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笔墨纸砚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国学 > 历史文献

练字已近三年,最近不但没有进步,反而有所下降,该怎么办?

时间:2022-06-05 13:13:11 浏览: 38 作者:笔墨纸砚网

关于题主的这问题,我的观点是:应先专工一帖,这个很重要!你不到三年的时间就临了三个帖,这是不可以的。俗话说,贪多嚼不烂。

可以肯定的说,题主的学书路子是对头的,就是方法上出现了问题。怎么办?我认为这个好办,坚持先工一帖,用三到五年的时间,把字写到六七分像时,再考虑换帖。

我的看法是,一个书者,如果一生能把一个帖临写好,就已经非常不容易了。古人说,“术业有专攻”,就是这个道理。题主习书近三年,不但没进步,反而有所下降,这说明什么?说明不专。学书法,应先专而后博取。这个希望题主一定要记牢!虽然题主习的都是楷书,但他们的风格都是不同的。殊不知,古人为了形成自己的风格,是要花费多少年的功夫啊!而且是在有灵性,有悟性的情况下。

当代书法大家们习书,大多是专工一帖的,即便是换帖,也是在一帖七八分像的基础上换,而且还要不间断地临写先前所临过的帖。所以说,学书法,应以一帖为主专工之,今天临这个帖,明天临那个帖,换来换去的,最终一个也写不好。题主应该先工“柳”就工“柳”,先工“欧”就工“欧”,先工“赵”就工“赵”,先用上三年时间主工一帖,其它的兼之。

以上观点,仅供参考。欢迎留言,评论!

题主的这个问题实际上问了两个问题,即三年习书的效果怎么样?和自认为书功不进反退怎么办?

第一个问题的主要症结在于笔法的不当。从临习的作品来看,走的王羲之一脉。羲献之功以行书见长,很多笔法变换莫测,在很多今人的书艺中已经很少看到。原因是,他们代表了整个书法史行书造诣的高峰,当代许多书家得其十之二三功力就已经很快成名成家了,找不到敌手了,遂难再长进。

而对于初学者来说,从兰亭序下手,似乎步子迈的有点大。没有楷书的基础,直接跨越到行书,就像是小孩子学走路,步子没迈稳,总想着飞奔,往往容易练习效果不佳。这个并不难理解!

再来看您的字最大的症结,笔法问题。以作品中的横画为例,它在楷书中是要有起承转收的意念的。起笔讲究藏锋点顿,承是将笔锋调整成中锋,转为中锋运笔的过程,收是横画最右边的点顿收笔,整个过程笔力要做到,由重到轻,再由轻到重。在行书中就是加快了速度而已。

而题主的横画中缺少了笔力轻重变化和中锋运笔,使笔画显得不干净,并且略微缺少了扛肩的度。

初习书法,也并不是一定不可以从行书开始。如若从行书开始,也选好了贴,精准临习是关键。要把字临的酷肖逼似,溶入手指和手腕的肌肉记忆当中去。这一过程需要大量的准确重复才能奏效。如果临习的字不准确,练得再多也是徒劳。

第二个问题,自己觉得书法水平不进反退怎么办?

从题主发的来看,确实长进不太大。这个问题笔者也遇到了很多次!

习书法就像烧开水,往灶里添柴火,又有几人是一次性将水烧开成书法家的。很多都是烧一半停了,凉了后有兴致了再烧。这样反反复复的呈波浪式往前发展。你现在的自我感觉就是这水有电变凉而已!

不过没关系,田蕴章老先生在他每日一字讲座中也提到过这个问题。很多技能不是一次性能练就的,有时还会遇到弊病的复辟,可能需要在很多关卡处,渡劫,一旦挺过去,你会发现它会突飞猛进的提高。

另外,就第二个问题,提个小建议,可以提高你练书法的自信心。不要逮着一个陌生的词句自己去硬创作。可以找自己喜欢的书家的成品,模仿他们的笔画间架和章法去写,择一幅好的,贴在临桌的墙上,时不时看看,或许会让你再次信心倍增。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相关阅读
  • 冷僻的文学常识

    1.需要文学常识,生僻成语以及名篇名句背诵 1、“方折峻丽,骨力劲健”形容的是历史上哪位书法家的字?2、成语“咫尺天涯”中“咫”、“尺”都是古代计量单位,其中“咫”和“尺

  • 说吃嘛嘛香的人叫什么

    说吃嘛嘛香的人叫什么 “牙口好,胃口就好,身体倍棒,吃嘛嘛香”,短短的一句广告词,让全国观众牢牢地记住了这个看起来憨厚善良、风趣幽默的李嘉存。准确地说,相声应该是李嘉存的专

  • 学篆刻怎么入门?

    学篆刻怎么入门? 您好,分享几本我看过而且觉得不错的书,供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 《篆刻艺术》 刘江 浙江美术出版社 2. 《篆刻五十讲》 吴颐人 上海书店出版社 3. 《

  • 大学学书法专业,需要读些什么样的书呢?

    我想第一,应该读一些中国书法史,中国文字的来历、演变,历代有哪些著名的书家,有哪些重要的流派、文字风格等等,这些都应该了解。比如刘恒著的七卷本的《中国书法史》,朱天曙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