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笔墨纸砚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国学 > 历史文献

颜体楷书为什么不好看?

时间:2022-06-03 03:00:52 浏览: 228 作者:笔墨纸砚网

我是一个书法爱好者,从几年前给孩子买毛笔,发现包装上有颜体练习纸,就自己自学练习开来,一直写勤礼碑,没换过贴,欧体没写过,不过现在到处铺天盖地的都是田氏欧楷,不想学也会耳闻目濡吧,写了这么久颜勤礼,一直有几点疑惑,我的书法学习也左右摇摆,举棋不定吧!

借这个平台我把自己的一些想法讲出来,以供大家探讨,我也由此得以解惑!

1、绝对的颜体(颜真卿本人的)是不是与当下的审美观有悖,或者说是不赶时髦呢?

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个对美的理解和衡量标准,就像唐尚法,宋尚意,以至发展到明请的馆阁体,也都有其偶然性和必然性!每个时代社所形成的一个整体的,对书法之美的标准取向,不是那个人决定的。

目前的现实就是,我们在当前世面上流通的作品中就是很少有颜体楷书!这不是部分人的矫情能改变的!

颜体楷书单字或几个字写来倒也雄壮好看,但是,一成篇幅,由其外拓的取势,章法难以安排,一团墨气,就算是颜鲁公自己写的刻的,都是一团团的点画。

对于这一点我窃以为,颜鲁公用笔意在屋漏痕,是一种自然率性隨意的表达;而欧柳用笔则是印印泥的笔意,是一种近乎极致的理性和刻意。

在当前人们看惯了印刷体,看惯工厂化生产,而潜移默化,形成的近乎刻薄的审美观中,对颜楷则不尽喜欢了!

咱老实说,当下,我们写字就是让人观赏的,这就是练习书法最码的目的,说什么修身养性那都是扯,没人喜欢,光管着心堵了,还养什么性。说实话,颜体确实没欧,柳,赵观赏性强,视觉冲击力强,特别是当下以瘦为美的时代。

2、学颜体学的像,就是学的好吗?临帖几十年不出帖,就是好颜体吗?

从百度图片搜一下颜体书法,很难看见一幅像样的作品,反而搜一下欧体书法,倒都是琳琳琅满目。

我认为历史上学颜体学的最好的,应该是柳公权吧,但是柳公权学颜以后,也是赚他肥腻吧,加了欧,改成柳,自成一家了!

再看看以后写颜的,蔡襄也好,苏东坡也好,董其昌也好,那里还有点颜的影孑,后世非得说人家是学颜的!

再后来钱也好,谭也罢,好看吗,让小学生比较比较也不会说好看吧,传统书法这么难看,还非得拉上人家颜鲁公,要脸吗?其实也是后人学颜扯虎皮拉大旗,不是吗?

都是皇帝的新装,对不对?

3、颜体的伟大之处到底在哪里?

我认为颜体最主要的贡献就是第一个教会怎么用笔,怎么运笔,怎么取势的书法家,学颜学的是方法,是写书法的方法和办法,是锥划沙,是屋漏痕,折钗股,是笔法,是结字。

颜鲁公写字取法最高深处在其古拙,古拙是一个人的心性,修为,是信手拈来,是真情流露,这是临帖能临得了的吗?颜字一字一态,一字一势,这是颜字的精髓,但又是只可意会的东西。

4、颜体不像欧体,出了个田欧,这些年颜体是倒退了。

经常在网上,或一些场合看到一些臆造的颜体字,共同的特点,字大,墨浓,线粗,点画全无,不堪入目,我给他们总结了黑,大,粗#(吐舌) ,半身不遂症!

说实话,人家台湾省的和香港的,甚至人家小鬼子颜体写的很不错!

5、颜体应求变,在唐朝也不喜欢颜的宽博(肥腻),要不柳公权也不改法了,书到瘦硬始通神,这也是古人说的吧!应赶时髦,但是坚绝反对江湖人的瞎作!

学生窃以为当下恰恰是习颜的人自误矣!

♦️只能说明每个人的审美标准不一样♦️

♦️查看到粉友对此题的答疑都是很中肯♦️

♦️也反映出书法师友的文化素质及文化底蕴♦️

♦️四大书体各有特点,平分秋色♦️

♦️柳有柳的灵秀,颜有颜的厚重、端庄、大气,拙而大美♦️

♦️正是由于各人的喜好而各有选择不同书体♦️

♦️不能因为喜欢其它书体而否认颜体之韵♦️

♦️师友们我的观点你支持吗?欢迎参与互动,附个人书写拙作,与师友交流学习⬇️[作揖][作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相关阅读
  • 冷僻的文学常识

    1.需要文学常识,生僻成语以及名篇名句背诵 1、“方折峻丽,骨力劲健”形容的是历史上哪位书法家的字?2、成语“咫尺天涯”中“咫”、“尺”都是古代计量单位,其中“咫”和“尺

  • 说吃嘛嘛香的人叫什么

    说吃嘛嘛香的人叫什么 “牙口好,胃口就好,身体倍棒,吃嘛嘛香”,短短的一句广告词,让全国观众牢牢地记住了这个看起来憨厚善良、风趣幽默的李嘉存。准确地说,相声应该是李嘉存的专

  • 学篆刻怎么入门?

    学篆刻怎么入门? 您好,分享几本我看过而且觉得不错的书,供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 《篆刻艺术》 刘江 浙江美术出版社 2. 《篆刻五十讲》 吴颐人 上海书店出版社 3. 《

  • 大学学书法专业,需要读些什么样的书呢?

    我想第一,应该读一些中国书法史,中国文字的来历、演变,历代有哪些著名的书家,有哪些重要的流派、文字风格等等,这些都应该了解。比如刘恒著的七卷本的《中国书法史》,朱天曙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