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中国史学史的要务及使命(下)
保障历史学健康发展
中国史学史学科的性质,决定其不仅要致力于本专业的发展,而且关乎整个历史学的健康发展,学术使命伟大而艰巨。
首先,促进史学理论研究水平的提升。史学理论与历史理论,在研究对象上有明显区别。历史理论是对客观历史的系统性概括,史学理论则是对古今中外史学发展状况的概括和抽象。这就是说,史学理论应当从史学史研究的可信成果出发,以史学史研究为基点,概括和抽象出理论化的总结,建立自己的认识体系。全世界自古以来,原发产生且持续发展的历史学仅有两支,一是以古希腊、罗马为源头的西方史学,二是从中国起源并且以中国传统史学为中心的东亚史学。即是说,中国史学史占有世界史学史的“半边天”。史学理论研究如果缺乏中国史学史的知识基础,则难免跑偏,且必生讹误。只有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结合于包括中国史学史在内的史学发展史之中,才能促成高水平的史学理论研究。
中国传统史学始终推重“直书”“实录”的求真理念,而且历史记载连续不断,形成了完整的史籍系列。因此,中国历史记述在整体构架、时间顺序、帝王世系、史事梗概等方面大体上是确切的,在具体历史情节上也有很高的可信度。这对建立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史学理论是一个有力的学术支撑。中国史学史研究揭示的历史能够做到如实记载,以及历史研究可以求真、求是的无数事例,足以抵御西方主观主义史学流派否认客观历史可以正确认识的谬论。
其次,对历史学发展规律进行探索。史学史研究有三大任务,一是清理史学遗产,二是阐明史学发展进程,三是揭示史学发展规律。三项任务之间,前项是后项的基础,后项是前项的指导,各项任务有机结合在一起。只有对史学遗产做出一定程度的清理,才能较好地阐述历史学的演进过程;对史学演进过程有了比较清晰的理解,才能探讨史学发展的规律;在对史学规律的探讨中,才能更深切地理解史学从古至今的演进,同时深化对于具体史学遗产的研究。探索规律,无疑是一项艰巨的学术工作,但中国史学发展自古至今连续不断,乃是探索其规律性的优越条件,这项学术任务完全具有现实可行性。史学史学科不应满足于对历来史学活动状况的叙述,而要考察历史学发展的社会环境与内在动力。将中国史学史与西方史学史予以辩证的比较研究,可概括得出撰史求真与治史致用之间的矛盾乃是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在中国传统史学中,形成了官方史学与私家史学互补、互动又互有排抑的矛盾运动,这明显区别于西方史学。撰史求真与治史致用的矛盾,融入官方史学与私家史学的互动之中。这个特点是中国传统史学极为发达和繁荣的重要原因。依据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解析历史学发展的内在矛盾,就打开了揭示史学发展规律的路径。探索历史学的发展规律,是将史学史研究提升到理论层次的基本途径,不仅促使本专业学术体系的成熟化,而且这种率先揭示中国史学发展规律的示范,必当推动整个历史学研究的深化。
最后,鼓励以求真、求是为宗旨的史学评论。史学史研究的内容之一就是史学评论,研究史家和史书,都要进行评论。这种史学评论不仅针对既往的史家、史书,而且完全可以延伸到学界当下的史学活动。史学史专业进行史学评论,与整个学界的学术评论一样,需要恪守严肃的学术标准,但又与一般的评论有所区别。那就是将评论对象置于历史学长期发展的进程中,予以定性与定位分析,看其对于历史学的健康发展是否作出了贡献。这样的史学评论,学术性质大为增强,而较少其他因素的干扰,这是一个极大的优点。
假如一位史家、一套史书或一项大的史学活动,对史学的健康发展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在将来的史学史著述中难于提及,或者即便提及,却只能是负面的评析,那么,不管曾有过多少人捧场,也不论曾得到什么大奖,终归会黯然失色,且只能反映该时期学术风气的浮躁、学术机制的偏颇。所以,史学史视野下的史学评论应是对以往史学现象的最终审判。这对于端正学术风气、推动史学健康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从长久来看,史学史迟早要将现代的史学状况纳入学术研究的范围,历史地审视各个史家、史著、史学制度、史学活动的内容、价值与影响,淘汰曾经泛起的沉渣,批判喧嚣一时的浮躁,推重具备学术价值的成果。这是成熟的中国史学史学术体系必然要做、不得不做的评判。史学史专业的每个从业学者,应该明确职责,勇于承担这项艰巨任务。
中国史学史的学术使命关系到整个历史学的健康发展。要实现这些使命,不仅面临学科建设的难度,同时还会遇到很大的阻力,这需要业内同仁取得共识,为此长期团结奋斗。
-
1.需要文学常识,生僻成语以及名篇名句背诵 1、“方折峻丽,骨力劲健”形容的是历史上哪位书法家的字?2、成语“咫尺天涯”中“咫”、“尺”都是古代计量单位,其中“咫”和“尺
-
说吃嘛嘛香的人叫什么 “牙口好,胃口就好,身体倍棒,吃嘛嘛香”,短短的一句广告词,让全国观众牢牢地记住了这个看起来憨厚善良、风趣幽默的李嘉存。准确地说,相声应该是李嘉存的专
-
学篆刻怎么入门? 您好,分享几本我看过而且觉得不错的书,供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 《篆刻艺术》 刘江 浙江美术出版社 2. 《篆刻五十讲》 吴颐人 上海书店出版社 3. 《
-
我想第一,应该读一些中国书法史,中国文字的来历、演变,历代有哪些著名的书家,有哪些重要的流派、文字风格等等,这些都应该了解。比如刘恒著的七卷本的《中国书法史》,朱天曙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