以依稀有一种南宋张即之的感觉。是否张即之修习此经而得法,无法考据论证了。但那种“帖学正宗”、个人宗师的味道和高度是不容置疑的。

大成国学堂认为,《集王圣教序》和《离骚经》都是通往米芾的好敲门砖,差别在《集王圣教序》没五年出不来,底蕴太厚实,而《离骚经》则可以迅速攻进去,取了笔法和节奏立刻退兵,奔赴《蜀素帖》。但是如果考虑到入米之前最好具备二王法度,那么可以考虑《离骚经》和《集王圣教序》同参,即临《离骚经》,参学《集王圣教序》。

当然,非“法帖3.0”版的《离骚经》不可。当然,日本狗子二玄社出的数千一卷的《离骚经》从品质上说我们也不反对,但毫无疑问,二玄社杀人的价格和它远低于“法帖3.0”的品质并不成正比。

最后,我们要说,初学者,能学帖当然学帖。米芾说“石刻不可学”有其深意在。能学原迹当然学原迹。至少要学“法帖3.0”版极清原迹复制本,一定不要在修改过的、缩放过的、调色过的、裁接成一页一页的、黑黝黝模糊不清、笔法糊涂的印刷品字帖中讨要古人笔法,那是南辕北辙!

“法帖3.0”展览级真迹复制帖,大成国学堂致力改变学书生态之作!敬请点赞关注,临池学书者,欢迎加我信yudacheng003入群一起快乐书法!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相关阅读
  • 冷僻的文学常识

    1.需要文学常识,生僻成语以及名篇名句背诵 1、“方折峻丽,骨力劲健”形容的是历史上哪位书法家的字?2、成语“咫尺天涯”中“咫”、“尺”都是古代计量单位,其中“咫”和“尺

  • 说吃嘛嘛香的人叫什么

    说吃嘛嘛香的人叫什么 “牙口好,胃口就好,身体倍棒,吃嘛嘛香”,短短的一句广告词,让全国观众牢牢地记住了这个看起来憨厚善良、风趣幽默的李嘉存。准确地说,相声应该是李嘉存的专

  • 学篆刻怎么入门?

    学篆刻怎么入门? 您好,分享几本我看过而且觉得不错的书,供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 《篆刻艺术》 刘江 浙江美术出版社 2. 《篆刻五十讲》 吴颐人 上海书店出版社 3. 《

  • 大学学书法专业,需要读些什么样的书呢?

    我想第一,应该读一些中国书法史,中国文字的来历、演变,历代有哪些著名的书家,有哪些重要的流派、文字风格等等,这些都应该了解。比如刘恒著的七卷本的《中国书法史》,朱天曙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