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笔墨纸砚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国学 > 历史文献

最终目的是写好行书,该不该先练楷书?

时间:2022-06-05 10:51:58 浏览: 282 作者:笔墨纸砚网

目标是想学行书,以为行书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看似没有具体的严格规范,于是,没有楷书的书写训练,就不楷不草,信手乱写起来,这样往往最终会走弯路,写来写去,越写感觉越飘,写不出根基,甚至染上一些习气。

所以最好先打一定楷书功底的基础上,然后选一本喜爱的行书帖,先“入帖”,临写一段时间,把行书的写法、点画、使转等各种笔法基本掌握了之后,再“出帖”,发挥个人的艺术创造性。

这样,先楷后行,看来似乎慢一些,笨一些,实际上是快、巧,是走直路。

以历代公认的大书法家为例。还有他们都碑帖,如二王、颜柳欧赵,苏黄米蔡不管哪一家,都是楷书功底过硬,出类拔萃,行书更溢彩纷呈,双峰并举,都是在实践摸索和选择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公认的学书法之道。

他们的方法技巧(用笔、起落、使转等),也是从无数人、无数次的实践中总结出来,公认为最妙,最成功的。

再一个,书法有句名言真如立,行如走,草如奔。形象的比喻了楷书,行书,草书相互关系和特点。那么,行书是否就可以信手乱写,根本不要遵循什么规律或原则呢?

不是这样异想天开的,行书和其他书体一样,也有遵循的原则。因为行书大多是楷书之快写,楷之流动书写,人们在临习中会发现,行书的结构,不论它是怎样的千变万化,仍然与楷书一样,遵循着三个原则:平衡对称,重心平稳;对应顾盼;并综合多样体势,统一形态变化。正是在这些原则指导下,行书突出一个“变”字,发展成今日之千姿百态。

比如重心平稳,各种书体都离不开这一条。重心不平稳,就会歪倒,就“立”不起来。而这一切的前提就是要有楷书的平整和功底为基础,尽管楷书求得重心平稳和行书求得重心平稳的侧重不同。

楷书着重要求的是单字横平竖直、疏密得宜、布白匀称等等,而行书,多是采用字形的变化和点画的欹侧,在巧妙的变化中,在两个字之间或前后左右的照应顾盼有情中,求得平稳的,而且,不局限于单字本身。

然而,正如《书谱》所言初学分布,力求平正,即知平正,务追险绝。对应到楷行临习中,就是首先第一步要有楷书的平稳,后再求行书的动态流动,两者缺一不可。

比如:《兰亭序》是最经典的行书,然而第一个字永字,

虽然属于行书笔法,永”字中的“撇”、“中竖钩”,都发生了变化超出楷书的规范。左“撇”又轻又短,且向左上撬。而竖钩“」”,也显然偏左,使字身向右倾斜。可最后一捺“”,又重又长,象根结实厚重的斜柱,把要倾倒的建筑稳稳地撑住了,使这个字站稳了,这些都需要楷书的肌肉记忆和书写习惯,特别是结构平稳,还是按照楷书要求来写得:每一笔都要合乎规范。

如果没有楷书专业练习,撇和捺就不会写得标准,更难以把握重心平稳。

大多从行书入手没有楷书功底,在这里也就快速划过,立不住笔,越写越不对路,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在笔法始终留下一些难以弥补的夹生饭。

类似的还有介于行书和楷书之间的下图林的结体和笔画,还是楷书的架构。

水是标准的行书。但能看出牵丝连线,但快速书写中,撇捺一笔一划还是相当规范,来不得一点连笔乱写的。

还有天横,竖,撇,捺,更加不激不厉风规自远,相当漂亮标准。匀称的楷书笔画中,又有行书的流动性。没有楷书功底,越简单的字就越难写出韵味。

所以,许多行书就像上面说的例子一样,外表形式是行书,其实骨子里内核还是楷书,如果没有楷书笔画训练,直奔行书,最终只是学了些泛泛的皮毛,徒有其表,如同隔靴搔痒,始终学不到精准到位的用笔技法。

所以我们学习行书前,还是最好先练一练楷书,打好基础,稳扎稳打,就会为以后无论是行书,或者草书的学习,奠定牢固的功夫,否则欲速则不达。

这个问题跟前面回答的一个问题相似,但不尽相同。若只想把字写“好看”,可移步看前边回答。这里回答想系统学习书法者。

先亮明观点:系统学习书法,得从楷书开始起步。(这里的观点,只是征对大众化,有天赋异禀的高手请绕道勿喷!)如果从行书起步,会出现几个问题,第一,初始阶段,手上的力度控制不好,笔划出现剧齿状的原因就在此,第二,字的间架结构掌握不好,出现左轻右重、上轻下重……等等问题,第三,即便以上两个问题都基本解决,但更深层的问题却无法回避,那就是你的字终究是无根之木,无本之草,犹如浮萍显得很“飘”。而要克服这一弊病,还得回到楷书上来。

简单谈谈楷书的临习。(这里仅就最终研习行书而言)因人而异,性格内向者,可以从柳楷入手,

柳公权《金刚经》碑

循《金刚经》,《玄秘塔》,《神策军》的路线渐进而行。柳公权被誉为书界的“建筑大师”,他的字由《金刚经》始,笔法变化相对较少,而结体却相当精妙,掌握好肘腕力度,用“米字格”临习会见效较快,但始终如一的坚持“中锋运笔”(重复三遍)是不二法门。但掌握“中锋运笔”的窍门却又在小篆,在楷书临习进入瓶颈期,习柳者可掺入吴昌硕或吴熙载(让之)的小篆临习揣摩,小篆对笔法要求相当高(几乎要始终保持笔、纸垂直走笔,这样对中锋运笔的掌握会很快见效),但习小篆在圆转处会用拇食中三指“转笔”,不想在小篆上下苦功者,此点可以不必太重视。掌握了运笔技巧,再回头习柳,你会发现笔下“实”了很多。

吴昌硕、吴熙载小篆

承前,性格外向者,个人建议习楷由魏碑入手。因为魏碑的书写行笔相对较慢,而且笔笔到底,这对磨炼书写者的性格极其有用。选帖方面由于魏碑全是独立存在,自成体系,所以先习哪种后习哪种无定论,可从《始平公造像》、《张黑女墓志》、《张猛龙》入手,

始平公造像

想寻捷径者亦可临北京著名书法家薛夫彬的魏碑,最终回归《龙门二十品》。与前面所言一样,瓶颈期习小篆建议选择赵之谦(两条路线都不建议临习杨沂孙,尽管杨的小篆笔法更快,但与所习楷书衔接不紧密)。

薛夫彬魏碑书法

赵之谦小篆

有了这样的楷书基础,便可以向行书学习迈进了。楷习柳者,行书的学习顺序可以以文征明,兰亭序,赵孟頫一路走。这也是朝启功先生行书方向发展。

兰亭序

楷书习魏碑者则从颜鲁公的《争座位贴》,《祭侄文稿》入手,而最终朝着欧阳中石的书法方向走。

颜鲁公《争座位》和《祭侄文稿》

当然,习书之路无定法。有几点需特别引起重视,第一,习书是一个需要耐得住寂寞的选择,而且还得每天临习,现在能坚持下来的人不多。第二,坚持书写是一回事,能不能练成还得另说,重在边练边悟。第三,字外功夫一点不比坚持练习次要,一个理论(不止是书法理论)、一个实践要两条腿走路,缺一不可。第四,学书到了一定的境地的人他会不屑于出名、显摆,遇到好的作品欣赏之余,取人之长补己之短,遇到差的一笑置之,那些动辄要书家写幅楷书来看看者,多为外行,因为楷书是基础,没有这一阶段不可能成名成家。

本文纯属个人观点,不喜勿喷,评论留言请文明用语!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相关阅读
  • 冷僻的文学常识

    1.需要文学常识,生僻成语以及名篇名句背诵 1、“方折峻丽,骨力劲健”形容的是历史上哪位书法家的字?2、成语“咫尺天涯”中“咫”、“尺”都是古代计量单位,其中“咫”和“尺

  • 说吃嘛嘛香的人叫什么

    说吃嘛嘛香的人叫什么 “牙口好,胃口就好,身体倍棒,吃嘛嘛香”,短短的一句广告词,让全国观众牢牢地记住了这个看起来憨厚善良、风趣幽默的李嘉存。准确地说,相声应该是李嘉存的专

  • 学篆刻怎么入门?

    学篆刻怎么入门? 您好,分享几本我看过而且觉得不错的书,供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 《篆刻艺术》 刘江 浙江美术出版社 2. 《篆刻五十讲》 吴颐人 上海书店出版社 3. 《

  • 大学学书法专业,需要读些什么样的书呢?

    我想第一,应该读一些中国书法史,中国文字的来历、演变,历代有哪些著名的书家,有哪些重要的流派、文字风格等等,这些都应该了解。比如刘恒著的七卷本的《中国书法史》,朱天曙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