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书法有出路吗?是什么动力让你坚持下去的?
客观讲,自学书法成功的概率几乎为零。无论你临王体,柳体,颜体或欧体,都需要有人点拨。因为书法不仅仅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学问。如果你连其中的奥秘都不知道,怎么可能会练好书法呢?即便你是真的用心了,写出的字也是只有形,而无神。书法的秘诀就在这。自学书法的朋友,信不信由你。
自学书法有出路吗?这个问题不是随便一说,而要有事实根据,才能说明问题。
大体来说,书法自古就是一条路,就是传承,因为古代讲师承。特别是考秀才考乡试,类似于我们现在的小升初中考,都有私塾或者家学渊源,都要有毛笔书写训练,自然而然就有了传统书法的规范标准功底。自学根本就无路可走。
比如,就以古代书法代表人物书圣王羲之书法就不是自学,他是家族传承加师承两个方面。
王羲之出生于书法世家,其父王旷本就是当时著名书法家,王羲之为了进一步提高书法能力,后来又拜有亲缘关系的卫夫人。
关于其学书过程王羲之这样写到:予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成,及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繇、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
再说亚圣颜真卿,同样是家族传承加师承,史书记载他的祖父就是当时出名的书法家。有一个著名书法理论史料《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就叙述了颜真卿多次请教张长史笔法的过程和笔法心得。
事实无从考证,但即使是传说或者假借颜真卿的,但起码说明,古人传统学书法方法,是很重视书法传承或者叫书法教学方法,而不是自学的。
五四运动以后,东学西渐或者叫洋为中用,中西结合,有了钢笔书写方便,毛笔书法也就成了小众艺术文化,可以说百花齐放,没有了传统书学习章法套路。处于群龙无首,各自为战,鱼龙混杂的自由书写格局。
于是就产生了普通爱好者的路径。大部分是业余爱好书法。或从小爱写硬笔字,然后有了相对充足的时间和心境,在某一个时间节点上,不由自主就是买了教材或者现在有手机网上视频学毛笔,临帖,再进一步,发现自己学习不系统,学习过程中摸不到用笔门路,然后自然而然就报书法班。
还有一种也是传承,就是机遇好,听说哪位老师书法好,书法家字体好,就程门立雪前去拜师学艺,这基本还是采取古人路径。
再专业点就是改革开放后,大学里有了书法专业,中小学书法辅导班等专业机构。这些根本上还是传统传承的继续。
可以说大部分是这样的学书历程。
经过这么类似于东一榔头 西一棒槌的接纳吸收和筛选,最后还有一部分,就是如同题主所说逍遥自由派,不管不顾。顺其自然,自己写自己练,写那算哪,好一点还临帖,也叫自学,还有干脆自写自画,唯我独尊,纯粹的自学,显而易见,前一种还有点笔法结构的痕迹,明眼人一看就是练过帖。但不专业,后一种就是越写越不对路,干脆就入了江湖一路,
所以归纳了以上书法学习方法路径,就知道书法从古至今都是有老师传授方法,才会有正确的的笔法结体,否则,不经过老师引导,纯靠自学,好一点会走越多弯路,花费大量时间却进步很小,再不行就是直接误入歧途,越走越远,流俗,流入江湖气,再想回头习气染染上了,纠正就难了。
书法能不能自学,上面基本已经说清楚了,至于怎么学,还是由个人根据自己实际决定,因为外因只是起一个引导启发作用,根本还是主观能动性,也就是学书法的人来决定取舍的。
-
1.需要文学常识,生僻成语以及名篇名句背诵 1、“方折峻丽,骨力劲健”形容的是历史上哪位书法家的字?2、成语“咫尺天涯”中“咫”、“尺”都是古代计量单位,其中“咫”和“尺
-
说吃嘛嘛香的人叫什么 “牙口好,胃口就好,身体倍棒,吃嘛嘛香”,短短的一句广告词,让全国观众牢牢地记住了这个看起来憨厚善良、风趣幽默的李嘉存。准确地说,相声应该是李嘉存的专
-
学篆刻怎么入门? 您好,分享几本我看过而且觉得不错的书,供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 《篆刻艺术》 刘江 浙江美术出版社 2. 《篆刻五十讲》 吴颐人 上海书店出版社 3. 《
-
我想第一,应该读一些中国书法史,中国文字的来历、演变,历代有哪些著名的书家,有哪些重要的流派、文字风格等等,这些都应该了解。比如刘恒著的七卷本的《中国书法史》,朱天曙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