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笔墨纸砚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国学 > 历史文献

宋代书法为什么要“尚意”?具体表现有哪些?

时间:2022-06-04 17:06:56 浏览: 287 作者:笔墨纸砚网

宋代书风尚意,重哲理,重书卷气,重风格,重意境。

宋代书风个性十足,独创性强,尚意抒情,一改唐楷笔法,直接与晋帖行书遗风接轨,实现标新立异新的审美。

宋四家苏黄米蔡都学富五车,知识面广,崇尚个性。独特的个性与深厚学养,对形成尚意书风,有直接关系。

从性情说,苏轼通脱不拘滞,米芾颠痴。

从学养说,苏轼诗书画三绝,黄庭坚诗书皆精,米芾诗书印皆能。

追古法,崇性情,蔡襄依古而稍放纵,米芾肆意展开,但笔法仍讲渊源。苏轼逐渐脱离成法,用笔渐见怪异。黄庭坚师心自用,多见怪诞之处。

在书风上追求性情。蔡襄风雅却立身谨慎,苏轼敢反叛,提出我书意造本无法,黄庭坚锐利执著,米芾以颠狂行世。

感谢邀请

首先,给大家解释一下什么是“尚意”书风?“尚意”的说法,是清代书法家梁巘在《评书帖》中提出的,他结合不同时代的社会政治环境,对书法艺术的时代特征做出了精准的概括,即为:“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换句话说,书法艺术在追寻传统发展的同时,又会潜移默化地融入当时社会的政治人文因素,从而形成了风格鲜明的时代特点。

“意”为何物?我们结合电视剧《清平乐》一些片段来理解。

“意”可以理解为一种继承和创新,但更加注重人们的主观意识表达,凸显个人气质,养成个人风格。剧中仁宗对曹皇后说:”《女诫》不适用于写飞白书,亦不是最适合你气韵的字。”就体现了人们从“会不会写”到“适不适合写”的主观意识的转变,字不再只是文章的载体,更成了蕴含个人气韵的名片。

“意”还可以理解为“以书寄情”侧重于对文字内容、情感的表达,这种“意”更能展示出作品的张力,达到“文辞合一”的境界。剧中曹皇后评价仁宗写的《范仲淹南京院题名记》时说:“以飞白书写,确实形神相融挥洒飘逸而带仙气。”仁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作者情感的抒发具象在了书法作品中,以一种更为直观的形式展示在读者眼前。

为什么要“尚意”?

经历了五代十国的战乱时局,宋太祖提出“偃武修文”的政策。“士大夫”阶层地位日趋上升,文人的“黄金时代”就此到来,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取消了唐代的“以书取仕”,考生自此不临古帖,转而专注于对“主考权贵”书风的临摹,“趋时贵书”的盛行,“晋唐古法”的失落让一众书生成了书奴(指的是对权贵书风的亦步亦趋的模仿),宋太宗遂命王著制刻《淳化阁帖》重立二王书风大旗,有意摆脱唐人法度,进而达到“直追晋人风韵”的目的。欧阳修又立“尚意”旗号后经苏、黄、米、蔡的推动与发展,“尚意书风”初步建立,同时宋代帖学达到高峰。

具体表现

“尚意”的最高成就,当属苏东坡的《寒食帖》。了解创作背景,体会作者当时处境是读懂“尚意书风”的前提条件,因为“意”的定义就是对情感的抒发,首先作品中字的大小处理没有任何规律可循,完全由主观意识创造,正好应了那句“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再者,字的欹正变化之多,节奏跳跃之强则是作者情绪波动的直接体现。纵观整件作品可以切身体会到东坡当时的郁郁不得志和对时势的无可奈何,这种直抒胸臆、畅快淋漓、毫无掩饰的情感表达,跃然纸上。或许东坡写完此稿,心中亦有所释然。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相关阅读
  • 冷僻的文学常识

    1.需要文学常识,生僻成语以及名篇名句背诵 1、“方折峻丽,骨力劲健”形容的是历史上哪位书法家的字?2、成语“咫尺天涯”中“咫”、“尺”都是古代计量单位,其中“咫”和“尺

  • 说吃嘛嘛香的人叫什么

    说吃嘛嘛香的人叫什么 “牙口好,胃口就好,身体倍棒,吃嘛嘛香”,短短的一句广告词,让全国观众牢牢地记住了这个看起来憨厚善良、风趣幽默的李嘉存。准确地说,相声应该是李嘉存的专

  • 学篆刻怎么入门?

    学篆刻怎么入门? 您好,分享几本我看过而且觉得不错的书,供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 《篆刻艺术》 刘江 浙江美术出版社 2. 《篆刻五十讲》 吴颐人 上海书店出版社 3. 《

  • 大学学书法专业,需要读些什么样的书呢?

    我想第一,应该读一些中国书法史,中国文字的来历、演变,历代有哪些著名的书家,有哪些重要的流派、文字风格等等,这些都应该了解。比如刘恒著的七卷本的《中国书法史》,朱天曙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