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瘦金体”没进“宋四家”?
宋徽宗对书画及其他多种艺术门类的喜爱和修炼,为后人所重视。特别是他创立的“瘦金体”书法,在书法史上算是独树一帜。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他却没有能够进入书法“宋四家”。
传世书法需要具备很多条件,其中最关键的是要同时做到:(1)传承高古风韵,(2)独具个性特征,(3)为大众审美所普遍接受。同时做到这三点其实是很不容易的,因为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互冲突。这就是为什么上百年才能有少数书法家的作品是能够传世的原因。那么解决这种冲突的唯一途径是长时间坚持不懈的练习,并博取众彩,提升学养,直至真正形成自己成熟的风格。
“瘦金体”确实具备极强的个性化特征,但离大众审美的普遍性要求,还是有一些距离的。长期以来,书法一直是以日常沟通、交流、记载为主要目的的应用性极强的艺术门类,因此,过于个性化的字体,则难以让多数人接受和使用。此外,“瘦金体”在取法上,以唐代及之后的书风为主,与同时代的书家相比,也显得不够古韵。
属楷书变异体,不能入正统,且是刻意造作所为。
如何理解书法的生命力?
中国书法历经几千年不衰,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为什么呢?
一,有传承中国文化的作用。书法要表达崇高思想境界,是以文字和国学为根基,所以它是传播国学文化的载体,也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书法这棵大树,因为植根于传统文化(国学),所以才不枯竭。
二,有表现时代精神的作用。晋人尚韵。力求中和之美,气韵高雅。唐人尚法。重法度″,强调笔法、字法、章法。宋人尚意。注重个人意蕴、情感抒发。明人尚态。追求通篇气势。
三,有不断的被继承创新作用。例如苏轼、何绍基、钱沣、张改琴都临过颜真卿的《争座位》帖,在继承的基础上,他们取法不同,自出新意。创作出基于原帖又别于原帖的新风格(见下图),表达了作者不同的审美思想,这也是书法生命力强大的原因之一。
谢邀。书法的生命力取决于两个最关键的因素,①作品本身所散发的艺术能量;②书法艺术受众的认可程度。没有炉火纯青的书法技艺不可能穿过沧海桑田般的岁月变迁而始终熠熠生辉,再优秀的作品如果深埋尘土不为人知,也同样不会有生命力。书法受众的肯定接受与缅怀记忆,那是后来的事情后来的历史,而书法人活在当下,只有倾力打磨丰润作品的艺术境界来赋予其生命力。
没有艺术“质地”能量作为根基,书法作品的生命力无从谈起。历史上的书法大家们之所以名流千古,仍被世人尊奉为经典,就是他们的作品质地珍贵,具有穿透时空的力量。钟繇,二王,张芝,颜柳欧虞,张旭怀素,米蔡苏黄,赵孟頫董其昌王铎,祝允明文徵明……哪一个是吃干饭的?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这句诗用来形容书法的生命力再恰当不过。古人的经典作品,个个怀绝技,人人有杀手锏,所以仍将长期流传下去,万古而常青。反观今日一些今人“大作”,被当成奢侈品一样在拍卖市场标为天价,究其质则是“山间竹笋嘴尖皮厚根底浅”,几无艺术成分可言,不过是名气加炒作的玩物。这样的作品,是不可能具有持久的生命力的。
抱庸妄谈。(插图为抱庸硬笔习作)
-
1.需要文学常识,生僻成语以及名篇名句背诵 1、“方折峻丽,骨力劲健”形容的是历史上哪位书法家的字?2、成语“咫尺天涯”中“咫”、“尺”都是古代计量单位,其中“咫”和“尺
-
说吃嘛嘛香的人叫什么 “牙口好,胃口就好,身体倍棒,吃嘛嘛香”,短短的一句广告词,让全国观众牢牢地记住了这个看起来憨厚善良、风趣幽默的李嘉存。准确地说,相声应该是李嘉存的专
-
学篆刻怎么入门? 您好,分享几本我看过而且觉得不错的书,供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 《篆刻艺术》 刘江 浙江美术出版社 2. 《篆刻五十讲》 吴颐人 上海书店出版社 3. 《
-
我想第一,应该读一些中国书法史,中国文字的来历、演变,历代有哪些著名的书家,有哪些重要的流派、文字风格等等,这些都应该了解。比如刘恒著的七卷本的《中国书法史》,朱天曙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