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笔墨纸砚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国学 > 历史文献

想请教大家:如何培养书法鉴赏能力与审美能力?

时间:2022-06-06 07:34:25 浏览: 229 作者:笔墨纸砚网

谢谢您的邀请和提问。“如何培养书法鉴赏能力与审美能力。”一句话,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既要学习书法史,也要不断的临摹古代的各种法帖,不但要临摹帖学派的发帖也要临摹碑学派的法帖,通过对中国书法史的了解,我们才能够奠定一些基本的书法常识和书法的历史知识,你具备了这些基本的知识,你才能够有欣赏书法的能力。

但是,在此,我纠正一下,今天我们讨论的问题应该不涉及书法“鉴赏”而是欣赏比较合适。因为“鉴赏”包括了更多内容,要超出“欣赏”的范围很多。例如,一个字帖的真伪也会属于“鉴赏”,但是,不一定就是欣赏。

比如说,什么年代的书法家写什么样的书法,什么样的风格是哪个书法家的,这需要我们有一定的历史知识,比如说汉代的书法家就写不了楷书,而唐宋时代的书法家他们是不写隶书的,颜真卿的书法和米芾的书法是不一样的,等等,从历史的角度来说,这是一些常识,我们应该具备,这叫欣赏。不涉及考古考证。

书法欣赏主要有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书法规范的层次,也就是说我们只要看到书法能够规范的来书写,这就是我们具备了对书法的基本的欣赏了。与此同时,还有一个更高层次的书法欣赏,就是精神层面的层次,这个层次是较高层次的欣赏,也是我们重点要培养和发展的。

一般来说,我们能够欣赏到规范的书法,这个不是太困难,因为我们开始学习书法,从初学的阶段来说,都是从楷书、行书这样一些书法欣赏学习的,而且这些书法都是比较主流和常用的书法。还有一些书法呢,它并不具备主流的特点,比如说草书,篆书,甲骨文等等,这些书法它不是主流。

书法是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一些书法。到了我们今天,对我们来说有些书法已经很陌生了,比如说,我们很多人是不认识篆书的,还有一些人对于草书也不认识,对他们来说,欣赏这些书法当然很困难,我们首先要认识这是一个什么字,这是一段什么文,他为什么这样写?是属于哪个流派的?这些需要我们一定的知识,这些知识如果不经过一定的专业的培训,是很难欣赏这些书法之美的。所以,较高层次的欣赏书法,需要我们提高对书法的认识,提高我们对书法艺术的全面的去了解。最好是我们能够系统的去学习书法,才能够欣赏书法。

但是,欣赏书法,对我们普通大众来说,把书法的所有的都学到,这个学习成本本身还是很高的,也不太现实。我们只能说,对于我们喜欢书法的朋友们来说,也就是书法爱好者,首先要提高自己的书法欣赏能力,这是我们应该做到的。

我们既要普及书法也要提高书法欣赏水平,我们所说的普及是面向大众的书法普及,也就是说那些不是太喜欢人的书法的人,向他们普及一些书法知识,让他们能够对书法不太陌生,这就是一种普及了。

我们所说的提高,就是我们对已经具备了一些书法基础的朋友们,再系统的去学习一下书法的知识,对书法做一些全面的了解,这样,我们的书法欣赏能力就会更加的完整和充实一些了。

在我们现实生活当中,我们很多人对书法是一知半解的,开口闭口要么就是书圣,要么就是丑书,不分青红皂白好的。遇到古代或者现代的书法作品,好的不知道好在什么地方,差的也不知道差的什么地方,乱放口炮乱批判,完全用自己的一知半解的感受来指手画脚,这当然就不是真正的欣赏书法的态度,也无法真正正确的欣赏书法作品,到底哪些是美的,哪些是不够美的,哪些是完整的,哪些是有缺陷的。这样就不利于我们真正的欣赏书法,提高对书法认识。

所以,我们学习书法的一些爱好者,就要尽量全面的来提高自己的书法修养,不要再用初学者的的眼光来欣赏大师的书法,这样欣赏书法是欣赏不到大书法家的艺术成就的。

我们很多书法爱好者朋友在欣赏书法的时候,容易犯各种各样的书法常识错误。比如说,前两天有人提出一个问题,说黄庭坚的书法看起来都像不合格,很多都是败笔,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人去崇拜黄庭坚,他们是不是盲目崇拜呀?像这样的认识,纯粹就是没有很好的书法修养造成的,黄庭坚是宋代的大书法家之一,他的书法是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赞赏的。

从辈分上来说,黄庭坚是后来的宋徽宗的长辈。宋徽宗还没有做皇帝的时候,就学习过黄庭坚的书法。这么有天分的一个青年都喜欢黄庭坚的书法,你能说他的书法很差吗?他怎么会产生败笔呢?所以,提出这样问题的原因是,我们很多人把什么是“败笔”都没有搞清楚,却拿着这个词乱扣帽子,乱打棍子,造成了对书法欣赏的一些混乱,这是什么问题呢?这显然是一个书法素养的问题。

书法,既有很规范的书法,也有一些不太规范的书法,这些不规范的书法,他们对美的个性的追求可能更多一些,这样呢,在我们用规范的眼光来看这些书法的时候,觉得这些书法当然不是太好。

但是,这只是欣赏书法的一方面,那些富有个性特色的书法,正是作者能够借用书法艺术创作来表达自己心胸感受的艺术。而那些表面上写的光鲜靓丽的书法,并不具备个性的特色,也没有任何的突破和创新,因此,它只能是一种规范的书法。

规范的书法我们说过,这是一个基础的一个比较普及的层次,而那些能够抒发自己个性的书法,是他们的思想情感和书法造诣得到了很好的发挥的一种书法。

所以,两种书法是不太一样的,比如说,我们都是写草书,有些草书它也是很规范的草书,但未必是好草书,不是所有的草书都是优秀的书法作品,有些草书是很有创造性的,有些草书没有任何创造性。同样,楷书也是一样,有些楷书有创造性,有些楷书没有任何创造性。

我们很多人认为,没有创造性的书法,才是真正的书法。应该说,具备创造性的书法,我们要欣赏的内容远远超出书法本身了,因为书法本身它也有超出书法自身的东西,这就是个性思想感情吧。一个人如果没有思想,没有感情,没有个性,把字写的漂漂亮亮整整齐齐完全可以做到,但这样的书法作品只能是一个非常低层次的很一般的书法层次,严格的说,他只完成了把字写规范的这样一个书写任务。高层次的书法,既要有书法的艺术和规范性,又要有书法家个人的个性,还要有符合书法的规律美学新创造,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创造出好的书法作品,所以我们欣赏书法就是要区别这两种情况。尤其是我们要欣赏他超越了一般性的艺术创造性,这才是书法艺术的魅力。

一个是普及大众层次的,一个是高层次的,在高层次方面,追求更多的是个性和精神的东西,能够在具备基本规律和书法艺术的基础上,再向高层次去追求个性,说明他是有创造性的,他是能够超越自我超越时代的。这些问题虽然比较复杂,我们也不可能一下子就把什么是高层次的搞清楚,我们也不可能一下子就把什么叫个性就搞清楚,但是,我们通过多学习一些字帖,多接触一些书法家的不同的艺术风格,我们通过慢慢的学习和比较,就会提高自己的书法欣赏水平了。

其实学习书法欣赏也不是很难的事情,也没有什么神秘的地方,只要符合美学的规律的都是好的书法,不符合美学规律,不符合书法的一般的美学规律的,当然就不是好的书法。有些书法乱写乱画,有些书法把文字当作绘画,这些书法当然就违背了书法的基本精神,当然就不可能是我们书法欣赏的范围了。

总而言之,书法欣赏是一个逐渐提高的过程,既要在理论上提高,也要在实践上提高,双方面都提高,我们的书法欣赏水平才会稳步的提高。

我们时时要学会比较,会比较就会有鉴别,这是最简单的办法,用俗话来说,那就叫做“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这个方法仍然适用于我们欣赏书法。

可以主要从两大方面来努力:一、书法审美精神的把握。二、书法审美格调的提升。

一、书法审美精神的把握

把握生命精神,领悟生命审美本质;理解中和精神,追求中和审美理想;认识写意精神,丰富写意审美内涵;传承文人精神,积累文人审美素养。

(一)把握生命精神,领悟生命审美本质

生命精神,生命感的审美精神,是中国书法的本质性、根源性的审美因素。把握了生命精神,便领悟了书法的审美本质和基本审美价值。

生命精神具体呈现为气、神、骨、筋、 肉、血、力、势、韵等内容。

作为生命形式意味的“气” ,在书法中体现为笔画、结构富有动势的生气和有机贯通的气脉。

“力”、“势”、“韵”是笔法、章法、墨法的生命审美内涵。“力”,生动有力。“势”,和谐见势。“韵”,鲜活多韵。

书法“信之自然,不得重改”的书写创造,显现着生命意味,洋溢着生动的气韵。“点画振动”,使人追溯、感受到“挥运之时”。书写过程的痕迹无不保持着鲜活的生气,永存乎生意。

(二)理解中和精神,追求中和审美理想

中和精神,中和美的审美精神,高度体现了中国书法的审美理想。理解了中和精神,可以感悟和传达刚柔相济、多样协调的审美境界。

中和之美体现为两极审美因素的兼容,审美意蕴程度适中,不过分而无不及。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婉而愈劲,婀娜中含遒健,正是理想的中和之境。

逆与顺、藏与露、曲与直、方与圆、肥与瘦、疾与涩等相统一。

结构的欹与正、连与断、疏与密、大与小、主与次、违与和辩证结合。

米芾的“刷字”,痛快又沉着,灵动而丰实。疾笔与涩笔有机结合。

中和之美强调杂多审美因素的和谐统一。每一个系统内有多种不同的因素,正是它们之间的相辅相成、融合互济,构成了一个个和谐有机的统一体。王羲之典雅,灵和,潇洒,爽利,紧结,古质,妍美……

(三)认识写意精神,丰富写意审美内涵

写意精神,写意性的审美精神,突出了中国书法的艺术表现特色。充分认识写意精神,能够欣赏和表现微妙而丰富的抽象审美意味。

书法的写意性,主要指微妙而丰富的抽象审美意味表现。“笔意”、“字意”、“书意”是书法表现与鉴赏的核心。概括而微妙的抽象审美意味更是书法美的本质内容。

概括而微妙的抽象审美意味是艺术家更广泛的审美感受、体验的结晶。

书家在对自然美事物的感悟中,把握、提炼出概括性、抽象性的气势、韵味、宽泛朦胧的审美情调。

书法所“写”之“意”与人的精神、气质、风度具有密切的审美联系。所谓潇洒、儒雅、超脱、清淡……正是人格精神的概括性表现。所谓“文人气”、“书卷气”、“山林气”、“庙堂气”等等,在书法中成为体现不同人格精神气度的重要审美意味。

古代书法家关于笔画、结构形式的探讨,注意它们与特定审美意味的对应关系。姜夔指出:“正锋则无飘逸之气。”“以润取妍,以燥取险。”“折搭多精神,平藏善含蓄。”(姜夔《续书谱》)康有为讲:“提笔中含,顿笔外拓。中含者浑劲,外拓者雄强,……提笔婉而通,顿笔精而密。圆笔者萧散超逸,方笔者凝整沉着”。(康有为《广艺舟双楫》) 这种探讨有利于充分理解书法形式因素,发挥不同笔画和结构的表现功能,“写”出丰富多样的“意”。

(四)传承文人精神,积累文人审美素养

文人精神,文人化的审美精神,使中国书法具有了坚实而丰厚的文化根基。培养、传承文人精神,积累了文人审美素养,可以在书法作品中蕴含高品位的审美情趣。

文人化的中国书法以士气、书卷气为上,反对市井气、江湖气、匠气。

古代书法家注重丰厚的文人学养,讲求字外功夫。深厚广博的字外功夫,使艺术格调高超,审美意蕴丰富。

二、书法审美格调的提升

(一)尚典雅避低俗

崇尚经典合法、高古文雅的典雅审美格调,避免粗俗、低俗、浅薄之气。

典雅之美突出古典性、传统性, 以古代的经典作品为学习、继承对象。

典雅遵循法度。典雅之经典性, 都有法的规范。脱离、违背法度则不雅。 从古代经典作品体现的、由古代书论总结阐发的笔法、章法、墨法,是高校书法教学必须遵循的审美法度。

继承传统,要继承、发扬古代作品的“精华”。即使是经典的碑帖,也要以高度总结概括的书法审美规律来衡量,发现其败笔、病字。如汉简中的荒率之笔、二王摹本的错误描画之处、《十七帖》的方板刀迹、《书谱》的扁平线段和团缩平齐结字、褚遂良米芾的向背不当……只有规避其弊端,改进其不足,才能真正达到高古、典雅的境界。

雅者避俗、脱俗。雅与俗是对立的。典雅之作容不得粗俗、低俗、平庸、浅薄之气。 俗有多种 , 有粗俗 , 有恶俗 , 有村俗 , 有妩媚俗 ,都是是典雅、古雅、高雅、文雅之大敌。

(二)尚自然避刻意

崇尚真率无意、浑化天成的自然审美格调,避免描画性、制作性的刻意书写。

具有“自然”审美意味的境界 , 在审美创造中受到极力推崇 , 在审美理论中得以大力倡导。

在书法中, “自然” 是书家向往、追求的极高境界。所谓“屋漏痕”、“坼壁路“ 、“虫食木”等比喻 , 体现出对不刻意、不做作的“自然” 意味的推崇。

人们以“化工”与“ 画工”、“ 人工” 相对 , 强调出于自然、浑化天成的审美价值。

“自然”之作, 强调“无意” 、“不经意” 的书写方式 , 反对“刻意”。“ 无意” 的自然之作 , 更注重“ 神会” 、“兴会” 的灵感。个性化的情趣的自然流露 , 往往能创造难以重复的审美境界。

作为审美创造的“ 自然”之作 , 并非没有人工、巧思、修饰 , 而其妙处恰在于匠心独运而不露人工斧凿痕迹; 不是无布置安排 , 而是“布置有自然之巧”(丰坊《书诀》)。

(三)尚清淡避繁饰

崇尚清空简静、平淡冲和的清淡审美格调,避免复杂、夸张、对比的繁缛修饰。

清淡之美反映出清虚高洁、淡泊简逸的人生态度、精神气度。在古代, “清淡” 成为不同时代文人的人生追求。

相对于其它审美形态 , 书法更易于在视觉直观感受中体验到简淡清虚的意味,“ 清淡” 之美在书法中受到特别提倡和追求。

“清淡”进入了一个平和、宁静的境界。 这里不是昂扬、豪迈、志气高强 , 而是冲虚淡泊。无世事所累 , 排除外界重压 , 一切在心中化为虚和之气。在书法审美创造中, 不急不躁、从容坦然的书写 , 更有助于表现出恬静的意境。

“ 清淡” 者简约、朴素、虚空。清淡之美不求浩繁艰深、精雕细刻 , 而以简易浅近、朴素无华的形式表现其耐人寻味的意境。夸张的肥瘦、浓淡对比,显得刻意修饰,远离了超脱的清淡胸怀。从结字、章法看,充实密满是达不到清淡之境的 , 而虚空疏落却与清淡有密切的审美对应联系。

平淡之美的平淡不是平庸无奇、淡而无味 , 而恰恰是平中蕴奇、淡中有味。发纤浓于简古, 寄至味于淡泊。平淡而山高水深。清淡之美在表面的平淡之下包含着极深的意蕴。

平淡的审美情趣、审美创造 , 浓缩了丰富的审美修养 , 积淀着深厚的艺术功力。能丰厚, 才致平淡。绚烂之极, 乃造平淡。

(四)尚拙朴避甜熟

崇尚生拙天真、质朴无华的拙朴审美格调,避免甜媚、熟巧的低级趣味。

拙者胜巧,生者胜熟,朴者胜华。不使巧, 不求媚,格调提升,境界则高。

拙朴之美蕴含着真诚、淳厚的胸襟和天真、率性的童趣、野趣。

拙朴之中体现的率真、自然、不雕琢、不轻滑、不柔媚等特点 , 正是真诚、正直人格、气节的写照。童趣、野趣的主要审美价值在于显现出纯真之气。童子之心, 不会雕琢 , 一任自然 , 天性真率。不装饰、不修美的朴野的景致, 一片天然。童趣、野趣给人以独特的审美享受。

对拙朴性书法碑帖(如汉简、魏碑等)的参照、借鉴,要注意率意而不荒率、草率,爽快而不流滑、轻飘。合理借鉴其虽信手为之但又符合审美规律的笔法章法,书写时避免其过于随便之处。

具有高度审美价值之“拙”, 不是笨拙、粗拙、拙劣, 而是大巧之拙。 它不露人为的痕迹, 使人不觉其巧, 只觉其妙。在平实朴素粗散的形式中, 蕴含着深厚的审美素养和丰富的情感意味。没有一定的笔墨功夫, 为拙而拙,片面追求“孩童体”,“民间风” ,刻意突出粗服乱头的效果, 只会流于低俗浅薄, 远离了自然浑化的拙朴之境。

这样,有了审美精神的把握,能建立基本的审美标准,进一步明确学习、鉴赏方向。审美格调提升了,可以摆脱庸俗低俗书风的影响,抵制江湖书法的侵袭,避免丑书乱书的迷惑,突破繁琐技法的束缚,远离美术字化的途径。从而真正领悟书法之美。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相关阅读
  • 冷僻的文学常识

    1.需要文学常识,生僻成语以及名篇名句背诵 1、“方折峻丽,骨力劲健”形容的是历史上哪位书法家的字?2、成语“咫尺天涯”中“咫”、“尺”都是古代计量单位,其中“咫”和“尺

  • 说吃嘛嘛香的人叫什么

    说吃嘛嘛香的人叫什么 “牙口好,胃口就好,身体倍棒,吃嘛嘛香”,短短的一句广告词,让全国观众牢牢地记住了这个看起来憨厚善良、风趣幽默的李嘉存。准确地说,相声应该是李嘉存的专

  • 学篆刻怎么入门?

    学篆刻怎么入门? 您好,分享几本我看过而且觉得不错的书,供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 《篆刻艺术》 刘江 浙江美术出版社 2. 《篆刻五十讲》 吴颐人 上海书店出版社 3. 《

  • 大学学书法专业,需要读些什么样的书呢?

    我想第一,应该读一些中国书法史,中国文字的来历、演变,历代有哪些著名的书家,有哪些重要的流派、文字风格等等,这些都应该了解。比如刘恒著的七卷本的《中国书法史》,朱天曙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