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笔墨纸砚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国学 > 历史文献

好书法的标准是什么?普通人如何识别书法作品的优劣?

时间:2022-06-06 03:55:29 浏览: 89 作者:笔墨纸砚网

辨别一幅书法的优劣,书界有一种较为普遍的说法,主要从三个方面看:①笔墨技巧;②气象韵味;③艺术源流。说实话,我不太认同这个观点,在抱庸看来,这是舍本逐末,根本没有抓住书法艺术的核心精要。

首先,用笔用墨是需要的,但太过于强调线条、墨色,则是十分偏谬的,尤其是大吹特吹墨色技巧更是荒诞之极。举个例子,丑书家们就是十分强调线条与墨法的。

我认同书即画的观点,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是可以当成画来欣赏的。而一幅好的书法作品,也应分为形胜,势胜,境胜三品。

第一层为形胜。也就结字要美观,无论是楷是行是草,单字结字美观是基础。单字丑,书法必丑。第二层为势胜。就是书法一定要有料,有珍奇,要有顺畅之气、连贯之势。第一笔写出来,第二笔不看都知道,就是典型的“田英章”。第三层为境胜,就是书法整体的气质内涵、境界品味。

抱庸浅见,一家之言。

有人问我,如何判断一幅书法作品的好坏优劣?

实际上,“好坏优劣”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如果我们说赏析一幅书法作品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的话,那么同样,一幅书法作品的好坏优劣就不能是一概而论的,就不能是进行了简单判别就可以区分清楚的。

或者说,我们在这里想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普通人真的可以做到准确的评价艺术作品的好坏么?

以我们熟知的展览书法为例。当今书坛,各种展览体竞相问世,在冲击人们眼球的同时,也为操持着传统书法审美范式的书法欣赏、爱好者们提出了一个难题:

如何界定他们?如何欣赏他们?

显然,如果我们简单的用一种笼统地“好坏二分法”将这一类书法完全归结于“好”以及完全归结于“坏”都是不恰当的,也是不合适的。

这样简单粗暴的定性,既是对中国书法未来可能发展空间的一种限制和束缚,即在一定程度上僵化书法创新的机制,同时也是对中国书法传统话语权的一次挑战和颠覆。

所以,从传统书法欣赏的审美范式而言,展览体的确存在诸多问题,但是它在拓展中国书法审美空间、表现方式以及传达艺术理念上,实际上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因此,展览体这种看起来“人人尽可诛之”的书法样式同样也存在着可以供我们今天的人们去赞赏、欣赏的一方面,更何况普通书法的好坏评价呢?

这其实就是书法作品评价的复杂性。

然而,对于一位普通的书法爱好者来说,实际情况其实并没有那么复杂,甚至更为简单。

这些事情就好像我们要决定和判断一个物品的使用价值一样简单。当我们觉得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我们都不需要这个物品的时候,那么这个时候这件物品就是无用的,当我们觉得这个物品对我们来说还是必需品的时候,它就是有用的。

因此,对于艺术品的评价,普通人,尤其是操持着传统审美范式以及实用主义态度的中国人而言,是不是有用是更为关键的问题。当艺术作品从某一方面迎合了我们的需要和价值理念的时候,我们自然倾向于去认可它,看到它好的一面,当艺术作品违背我们价值取向以及自身需要的时候,自然对其持贬低态度。

这一点体现最为鲜明的例子就是中国书法特有的评价标准。宋代苏轼作为一代书法大家,本身对王羲之的书法推崇备至,然而当被问及天下可以称得上“四绝”的艺术家时,在所有书法家中,苏轼选择了颜真卿。而宋代正是颜真卿书法大大的被弘扬、颂扬的一代。颜真卿的书法自然有他过人之处,但是更为后世所推崇的,还是他的品格、气节以及道德观念。由此,对于他的书法作品也就爱屋及乌了。

这样一种评价的错位,显示了传统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中包括的文化、社会影响力。本来应该是存粹的艺术考量,却加入了更为复杂的道德和价值观体系,因此就会出现完全不一样的结果。而之所以宋代人喜欢颜真卿、追捧颜真卿,与当时社会政治和儒家士大夫在追求艺术和传统道德责任之间的平衡需求上有密切的关联。

对于普通人来说,书法评价的判断标准更是如此。现代社会,书法作品越来越沦为一种装饰的艺术,装饰品整体的风格是否契合买主身份地位和脾气性格是绝对要考量的实用性需求,至于其艺术水平的高低则无关宏旨。

换言之,水平高低的判断如若以一人好恶来取舍、判断,则毫无参考价值,个人只会着眼于个人利益和个人诉求。

比如西方美术史上著名的绘画大师伦勃朗,那幅著名的,既让他名垂艺术史,同时也让他身败名裂的著名画作——《夜巡》就很生动地展现了艺术作品价值判断的个人特质:狭隘性和实用功利性。

显然,这幅创作于1642的画作并没有完全讨得雇主的欢心,甚至惹恼了雇主,随后伦勃朗一落千丈,生活陷入困境。但也恰恰是这幅画作,在他死后,为他赢得了最多的赞誉。

对于当时花钱请他来画画的雇主而言,这并不是他们想要的效果,画面虽然生动、活泼、真实,但是雇主们只会考虑他们个人狭隘的艺术审美需求,而不会上升到艺术的高度。

所以,单个人、单个群体、甚至一个时代,往往会局限于他们所局限的东西,不能看到艺术作品存在的先知性、超前性。如果每个人、每个时代都有准确判别艺术高低的能力,梵高大概也不会一生穷困潦倒了、印象派早就在诞生之初就会受到人们的追捧和承认了。

基于此,我们认为,普通人是无法做到完全准确的评价艺术作品的,甚至连相对准确的判断也做不到。与普通人生活在同一时期的专家学者也并不能完全摆脱他们“世俗”的眼光,甚至任何一个艺术批评家都不能做到完全摆脱“世俗”的羁绊。有时候艺术价值和艺术创作的评判,需要时间,更需要耐心和包容。

如果我们用一种更多元,更开放的心态去看待艺术而不是简单的以好坏评价的时候,我们就更能尽情享受艺术带来的美感了。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相关阅读
  • 冷僻的文学常识

    1.需要文学常识,生僻成语以及名篇名句背诵 1、“方折峻丽,骨力劲健”形容的是历史上哪位书法家的字?2、成语“咫尺天涯”中“咫”、“尺”都是古代计量单位,其中“咫”和“尺

  • 说吃嘛嘛香的人叫什么

    说吃嘛嘛香的人叫什么 “牙口好,胃口就好,身体倍棒,吃嘛嘛香”,短短的一句广告词,让全国观众牢牢地记住了这个看起来憨厚善良、风趣幽默的李嘉存。准确地说,相声应该是李嘉存的专

  • 学篆刻怎么入门?

    学篆刻怎么入门? 您好,分享几本我看过而且觉得不错的书,供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 《篆刻艺术》 刘江 浙江美术出版社 2. 《篆刻五十讲》 吴颐人 上海书店出版社 3. 《

  • 大学学书法专业,需要读些什么样的书呢?

    我想第一,应该读一些中国书法史,中国文字的来历、演变,历代有哪些著名的书家,有哪些重要的流派、文字风格等等,这些都应该了解。比如刘恒著的七卷本的《中国书法史》,朱天曙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