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原始农耕文化重要遗址在地理分布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黄河、长江、辽河流域,中华民族原始农耕文化的摇篮
凡探究世界历史发展和古文明产生所在的地理区域时,都会发现一个规律性的现象:即世界古文明的发源地,一般都紧傍大江大河,世界历史上曾出现的五大文明,都概莫能外。而黄河、长江、辽河等恰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同时遵循上述文明产生的一般规律,她们广大流域,也必然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从历史文献研究和考古论证的共同结果来看,都显示如下情况:沿大江、大河流域分布,是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遗址分布一般规律。
我国原始农耕文化重要遗址在地理分布上,主要集中分布在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辽河流域。其中最重要的遗址有:河姆渡文化遗址,分布在长江流域的下游;大汶口文化遗址,分布在黄河流域的下游;半坡遗址,坐落在黄河流域的中游;以及分布在东北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遗址等。
下面把几个原始农耕文化遗址的情况做一个简要的介绍。
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东北,这个遗址揭示了距今约7000年前的南方湿润炎热地区的农耕文化的特征。
河姆渡原始居民已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是水稻,住着干栏式的房子,过着定居生活。
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文化。大汶口遗址位于山东省泰安城南30公里处的大汶河畔。为距今4000—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父系氏族遗址。
大汶口文化内涵丰富,有墓葬、房址等遗存。出土文物有造型美观的背壶、钵型鼎、镂孔豆、高柄杯、彩陶豆以及磨制精细的石斧、石锛、石铲、石凿、骨器等。大汶口文化的发现,为山东龙山文化找到了渊源。
半坡遗址位于陕西西安附近的半坡村,这个遗址再现了距今约五六千年的北方半干旱地区农耕文化的特征。半坡氏族已掌握房屋建筑技术,过上了定居生活;粟是半坡人在农业方面最重要的发明,说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之一;半坡人以农业为主,还兼有饲养等其他行业;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生产力大大进步了;陶器不仅是重要的生产生活工具,彩陶的出现反映了原始人的艺术追求。
红山文化因首次发现于赤峰红山后而得名。它以辽河流域的西拉沐沦河、老哈河流域为中心,分布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距今五、六千年左右,延续时间达两千年之久。
红山文化的社会形态,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期,主要社会结构是以女性血缘群体为纽带的部落集团。经济形态以农业为主,兼以牧、渔、猎并存。它的遗存以独具特征的彩陶与之字型纹陶器共存、且兼有细石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而6000年前红山文化遗址所在的辽西地区的气候,同当代气候比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迁。远古气候研究资料表明辽河流域当时是大河流淌,森林密布,温暖湿润的气候,也是易于农业耕种的区域。虽然今天古今气候的差异程度的变化,还没有学者做量化的研究,但根据适应野生獐生存的气候条件,以及结合最新考古材料证明,至少在距今28万年前的远古时代,辽宁大地上,就开始有了人类的生息活动。
为什么我国原始农耕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呢?
道理很简单,由于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地势平坦、宽阔,水源充足,土地肥沃,便于进行农业生产。
很重要的原因是,原始农耕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很大,耕种地址的选择,受到环境因素的制约程度更大。而当时的长江、黄河、辽河一带,自然环境条件优越,很适宜农业耕种,所以中华民族的祖先们,都不期然的聪明的会选择在这样的地理位置上,进行定居和农耕。
考古表明,长江流域农耕文明出现的时间更晚些,当时黄河流域农作物的产量,高于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当时的气候条件,也更能满足农作物的需求。
而长江黄河流域,都属于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温暖湿润,光热充足,水源丰富,地形平坦,土层深厚肥沃。
总之,中华民族的整个原始农耕文化时期,在北至东北辽河流域,南至幅员辽阔的长江流域的广大地理区域中,南北共同发展,一起构筑了远古中华农业文明的基础。
-
1.需要文学常识,生僻成语以及名篇名句背诵 1、“方折峻丽,骨力劲健”形容的是历史上哪位书法家的字?2、成语“咫尺天涯”中“咫”、“尺”都是古代计量单位,其中“咫”和“尺
-
说吃嘛嘛香的人叫什么 “牙口好,胃口就好,身体倍棒,吃嘛嘛香”,短短的一句广告词,让全国观众牢牢地记住了这个看起来憨厚善良、风趣幽默的李嘉存。准确地说,相声应该是李嘉存的专
-
学篆刻怎么入门? 您好,分享几本我看过而且觉得不错的书,供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 《篆刻艺术》 刘江 浙江美术出版社 2. 《篆刻五十讲》 吴颐人 上海书店出版社 3. 《
-
我想第一,应该读一些中国书法史,中国文字的来历、演变,历代有哪些著名的书家,有哪些重要的流派、文字风格等等,这些都应该了解。比如刘恒著的七卷本的《中国书法史》,朱天曙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