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有人总是喜欢制造认知混乱?怀素真的写过杜甫的《秋兴八首》诗的草书吗?
谢悟空邀!
《秋兴八首》是杜甫寓居四川夔州时期写下的以想、望长安为主题的一组七言律诗,它是杜集中七律的代表作。“秋兴”这个题目,意思是说因感秋而寄兴。这兴也就是过去汉儒说《诗经》的所谓“赋比兴”的“兴”。晋代的潘岳有《秋兴赋》,也是一篇感秋寄兴之作。但《秋兴赋》的体裁是属于辞赋类。而杜甫的《秋兴八首》则是律诗,是唐代新兴的一种诗体。若论它们创作的成就和对后世发生的影响,杜甫的《秋兴八首》当然不是潘岳的《秋兴赋》所可比拟。杜甫的《秋兴八首》代表了唐代七律的最高成就。
怀素(725-785),字藏真,僧名怀素,俗姓钱,汉族,永州零陵(湖南零陵)人。幼年好佛,出家为僧。他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书法家,他的草书称为“狂草”,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和张旭齐名。后世有“张颠素狂”或“颠张醉素”之称。他的狂草可以说是古典浪漫主义书法艺术的巅峰,对后世书坛影响极为深远。他也能文善诗,与李白、杜甫、苏涣等诗人都有交往。好饮酒,每当饮酒兴起,不分墙壁、衣物、器皿,任意挥写,时人谓之“醉僧”。他的草书,出于张芝、张旭。唐吕总《读书评》中说:“怀素草书,援毫掣电,随手万变,宋朱长文《续书断》列怀素书为妙品。评论说:“如壮士拔剑,神彩动人。”
怀素手书杜甫《秋兴八首》,现存世的有两个版本:一是传下来的碑拓;二是藏于日本早稻田大学的拓本。我个人的看法是,前者应是怀素的真迹碑拓,因为后世无人有此高超的草书笔法。早稻田拓本与怀素的《自叙帖》还有一定差距,书法史专家疑为明代祝允明所书,应该可信。
至于怀素是否真的写过杜甫的《秋兴八首》诗的草书,先暂且不具体讨论,毕竟草书《秋兴八首》的确存在,而且还是狂草,通篇洋洋洒洒、一气呵成、婉转流畅,如龙蛇竞走、激电奔雷,神采流动,所以我总是这样认为欣赏书法作品,一定不要刻意先去追寻作品出自谁笔?
书法艺术发展了几千年了,造就了很多书法大家,当然了,既然有艺术创作者,就会有艺术鉴赏者,有一部分鉴赏者是完全不懂艺术的,甚至连艺术认知都没有,为什么不懂艺术还能成为鉴赏家呢?三言两语说不过瘾,估计大家也心知肚明,可那些人总是喜欢制造认知混乱,
其目的只有一个,那便是“有利可图”,我们都知道现在的书画界,字画比黄金还要昂贵,艺术家创作作品可以“名利双收”,可这是有条件的,必须得有一定的艺术功底,“滥竽充数”在这个时代已经行不通了,那么艺术水平不过硬的人该怎么办呢?只好做“艺术经纪人”,卖嘴皮子功夫,把自己包装成“评论专家”,
对一些时间比较久远的作品进行“浮夸、宣传”,用自己的主观意识自圆其说,把虚假的现象说成有依有据的事实,以显示自己很有艺术见解,一切都是因为艺术具有很可观的商业价值,成为一个鉴赏家在艺术作品交易时也是有利益可图的,可以很肯定的说,制造艺术认知混乱就是为了“炒作”艺术作品,顺便提高自身的“知名度”,
当理解为何制造认知混乱时,对于怀素是否真的写过杜甫的《秋兴八首》诗的草书就不重要了,谁写都一样,只要有“笔法、墨法、章法”就好;怀素疏放、不拘细行,与张旭齐名,人称“癫张狂素”,其草书自创一格,笔法瘦劲,书势若惊龙走蛇,飞动自然,如骤雨旋风,随手万变。张旭与怀素共同形成了唐代草书艺术中双峰并峙的局面,这也是中国草书史上的两座高峰,接下来我们就好好欣赏《秋兴八首》的模样吧,就可以分辨是不是怀素所写。
-
1.需要文学常识,生僻成语以及名篇名句背诵 1、“方折峻丽,骨力劲健”形容的是历史上哪位书法家的字?2、成语“咫尺天涯”中“咫”、“尺”都是古代计量单位,其中“咫”和“尺
-
说吃嘛嘛香的人叫什么 “牙口好,胃口就好,身体倍棒,吃嘛嘛香”,短短的一句广告词,让全国观众牢牢地记住了这个看起来憨厚善良、风趣幽默的李嘉存。准确地说,相声应该是李嘉存的专
-
学篆刻怎么入门? 您好,分享几本我看过而且觉得不错的书,供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 《篆刻艺术》 刘江 浙江美术出版社 2. 《篆刻五十讲》 吴颐人 上海书店出版社 3. 《
-
我想第一,应该读一些中国书法史,中国文字的来历、演变,历代有哪些著名的书家,有哪些重要的流派、文字风格等等,这些都应该了解。比如刘恒著的七卷本的《中国书法史》,朱天曙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