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中国书法最难学、最难写的是草书吗?
曾经有人当面问我学习书法,哪种书体最好学?与你提出的问题正相反。书体不同,意思大同小异。
在学习草书的过程中,有人认为草书线条流动感强烈,行笔龙飞凤舞,缠绕潦草,无拘无束,随意性比较大,于是乎就觉得草书是最好学的。可学了一段时间后,因不得要领,学无长进,又觉得草书是最难学的。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学哪种书体都一样。问题是怎么来学,是从什么地方“入门”的问题。找不到入门的路,自然也就难了。
草书是从隶书中演变而来,这就是说草书的法在隶书中,草书成熟于魏晋,写草书的大家又精于楷书,草书的法又在楷书中。我们明白了这些那就好办了。也就是说,学草书不能就草书而学草书,而是要先学隶书、楷书。从隶书和楷书中学到笔法,章法,从端庄严谨开始,学成规矩,然后才能“草率”,然后才能“隶(楷)溢而生草”,这样的“草”,有源有本。反之,从直接从草书学起,不知所以然,越写越“草”,所以会觉得草书很难学的。最主要的是难在无由着笔。也就是“门”在哪里。这就叫做无源之水,行不久远,无本之木,枝败叶枯。
由此可见,学书法学草书得法也就不觉得难了。
中国书法未来发展何去何从?有人说没有了真正的大师级人物,反观丑书越来越多,你怎么看?
我虽不懂书法,但还是认为未来书法的发展,应在传统的书法基础之上再求创新,何谓创新,就是溶入书者的个性,学识修养等等,
古人云:人正则笔正,笔正乃可法也。心中若有浩然正气,写出的字则如刚直的君子,有一种凛然的气势,威不可犯。
所谓的丑书。东坡有句诗即是:吾书意造本无法,点划信手烦推求。其实,东坡的字取法唐书家李北海,北海书法是尚意初始,所以东坡字执宋书家之牛耳。今之丑书,也许是意造的表现形式吧,点划信手更能体现。门外汉闲谈,勿笑。
即便如今有大师,也是由后人来评判,艺术这东西,需要一段历史来沉淀发酵。就如当下不少人热衷于吹捧民国,无底线的吹捧。有人甚至对其人其时的文化艺术并不深晓,之所以高山仰止、心悦诚服,或许只是因为他们穿着长衫马褂。并非艺学崇拜,更多的是敬畏先人,或者说是情感膜拜。
书法尤如此。几千年的大浪淘沙,执节举旗、成就一代绝学的书法大手不过数十,两三代人之于历史就是白驹过隙、沧海一粟。不必着急,文化不死,书法不灭,就一定会有新人横空出世。
纵观书法发展史,正书与丑书,拙书与妍书,就如同地球的公转与自转,共同维系推动着书法的星球。
也如同一句历史格言,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抱庸认为,现代的主流书法,成熟于魏晋时期,而晋韵尤其是一次脱胎换骨的重融再造,容止端丽、飘逸俊朗的正书妍书,美仑美奂、欣欣向荣。时即大唐,唐楷如雨后春笋,法度被推到了巅峰,世上无拙书。物及必反,宋四家的出现,撬动了森严的法度,推崇有法度也要个性,最终“宋人尚意”在书法圈一时繁荣、洋洋大观。后来的赵孟頫、文征明等人,又重拾魏晋笔法,颇似韩愈柳宗元发起的古文动动,晋唐之风再掀小高潮。而王铎、董其昌,又反其道而行之,书法艺理之美再被推崇……如此反复,螺旋上升。
很多人在骂“丑书”,其实所谓的“丑书”是书法自然生长发展延续的时代现象,更多的是尝试探索,想在打破原有机制体系上有作为。当然,书法作为一种理论与实践都非常成熟的传统艺术,想有大创新、大建树是非常之难的。“丑书”有真也有假,虽然他们确实是在努力探求自已的线条艺术,但书而无法,终究不会有前途。
“丑书”之所以出名,给人非常繁荣的假象,是因为被看作是“行为艺术”,曝高度高。至于名气,更多的是“吸睛”的人气,而非真正的才气、艺术水平。丑书应当有底线,书法艺术可以探索尝试,但不能丑得太放肆、太离谱。
抱庸乱谈。
-
1.需要文学常识,生僻成语以及名篇名句背诵 1、“方折峻丽,骨力劲健”形容的是历史上哪位书法家的字?2、成语“咫尺天涯”中“咫”、“尺”都是古代计量单位,其中“咫”和“尺
-
说吃嘛嘛香的人叫什么 “牙口好,胃口就好,身体倍棒,吃嘛嘛香”,短短的一句广告词,让全国观众牢牢地记住了这个看起来憨厚善良、风趣幽默的李嘉存。准确地说,相声应该是李嘉存的专
-
学篆刻怎么入门? 您好,分享几本我看过而且觉得不错的书,供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 《篆刻艺术》 刘江 浙江美术出版社 2. 《篆刻五十讲》 吴颐人 上海书店出版社 3. 《
-
我想第一,应该读一些中国书法史,中国文字的来历、演变,历代有哪些著名的书家,有哪些重要的流派、文字风格等等,这些都应该了解。比如刘恒著的七卷本的《中国书法史》,朱天曙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