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书筒上面有日期吗
有啊,中国古代不是公元纪年,一般都是写当时皇帝的年号+多少年,比如汉武帝时期的,元狩三年,元光二年,康熙时期的康熙二十一年,康熙三十三年,等等,但因为我国历史文献齐全,想要换算成公元纪年很容易.
圣经中所记载或是说书的历史有多长
圣经的完成时间在1600年左右
从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100年
圣经中所记载的历史有两部分
旧约:创造世界开始到公元前300年
新约:公元元年到公元100年
这都是大概的数字,具体的需要查找资料。
求五代时期重要的历史文献
《五代史》有《新五代史》《旧五代史》之分。《新五代史》,原名《五代史记》,是唐代设馆修史以后唯一的私修正史。撰者欧阳修(公元1007—1072年)。
在已有了薛居正等主编的五代史以后,欧阳修为什么独出心裁,重又编出一部体例和写法不一样的新的五代史呢?《宋史·欧阳修传》中对此作了简约的说明:“自撰《五代史记》,法严词约,多取《春秋》遗旨。”所谓“自撰”,是说这部史书不是奉朝廷之意,而是私家所撰。而“《春秋》遗旨”即《春秋》笔法。欧阳修自己说:“呜呼,五代之乱极矣!”“当此之时,臣弑其君,子弑其父,而缙绅之士安其禄而立其朝,充然无复廉耻之色者皆是也。”他作史的目的,正是为了抨击这些他认为没有“廉耻”的现象,达到孔子所说的“《春秋》作而乱臣贼子惧”的目的。
从他给尹洙、梅尧臣等人的信件看,在景祐三年(1036年)之前,已着手编写,到皇祐五年(1053年)基本完成,这是史学界公认的说法。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八月,在欧阳修去世一个月后,下诏命他的家人奏上。然后藏进国家图书馆。到金章宗时候,这本新的五代史才逐渐代替了《旧五代史》。
谁能帮忙找找古代图书制作的发展历史,像蝴蝶装图书装订的年代。关于文献学的问题。谢谢
印刷术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书籍装订技术的起源比印刷术产生的时间大约早两千年。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文字是“甲骨文”,从考古发现的甲骨文证明,早在三千三百多年前,我国的文字就有了完善的基础。随着
象形文字、形声文字的进化,最原始的书籍形式也开始问世,即“龟册”。后来由于经济、科学、文化的发展,经过一系列不断地改革,由龟册、简策、卷轴、蝴蝶装等,到今天的平、业、骑马订装等共经过了三千多年的历史,改变了十多种订和装的方法,基本上实现了书籍装订技术的完整化。一、书籍制作中的装法发展
书籍制作装法的发展是从萌芽阶段的扎结穿联龟册形式开始的,到现在共有14种之多。 1.龟骨册装。龟骨册——我国最早的装订形式。产生于公元前1500——前1100年的殷商时代,持续到西周初年,使用有约七百多年的时间。制作龟骨册的材料是甲和骨,即用乌龟壳(称“甲”,以腹甲为主,背甲为辅)和牛羊的肩胛骨(也有极少数的胁肌和其它动物骨类),刻上文字(即象形文字)后联排扎缀成册的。当时人们对龟册的总结是“叠而成编,繁之以革,珍而藏之,便于检阅”。可见龟册的出现在当时给人们带来多大的好处。经查证,河南安阳出土的甲骨文中,已证实了殷商时代甲骨图书的整理就已经开始采用订装成册的方法了。现在书籍之所以称为“册”,其来历就在于此。 2.简策装。随着社会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人们逐渐地感到用龟甲、兽骨记录文字,材料缺少且制作困难,使用也不方便。在公元前770——前221年的春科战国时期,社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人们对文化科学的需要也越来越迫切,笨重的龟册装已适应不了当时的要求。因此,人们逐渐把竹子或木头削成(或直接使用)狭长条(或片状),(或木片)上的取代甲骨用来书写文字。写有文字的竹条(或竹片)称为竹简,写有文字的木条(或木片)称为木简,统称为“简”,如同现在“页”的称呼。把文字写在较宽大的木板或木块上称之为木牍。 将简用皮条或藤、丝编排扎联起来称为“韦编”和“丝编”(即订联方法的意思)。简经编联之后,成为一篇文章,称之为“策”,策的含意来源于,相同于现在的册。在我国发现的大批古代竹、木简中,保存比较完整的有《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这些书有简几千支,其时代约在汉武帝初年,即公元前140多年。 刻或书写文章时以用简为多(尺寸规格一般有长6、8、12寸,宽约10mm左右,厚度1-3nn不等),每支简条上可写一至两行字,扎联时可用二或三道皮、藤、丝均匀分道编排;阅读时摊平,阅毕可将简策卷起扎捆后保存。 简的尺寸规格,实际上已为现在的开本尺寸奠定了基础;简可记载较长的文章。 艇木板刻文字的书称“木牍”或“版牍”,一块木板制成书称“版”,刻写文字后的称“牍”。一尺见方(一平方市尺)的牍称“方”,在牍上面刻写较短的文章和极少的字成为版牍。版牍适用短篇、省悟文章或当作信件、通信用。《仪礼·聘礼》中说“百名以上书于策,不及百名书用方”。说明文章长短选用材料与书籍形式的不同(图5-2)。 这种装法与龟骨册相比虽有进步,但必竟十分笨重不便。古书上有很多这样的记载,如:秦始皇的统一天下以后,他每天批阅的奏章是“以衡石量书”的(秦朝的一石相当于现在的130市斤)。由此可见,秦始皇一天批阅的文件是用120市斤的秤来称书。同时还要有侍从为他用车拉书,搬书。汉代学者东方朔,向汉武帝上书,就有竹简三千支,汉武帝整整看了“二月乃尽”。 简策装书籍由于笨重及阅读困难,所以被卷轴装所代取(图5-3、4)。 3.卷轴装。由于简策装使用笨重,占地面积大,到了公元前5世纪与简策装盛行的同时,由于社会的经济和文化和发展,又发明了把文字写在缣帛等丝绸织品上的办法。缣帛性质柔软轻便,把文字写在上面,可以折叠或卷起来,根据文章的长短,图面的大小任意剪裁成不同的幅面尺寸,每当写完一段或一章、节卷起来叫作一卷,现在的“卷”就来源于此。用缣帛写书也称“帛书”,但价值帛贵和不易广泛使用。 公元二世纪东汉和帝时,宦官蔡伦改革发明了新的造纸方法以后,纸的生产量扩大和使用普遍起来,因而推动了书籍装订技术的发展。公元三世纪竹简已被纸书所代替,纸张成为写书(或印书)的主要材料。 卷装所用的材料有纸和缣两种,一可将纸裱糊在缣上称为“缣帛”:其规格可依书长短,随事裁之,装订成卷;二也可先将文章书写在纸上,然后再裱糊装成卷。 轴装在卷的两端或一端,当作卷的轴心支撑纸张(或缣),使其平整、挺括、便于阅读。轴的材料有竹、木两种,其设计十分考究。轴为圆柱形,轴的两头露在卷外,配以珊瑚、牙料、紫檀等珍贵质材镶饰,以区别书籍的内容和品级。还有的在轴的两头用质地较好的丝织品,将木(或竹)轴头粘包住,称“漂”,漂根上系有丝织物,称“带”,总称为漂带,起书籍的装饰作用。
-
匿名2023-09-22 01:00:02让人对问题有新的认识。
-
1.需要文学常识,生僻成语以及名篇名句背诵 1、“方折峻丽,骨力劲健”形容的是历史上哪位书法家的字?2、成语“咫尺天涯”中“咫”、“尺”都是古代计量单位,其中“咫”和“尺
-
说吃嘛嘛香的人叫什么 “牙口好,胃口就好,身体倍棒,吃嘛嘛香”,短短的一句广告词,让全国观众牢牢地记住了这个看起来憨厚善良、风趣幽默的李嘉存。准确地说,相声应该是李嘉存的专
-
学篆刻怎么入门? 您好,分享几本我看过而且觉得不错的书,供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 《篆刻艺术》 刘江 浙江美术出版社 2. 《篆刻五十讲》 吴颐人 上海书店出版社 3. 《
-
我想第一,应该读一些中国书法史,中国文字的来历、演变,历代有哪些著名的书家,有哪些重要的流派、文字风格等等,这些都应该了解。比如刘恒著的七卷本的《中国书法史》,朱天曙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