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简史详解?
《中国古代简史》的突出特点是:注重贯通理解并兼顾断代知识、提供最新研究成果和个人史识、注重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并兼顾生动性,在以朝代顺序为主线的同时突出历史发展的内在阶段特征,关注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自不同的地位。《中国古代简史》作为讲义,在北大文科公共课上广受好评。
详细介绍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及知识点
西周灭亡于公元前771年,从公元前770年开始进入东周时期。东周基本上又可分为春秋(前770—前476年)和战国(前475-前221年)。有关这550年的历史书很多,不过你要的是“历史文献”,而“历史文献”是指历史上关于历史事实的记载,通常称为“史料”,后人研究历史的著作就不能称“历史文献”。据此,我提出以下书单供你参考:
(一)主要历史文献:1、《史记》;2、《左传》;3、《战国策》;4、《国语》。
(二)重要文献:1、《资治通鉴》;2、《通典》;3、《通志》;4《文献通考》。
(三)诸子著作:1、《论语》;2、《孟子》;3《墨子》;4《庄子》;5、《管子》;6、《商君书》;7、《荀子》;8、《韩非子》;9、《吕氏春秋》。
(四)文学著作:1、《诗经》;2、《楚辞》。
(五)考古文献:1、《战国纵横家书》: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编辑,文物出版社出版;2、《睡虎地秦墓竹简》:“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根据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发掘的战国末至秦代墓葬中竹简整理编辑,文物出版社出版。
以上为研究这段历史的主要文献依据。当然,近现代历史学家的研究著作反映了后人对这段历史的研究成果,也应该认真阅读
我国历史文献中记载的上古部落的“有”字按上古汉语怎么解释?
古代文献常见族称“有×氏”,其中首字“有”表示“氏族实体当时存在”的意思。氏族是会随着时间消亡的,例如“有夏氏”,即“夏后氏”,随着夏朝灭亡而消失了。
柴荣为何要在一日内斩杀70名将领呢?
回顾古史上的皇帝们,毁誉参半的并不是少数。类似于隋炀帝和朱元璋,一个是前半生很努力而后半生很安逸。一个是开创了不可一世的大明基业,却一度将开国功臣们斩杀殆尽。而今文所提及的一位皇帝,其实比上述二者还狠,他曾一日斩杀70名大将,但却因此被后世称赞。那么,古史上的他究竟是谁呢?他又是因何要诛杀如此多的将领呢?
在概述其生平之前,我们不妨追忆一番与他有些相似的明太祖朱元璋。其实在历史文献《明史讲义》一书中,曾对汉、明两朝给予很高的评价。也正是得益于朱重八的崛起,大明不仅得以诞生,还一度进入了繁盛和强大的局面。但金无足赤,在歌颂其帝业之余,急需反思他的凶狠暴戾等不完美之处……
话说,自大明与北元的捕鱼儿还战役开始后,明太祖便开始了对大明功勋的“处理”。了解明史的大家,对于蓝玉案和胡惟庸案并不陌生,仅这两起案件被诛掉的人便达4.5万之众。甚至,在其颁布的《逆臣录》中,被杀害的功臣总共有13位侯、2伯、1公共计16人。
而超越明太祖的人,便是耳熟能详的后周世宗柴荣,在历朝历代的评价中,他向来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是圣主。但与其人设极度不相似的事,便是他在一日杀尽武将70人,那么他究竟是冲动所为,还是早有预谋呢?这件事的经过又究竟是怎样的呢?
该事件发生于柴荣继位不久之后,北汉串通契丹一度攻打后周。在这危难关头,23岁的柴荣全身披挂,一度跨马于阵前督战。即便当时的后周陷入了敌众我寡的地步,但后周世宗依然面不改色、十分镇定……
紧接着,大战开始,后周大军中的将领和徽、樊爱能二将居然临阵脱逃。好在柴荣和赵匡胤等人殊死拼杀才将北汉军打败。作为同北汉联盟的契丹军,因目睹了后周的胜利,于是望风而逃。此战并未结束,后周军队一度追击败北的北汉残军,直到杀向高平城才停了下来。
上述的这场战役,在古史上被记载为“高平之战”。此役结束后,柴荣为了严惩“逃军”,仅一天的时间,将何徽、樊爱能等七十余名将校斩杀,以严整军纪。和前文所提朱元璋不同的是,柴荣所杀这数十员将领,违反后周的军纪,可谓是罪有应得。
-
1.需要文学常识,生僻成语以及名篇名句背诵 1、“方折峻丽,骨力劲健”形容的是历史上哪位书法家的字?2、成语“咫尺天涯”中“咫”、“尺”都是古代计量单位,其中“咫”和“尺
-
说吃嘛嘛香的人叫什么 “牙口好,胃口就好,身体倍棒,吃嘛嘛香”,短短的一句广告词,让全国观众牢牢地记住了这个看起来憨厚善良、风趣幽默的李嘉存。准确地说,相声应该是李嘉存的专
-
学篆刻怎么入门? 您好,分享几本我看过而且觉得不错的书,供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 《篆刻艺术》 刘江 浙江美术出版社 2. 《篆刻五十讲》 吴颐人 上海书店出版社 3. 《
-
我想第一,应该读一些中国书法史,中国文字的来历、演变,历代有哪些著名的书家,有哪些重要的流派、文字风格等等,这些都应该了解。比如刘恒著的七卷本的《中国书法史》,朱天曙著的《