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行书,有欧楷基础,《兰亭序》和《圣教序》应该先从哪本入手?
有欧楷基础,学习行书就比较快。也比较容易避免学习行书过程中出现柔弱,飘散等现象。
建议从《圣教序》入手。1.该帖是沙门怀仁从王羲之书法集字成帖,虽是集字,但是靠着怀仁的功底和努力,相对较好的再现了王羲之书法风貌。为历来学习王羲之行书者所采纳。
2.《圣教序》为集字碑帖,通篇看必然缺少王羲之书法的行气,意蕴,但是其单字不失王羲之的妍雅,字距,行距,章法布局还是体现了王羲之书法特征,作为初学行书者,首先是学习单字结构,运笔技巧特征,然后才是学习章法。
3.《圣教序》整体虽缺少游丝连带,但是字体方圆有变,方者必方,圆者变化,字形特征明显,结构稳妥完美。就单字看,甚至比王羲之《兰亭序》还遒丽。所以更容易和初学者产生共鸣。
《兰亭序》是特定状态下的神之作品,后人几乎学不来1.《兰亭序》乃王羲之和友人游玩时在一种轻松愉悦的状态下提笔一气呵成,没有刻意去安排,反而有如神助,意境高远,可谓神来之笔,通篇意、气贯通,后来王羲之尝试重写,结果不得原面目,差距甚远。这种作品,永远只有一次,不会重来。不要说初学者,就是后世书法大家也没有写成者。
我想后来的张旭在肚子痛的时候写下《腹痛帖》,那也是一种特定情感的产物,如果让张旭重新,必须截然不同。
2.《兰亭序》字形结构变化太大,跳跃性过强,笔法多变,方圆交替,横画、竖画、点画,皆粗细变化多端,藏锋露锋相间。全文二十多个“之”字,全无雷同,初学很难掌握。
建议先学《圣教序》然后逐步学习领会,慢慢过渡到《兰亭序》。
初学行书其实《兰亭序》、《圣教序》都不是很适合起步,最好是从赵孟頫的行书开始起步,作为学习“二王”书法的跳板。
《兰亭序》的问题《兰亭序》是号称天下第一的行书,为何不适合初学呢?有下面的一些原因:
《兰亭序》不是在正常情况下写的,是王羲之在微醉的情况下写的草稿,这种书写时候的状态我们很难模拟。
《兰亭序》的外观特点是牵丝萦带非常丰富,起笔多是尖峰起笔,有一个笔尖。这跟当时的书写工具也有莫大的关系。而初学者不懂其中的道理,很容易把这些东西当成最主要的特点来学,最后习得一身的习气。
《兰亭序》的笔法非常丰富,但是字却并不多,所以初学者很难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用笔,只能是邯郸学步。
《圣教序》的问题《圣教序》是集字书法,说白了就是一本王羲之行书字典,因此字与字之间的行书应该具备的那种行气不足。再加上是碑刻书法,再加上后期的风化,造成失真很厉害,很多原本的用笔痕迹都看不出来。
而初学行书,对于用笔要求比较高,学的就是古人的笔法,但是你却看不明白它每一笔的来龙去脉,这样的话你写的行书就会缺乏行气。
为何从赵孟頫开始赵孟頫是对王羲之书法的最好继承者,也是元代书法的宗师级人物,他的书法自成一家,但又是“二王”一脉的发扬光大者。
赵孟頫的行书作品,温润雅致,不激不历,很得王羲之书法的中和之美。而且赵孟頫留下的作品众多,而且都是墨迹、真迹。临摹学习这些字帖的话,对我们研究行书的笔法非常有帮助,你能看得很清楚每一笔是如何下笔,如何使转,我们能很清楚他的每一笔的笔势。例如,你就可以先从赵孟頫临摹的《圣教序》入手。
因此,我的建议是从赵孟頫入手,把赵孟頫的行书作为跳板,学好赵孟頫之后,再去学《圣教序》,最后去学《兰亭序》,学其用笔之超逸。
我是翰墨今香,希望能得到您的支持和关注。
-
1.需要文学常识,生僻成语以及名篇名句背诵 1、“方折峻丽,骨力劲健”形容的是历史上哪位书法家的字?2、成语“咫尺天涯”中“咫”、“尺”都是古代计量单位,其中“咫”和“尺
-
说吃嘛嘛香的人叫什么 “牙口好,胃口就好,身体倍棒,吃嘛嘛香”,短短的一句广告词,让全国观众牢牢地记住了这个看起来憨厚善良、风趣幽默的李嘉存。准确地说,相声应该是李嘉存的专
-
学篆刻怎么入门? 您好,分享几本我看过而且觉得不错的书,供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 《篆刻艺术》 刘江 浙江美术出版社 2. 《篆刻五十讲》 吴颐人 上海书店出版社 3. 《
-
我想第一,应该读一些中国书法史,中国文字的来历、演变,历代有哪些著名的书家,有哪些重要的流派、文字风格等等,这些都应该了解。比如刘恒著的七卷本的《中国书法史》,朱天曙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