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从清代开始全面继承书法传统了?难道唐宋元明都没有全面继承吗?
谢谢邀请。 清朝是满族统治了中国两百多年,无论从什么地方讲,都是少数民族统治了汉族。中国的文化传承,都是汉文化统领了中国。然而,清朝并没有完全理解、正确运用、正确统领、正确发展汉文化。在艺术上,清朝是一个中国文化的颓废时期。为什么这样说呢?中国的汉文化,已经知道的、发展的汉文化就有几千年了。
宋元文化,才是真正的继承、捍卫、发展了中国的汉文化。例如:在字画落款、使用篆刻印章,是明朝使用、发展的。山水画是宋元时期发展成熟的。但是,在宋代当时山水画并不存在落款、使用印章。甚至写完画,当时把作者名字落于隐藏处,表示让人看画知作者,才是高明之作者。到了明代把文字用于落款、用印,来增加美感、增加了其内涵了,这就是落款、用印的由来和发展史。
落款、用印确实是山水画中一个重要发明。没有落款、用印还确实逊色之艺术作品了。特别是印章,起到了字画的画龍点晴的作用了。
在清朝时期,中国的艺术从某种程度上讲,不但没有继承,而且更没有发展,甚至还是倒退。例如:我曾经去了北京,屋檐边为例,只是清一色的蓝、黑、红等组成的图案,千篇一律,看了使人沉闷。
清朝虽然出现为数不多艺术家、艺术作品,严格来说,都是汉族人继承、捍卫、发展过来的,这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尽管这个时期,出现了一些艺术家、艺术作品,好的作品为数并不是很多的。以上,可能是我的孤陋寡闻吧,乱说了一通,敬请方家有了望斧正!
作者:楊第力
2019.3.25.于泠思斋.
清朝学术兴盛,文人学者对明朝以前各朝代的种种学术都加以钻研、演绎而重加阐释,集历代之大成,梁启超称清朝为中国的“文艺复兴时代”。
清朝书法也是集大成的特点。 清代从整体上表现出的是被称为“尚质”的风格趋向。清代文网严酷,大兴文字狱,所以清代朴学之盛与篆隶书风之盛皆与之大有关系。入清以后,人们逐渐把注意力转移到了钟王以前的书体之中,于是使那种汉魏以来寂寞已久的文字领域,篆隶之风大盛。
所谓的“尚质”,正是崇古之朴拙之质。也因之清朝成为书法的集大成期,历代的各种文字、书体都得到了重振与复兴并颇具成果。 清初书家除王铎、傅山外,还有郑燮、朱耷、石涛、王澍、蒋衡、金农、黄慎、张照、郑燮等。 中期书坛主要人物有:刘墉、梁同书、王文治、翁方纲、钱讳、邓石如、伊秉绶、包世臣、何绍基等。
至晚清,书法表现出了更为鲜明的风尚。为了摆脱帖学近千年的统治,再加之书坛上仍然存在的“台阁体”现象,包世臣、阮元、康有为均大力提倡碑学,崇碑思想左右了当时的书坛。也产生了何绍基、赵之谦、杨沂孙、翁同和、吴大征、吴昌硕等一批著名书家。
自夏至清,中国一以贯之的帝王时代宣告结束。有清一代,以其所处的特殊历史时期,在书法艺术上完成了它终结时代而集之大成。 纵观清代260余年,书法由继承、变革到创新,挽回了宋代以后江河日下的颓势,其成就可与汉唐并驾,各种字体都有一批造诣卓著的大家,可以说是书法的中兴时期。
-
1.需要文学常识,生僻成语以及名篇名句背诵 1、“方折峻丽,骨力劲健”形容的是历史上哪位书法家的字?2、成语“咫尺天涯”中“咫”、“尺”都是古代计量单位,其中“咫”和“尺
-
说吃嘛嘛香的人叫什么 “牙口好,胃口就好,身体倍棒,吃嘛嘛香”,短短的一句广告词,让全国观众牢牢地记住了这个看起来憨厚善良、风趣幽默的李嘉存。准确地说,相声应该是李嘉存的专
-
学篆刻怎么入门? 您好,分享几本我看过而且觉得不错的书,供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 《篆刻艺术》 刘江 浙江美术出版社 2. 《篆刻五十讲》 吴颐人 上海书店出版社 3. 《
-
我想第一,应该读一些中国书法史,中国文字的来历、演变,历代有哪些著名的书家,有哪些重要的流派、文字风格等等,这些都应该了解。比如刘恒著的七卷本的《中国书法史》,朱天曙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