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笔墨纸砚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国学 > 历史文献

石鼓文对后世的书法究竟有多大影响?现在还有人写这种书体么?

时间:2022-06-04 12:33:57 浏览: 94 作者:笔墨纸砚网

石鼓文,是“中华第一古物”,是中华文化的传承密码。对后世的书法有很大的影响。

石鼓是十块花岗岩质的石头,因形似鼓,故名。每块石鼓用大篆体镌刻四言韵诗一首,每首约十八九句。石鼓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组石刻文字,其铭文原约六百余字,因年代久远,风化剥蚀,又屡经颠沛流离,致使铭文剥落磨损,现存铭文仅二百七十字。

石鼓文,是“中华第一古物”,是中华文化的传承密码。

石鼓文也是大篆向小篆过度的一个“活化石”,一个“文字记忆定格”。

正如此,石鼓文对后世书法的影响巨大,共产生出三种风格不同的石鼓文书法。

“雅正派”以杨沂孙为代表,“精致派”以王福庵为代表,“写意派”以吴昌硕为代表,对比原拓片,也许吴昌硕的最不忠于原帖,这也成就了他,他的石鼓文成就最高。他的临写,不仅是神似,更是一种提炼,一种“透过刀痕看笔痕”的提炼。这种提炼能力,让吴的艺术天赋异于常人。以至于他去拜师任伯年学画,任看了他的字,直说他的书法太好,教不了他画画。

后来,以石鼓文成名的吴昌硕又以字入画,在晚清为中国耸立起最后一座文人画的高峰,石鼓文功不可没。

说石鼓文是“国宝”,恐怕没有人会有异议。所以说写这种书体的人会越来越多!

自学《石鼓文》,不知道有没有走歪路,请各位老师指教。[祈祷]?

你所临《石鼓文》过于注重外形,“画”出了字的样子,但笔法上较为欠缺,没有写出石鼓文的古拙、厚重。

石鼓文是大篆向小篆演变的过渡性书体,与其说它是完美的大篆,不如说它是小篆之祖。在书法史上,石鼓文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石鼓文线条以曲为主,圆浑劲挺,极具张力。其结体端正精整,疏阔均衡,是典型的秦系书风。

临写石鼓文时要注意:1、用笔上,要注重中锋,挺笔涩行,使得线条质朴遒劲,浑厚雄强。尤其要注意弧线的向背对称,要饱满圆润,粗细均匀,含蓄流畅。

2、结体上,要略呈长方形,体格匀称,大方舒展。少数方形和圆形的字,要在端庄中见欹侧之势。

3、书写时,可参考前代大家的临作,比如吴昌硕、邓散木等近代篆书大家。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大家好,我是景行书苑。一起来交流一下《石鼓文》的学习。

细细品读题主的临作,更加下了一番功夫。从作品看,应该是选择原帖进行学习的,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取法。很多人学习《石鼓文》取法吴昌硕,选择墨迹可能容易进入,但吴昌硕石鼓文个人的东西太多,我认为不适合初学。

题主临作结字平稳,与原帖接近。线条也比较娴熟,但细看会发现有些薄。我认为是没有得到大篆笔法,这应该就是自学的弊端。我老师说“书法自学等于慢性自杀”,书法是线条艺术,自学因为很难获取笔法,致使线条达不到艺术要求,进入不了真正的书法体系,最终只能以失败告终。我这样说,可能会让有些人觉得言过其实。可我自己的学书经历告诉我,这没有错。

从石鼓文原帖入手学习书法,这个选择我还是非常认可的,但大篆的绞裹笔法还是需要老师的示范来领会。如果解决了笔法的问题,你一定会有大的提升。

附上我的几张练习,请朋友们批评指正!

以上是我的个人观点,欢迎大家一起交流探讨。

景行书苑旨在建立一个传承专业学习理念,展示景堂书法日课,分享文化艺术感悟的交流平台。我将始终秉持这一宗旨,努力把更多更好的临帖和创作作品展示给朋友们,坚持每日更新。欢迎关注景行书苑,欢迎点赞、评论、收藏、分享、转发,谢谢支持!

景行书苑设立“景行书友会”与“景行书学院”两个圈子,欢迎加入一起交流学习书法艺术,欢迎定制收藏景堂书法作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相关阅读
  • 冷僻的文学常识

    1.需要文学常识,生僻成语以及名篇名句背诵 1、“方折峻丽,骨力劲健”形容的是历史上哪位书法家的字?2、成语“咫尺天涯”中“咫”、“尺”都是古代计量单位,其中“咫”和“尺

  • 说吃嘛嘛香的人叫什么

    说吃嘛嘛香的人叫什么 “牙口好,胃口就好,身体倍棒,吃嘛嘛香”,短短的一句广告词,让全国观众牢牢地记住了这个看起来憨厚善良、风趣幽默的李嘉存。准确地说,相声应该是李嘉存的专

  • 学篆刻怎么入门?

    学篆刻怎么入门? 您好,分享几本我看过而且觉得不错的书,供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 《篆刻艺术》 刘江 浙江美术出版社 2. 《篆刻五十讲》 吴颐人 上海书店出版社 3. 《

  • 大学学书法专业,需要读些什么样的书呢?

    我想第一,应该读一些中国书法史,中国文字的来历、演变,历代有哪些著名的书家,有哪些重要的流派、文字风格等等,这些都应该了解。比如刘恒著的七卷本的《中国书法史》,朱天曙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