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把行书写大?
我也是在临摹怀仁集王圣教序。
站起来写,写多大都不是事。
20公分属于大字范畴了,必须悬肘书写。正常10公分以上就应该悬肘书写了。
其实行草书都需要悬肘。至少需要悬腕,枕腕肯定不好。
悬肘是书法基本功,习惯了就行。
不知道你有没有学习悬肘,建议试试看。
把行书写大,不能是简单的在外形或尺寸上放大,而是在笔法上要做调整、改变。
以王羲之为代表的小行书,用的是一拓直下的笔法书写。一拓直下笔法,毛笔在运动时是一种即侧即中的书写状态,强调起笔和收笔,笔画中部则是快速掠过,这在写小字时问题不大,因字小,笔画短。
但把字放大后书写就不一样了,笔画中段加长,如果还是快速掠过,笔画中部就乏力,犯“中怯”的毛病。
这时用一拓笔法就不行了,而是要用篆籀笔法,也就是中锋。把线条中段写圆劲,字就会显得饱满,有力,精神。
当然写小字时用坐姿。写大字站姿,同时用肩带肘,肘带腕,须用全身之力书写。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能同时练习行书和楷书吗?
谢谢邀请!
同时练习行书和楷书完全可以,我学书就是临草书、行书前,必须先临金文或隶书,这样可以先活动手腕,写实掌握线条,将注意力集中在书写的情绪中。
楷书是行书的基础,笔法相似,更可以同时练习。
学楷书时就要楷书行写,彻忌一笔一笔画字。这样气息割断,不连贯,会把楷书写死,满纸匠气。
不管哪种书体,笔画都是连贯的,不是单独拼湊起来的。都是通过或虚或实的笔法、峰毫转换,连续写就的,直到毛笔没有墨了再醮墨重新起笔。
现在很多人,很多老师教楷书都是一笔一笔写,像写美术字,毫无书写的自由和灵动性。这样的楷书就成了官阁体,没有生气。
行书是楷书的快写,在快写的同时要楷写,这样更有顿挫、节奏感,结合方园变化,刚柔相济,才能把行书写好。
总之,不管写哪种书体,都不要把字写死,正字(楷、篆、隶)要快写,追求行草意。行草书在快的同时要慢写,追求篆、隶古意。
这就是我自己的一点体会,不知能否可以参考。
假如你是初学者的话,建议你最好先学一种字体,因为你不容易发现它们的特性,也就不能快速掌握,一种字体的技巧,同时两种字体练习,反而会增加练字的难度,从而更难掌握。应该等练习一个阶段,一种字帖临的有模有样后,再转学其它书体比较好,所谓触类旁通,也就是这个道理。
另外给初学者一个忠告:贪多嚼不烂,每次练习都不要写很多字,可以精练几个字,并力求把这几个字写好,写到位(就是能够背临),这样日积月累,必有长进。期间为避免练习枯燥,可以做一些通临,比如通临一页内容(主要练习章法布局)。
如果不是初学者,又有学习其它书体的基础。原则上来说,是可以跳过楷书练习行书的,也可以同时练习。从书法史的发展过程来看,草书出现的比楷书要早,也就是说,先由篆书发展到隶书,隶书的快写之后就出现了草书,而行书是由草书逐渐演化过来的,所以从书法的发展史上来说是可以的。大多数人认为,楷书是学习书法的基础,练完楷书后再练行书比较容易方便。但也要因人而异,并无绝对的先后而言。既可以同时练,也可以先练行书再练楷书。各种书写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性,相互影响补偿。
从一个字来看,无非就是结构和笔画,结构上可以从书中借鉴,楷书和行书的笔画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有很多相似性,也有很多不同之处。比如说赵孟頫的楷书,在书写时点画需圆润华滋,但结构布白却要十分注意方正谨严,横直相安、撇捺舒展、重点安稳。只有这样,才能掌握赵体的特点。另外,他书写楷书时略掺用行书的笔法,使字字流美动人,也是赵体的特点之一。
综上所述,我个人认为如果有书法基础,是可以同时学习楷书和行书的,如果没有基础,是不可以同时学习楷书和行书的。当然如果有老师指导的除外。
下面我们来欣赏楷、行之美。如果喜欢请点赞,转发,如有不足之处,欢迎下方留言。
-
1.需要文学常识,生僻成语以及名篇名句背诵 1、“方折峻丽,骨力劲健”形容的是历史上哪位书法家的字?2、成语“咫尺天涯”中“咫”、“尺”都是古代计量单位,其中“咫”和“尺
-
说吃嘛嘛香的人叫什么 “牙口好,胃口就好,身体倍棒,吃嘛嘛香”,短短的一句广告词,让全国观众牢牢地记住了这个看起来憨厚善良、风趣幽默的李嘉存。准确地说,相声应该是李嘉存的专
-
学篆刻怎么入门? 您好,分享几本我看过而且觉得不错的书,供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 《篆刻艺术》 刘江 浙江美术出版社 2. 《篆刻五十讲》 吴颐人 上海书店出版社 3. 《
-
我想第一,应该读一些中国书法史,中国文字的来历、演变,历代有哪些著名的书家,有哪些重要的流派、文字风格等等,这些都应该了解。比如刘恒著的七卷本的《中国书法史》,朱天曙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