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笔墨纸砚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国学 > 历史文献

有人说魏碑书法是工匠凿刻的,没有文化,是清朝人把它当文化炒作起来的,对此你怎么看?

时间:2022-06-01 11:40:29 浏览: 211 作者:笔墨纸砚网

这句话,实在可恶,属坐井观天!

南北朝的动乱,我就不普及历史知识了,就言简意赅的说吧!

从十六国到隋代的建立,这中间的北魏书风,经历了太多:

1,北魏统一北方后,先把首都定在平城。

这个时期,出现了《嵩高灵庙碑》《好大王碑》等,楷隶夹杂的情况。

2,北魏接着把首都迁到洛阳,实行汉化。既然推行汉化,书法当然受到南方书风的影响。

这个时期,出现了《始平公、杨大眼、孙秋生造像记》,《司马景个妻墓志》等,基本上都是楷书了,这个时期的出现的碑碣,造张记,墓志铭等,是典型的后世称道的魏碑!

3,北魏的后期,由于南方书风的影响,出现了如《张猛龙碑》《崔敬邕墓志铭》《元羽墓志铭》等,它们结字紧密,挺秀多姿。

试想,如清贫百姓,谁去立碑呢?

4,到了王褒入关,南风北渐,他携带了大量的王氏书迹北来,那个时候“贵游等翕然并学”,这个时候,出现了《张玄墓志》《郑文公碑》《高盛碑》等。

大致是这么个情况。

没有北碑,哪里来的隋唐的鼎盛呢?隶书的传承,又靠谁来完成?

它的意义在于,为后世书家提供了更多取法的范围。

有人说魏碑没有文化,是北方鲜卑影响下的书法,是工匠直接刻的,当时的书法家也不写碑刻,只不过清朝人清朝人把它放了当文化炒作而已。不喷不黑,说说自己的看法。

我不赞成这种说法,原因如下:1、魏碑书法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上承隶书,下启隋唐楷书,虽然受北方拓跋氏影响,但只是风格上更加粗犷,其笔法上并没有断,隋朝《董美人墓志》、《龙藏寺碑》、唐代颜真卿、欧阳询,就和北魏书法一脉相承。

书而未刻的魏碑墓志

2、说当时的书法家不写碑刻也是错误的,这不仅否定了魏碑,也否定了小篆,汉代的隶书、金文、甲骨文,书写《郑文公碑》的郑道昭本身就是一位大书法家。还有当时书写四山摩崖佛经的书法家安道一被当时的书法家评价为“精跨羲诞,妙越英繇”。

3、大部分魏碑都是先书丹,后刻石头,现在出土有当时写完没有刻的墓志铭有很多,而且像张猛龙碑还都有格子,以张猛龙的地位,他的碑肯定不是普通人写的,这一点从它的文字内容也可以看出来。

4、不管是碑还是帖,它都有精品,和次品,只是帖的次品在时间里腐朽了,没有流传下来,留下来的都是精品,而碑因为刻在了石头上,好的坏的都留了下来,良莠不齐,但有精品。不能因为部分造像题记水平差而否认了所有的碑,这显然有点以偏概全了。

5、即使一部分碑刻的水平不高,但当时的刻碑题记之风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文人雅士叫文化,普通百姓的风俗也是文化,西北的信天游是文化、民族舞蹈是文化,甲骨文是巫师刻的、《曹全碑》也是无名氏写的,魏碑怎么就不是文化?

所以,个人认为,魏碑书法的兴起并不是简单的清朝人的炒作,它的背后有着深层的社会和文化因素,归类于炒作太过于片面。

张黑女墓志

喜欢书法的朋友麻烦点个赞,关注一下啦,谢谢。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相关阅读
  • 冷僻的文学常识

    1.需要文学常识,生僻成语以及名篇名句背诵 1、“方折峻丽,骨力劲健”形容的是历史上哪位书法家的字?2、成语“咫尺天涯”中“咫”、“尺”都是古代计量单位,其中“咫”和“尺

  • 说吃嘛嘛香的人叫什么

    说吃嘛嘛香的人叫什么 “牙口好,胃口就好,身体倍棒,吃嘛嘛香”,短短的一句广告词,让全国观众牢牢地记住了这个看起来憨厚善良、风趣幽默的李嘉存。准确地说,相声应该是李嘉存的专

  • 学篆刻怎么入门?

    学篆刻怎么入门? 您好,分享几本我看过而且觉得不错的书,供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 《篆刻艺术》 刘江 浙江美术出版社 2. 《篆刻五十讲》 吴颐人 上海书店出版社 3. 《

  • 大学学书法专业,需要读些什么样的书呢?

    我想第一,应该读一些中国书法史,中国文字的来历、演变,历代有哪些著名的书家,有哪些重要的流派、文字风格等等,这些都应该了解。比如刘恒著的七卷本的《中国书法史》,朱天曙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